陶瓷巨頭冰火兩重天:馬可波羅IPO過關,新明珠深陷恒大泥潭

陶瓷巨头冰火两重天:馬可波羅IPO過關,新明珠卻深陷泥潭?

中國建材市場,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幾家歡樂幾家愁,用來形容當前陶瓷產業兩大巨頭——馬可波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可波羅」)與新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明珠」)的境況,再貼切不過。前者,歷經兩年半的漫長等待,頂著排山倒海的質疑聲浪,總算拿到了中國證監會(以下簡稱「證監會」)的IPO批文,彷彿寒窗苦讀終于金榜題名,揚眉吐氣;後者,卻因為信息披露的瑕疵、與恒大集團藕斷絲連的巨額壞賬,以及令人匪夷所思的巨額分紅等問題,IPO之路戛然而止,前途未卜。這兩家企業的命運,猶如冰火兩重天,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與熱議。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兩家陶瓷巨頭截然不同的命運?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行業秘密和資本運作?讓我們一起深入剖析。

上市長跑終點站:馬可波羅的勝利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馬可波羅的IPO之路,簡直比連續劇還精彩!這家總部設在東莞的陶瓷巨頭,2023年3月2日首次向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遞交IPO申請,結果一路跌跌撞撞,猶如唐僧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第一次上會,竟然被「暫緩審議」,這四個字背後,意味著什麼?是企業資質尚待考量?還是存在未被披露的風險?市場上各種猜測甚囂塵上,簡直比宮鬥劇還刺激。經過一番調整,馬可波羅終於在2025年1月14日迎來了第二次上會的機會,這次總算順利過關。然後,又是一段漫長的等待,直到2025年8月,才姍姍來遲地拿到了證監會的「批文」。兩年半的時間,對於一家渴望在資本市場大展拳腳的企業來說,簡直度日如年。而這張遲來的「入場券」,也讓馬可波羅飽嘗了等待的煎熬。

從被質疑到修成正果:馬可波羅IPO之路的驚險逆襲

即便拿到了IPO批文,馬可波羅的上市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從最初的申請到最終的獲批,市場上對馬可波羅的質疑聲浪從未停歇。有人質疑其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認為陶瓷行業已經觸及天花板,未來的成長空間有限;有人質疑其產品的創新能力,認為馬可波羅的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更有人質疑其內部管理的規範性,認為馬可波羅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瑕疵,有隱瞞重要信息的嫌疑。面對這些質疑,馬可波羅並沒有選擇沉默,而是積極應對,一方面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及時回應市場的關切;另一方面,則不斷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最終,馬可波羅憑借著自身的努力和堅持,贏得了監管部門的信任,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成功實現了IPO的「逆襲」。但這場「逆襲」背後,究竟付出了多少代價?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恐怕只有馬可波羅自己才清楚。

新明珠的困局: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如果說馬可波羅的上市之路是一部勵志劇,那麼新明珠的遭遇,則更像是一部警示錄。同樣是陶瓷行業的領軍企業,新明珠的IPO之路卻走得異常艱辛。早在2023年3月,新明珠就提交了IPO申請,然而,在經過一輪問詢之後,便杳無音訊,遲遲未能獲得「上會」的機會。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企業自身存在問題?還是受到了外部環境的影響?種種跡象表明,新明珠的困局,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從踩雷恒大,深陷壞賬泥潭,到業績大幅下滑,毛利率連年下降,再到巨額分紅掏空公司,信息披露疑點重重,新明珠可謂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在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新明珠的種種問題被無限放大,也讓其IPO之路變得愈發艱難。

成也恒大,敗也恒大:新明珠與恒大的愛恨情仇

說起新明珠的困局,就不得不提到恒大集團。這兩家企業之間的關係,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一方面,恒大是新明珠的第一大客戶,為其貢獻了大量的營收;另一方面,恒大又是新明珠的股東,雙方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恒大風光無限的時候,新明珠也跟著水漲船高,享受了高速增長的紅利。然而,隨著恒大爆發流動性危機,新明珠也跟著遭了殃。大量的應收賬款無法收回,巨額的壞賬準備侵蝕了利潤,新明珠的業績也因此受到了重創。可以說,新明珠的崛起,離不開恒大的支持;而新明珠的困局,也與恒大的危機息息相關。這段「愛恨情仇」,也為新明珠的IPO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

壞賬陰影:恒大危機對新明珠的致命打擊

恒大危機對新明珠的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巨額的壞賬。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年,恒大一直是新明珠的第一大客戶。即使在恒大出現流動性危機之後,2022年,恒大依然是新明珠的頭號客戶。但銷售金額已從2019年的10.15億元人民幣,斷崖式下跌至2022年的3.05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新明珠對恒大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但恒大已經無法再為其帶來足夠的收入。更糟糕的是,由於恒大無法按時支付貨款,新明珠不得不計提巨額的壞賬準備。2021年、2022年,新明珠對恒大地產的應收賬款計提比例均高達90%,壞賬準備均超過10億元人民幣。截至2022年末,公司對恒大應收賬款餘額為12.03億元人民幣,占當期公司總應收賬款餘額的43.93%。這意味著,新明珠超過四成的應收賬款都來自恒大。一旦恒大無法償還這些債務,新明珠將面臨巨大的損失,這也成為了其IPO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業績斷崖式下跌:新明珠還能重現昔日輝煌嗎?

屋漏偏逢連夜雨,新明珠的困境不僅僅來自於恒大。從營收和利潤數據來看,新明珠的業績也呈現出斷崖式下跌的趨勢。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新明珠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8.35億元人民幣、84.93億元人民幣、74.24億元人民幣,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5.17億元人民幣、6.11億元人民幣、6.12億元人民幣。2021年淨利潤同比大幅下降近60%,2022年淨利同比基本持平。這意味著,新明珠的盈利能力正在快速衰退,即使沒有恒大危機,其業績表現也難以讓人滿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業績的持續下滑,無疑會對新明珠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造成負面影響,使其在IPO之路上更加舉步維艱。

毛利率三連降:新明珠的盈利能力亮紅燈?

比營收和利潤下滑更令人擔憂的是,新明珠的主營業務毛利率連續下降:2020年-2022年分別為34.82%、29.73%、22.88%,三年時間大幅下降11.94個百分點。毛利率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企業的產品競爭力正在減弱,或者生產成本正在上升。對於新明珠來說,毛利率的下降主要受陶瓷磚、陶瓷板材銷售價格下降以及能源採購成本持續上漲的影響。一方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新明珠為了搶佔市場份額,不得不降低產品價格,這直接導致了銷售毛利率的下降;另一方面,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增加了新明珠的生產成本,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在銷售價格下降和生產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下,新明珠的盈利能力已經亮起了紅燈。

神祕的巨額分紅:新明珠上演「掏空式上市」?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業績如此糟糕的情況下,新明珠竟然還在IPO前夕進行了巨額分紅!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新明珠分別向股東分紅3.04億元人民幣和5.7億元人民幣,合計分紅8.74億元人民幣。這筆巨額分紅,對於一家急需資金發展的企業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更何況,新明珠還面臨著巨額的壞賬和業績下滑的壓力,這筆分紅無疑會進一步削弱其財務實力,使其在IPO之路上更加捉襟見肘。這種「割肉餵鷹」的做法,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是為了回饋股東?還是另有隱情?

左手分紅,右手募資:新明珠的算盤打得有多精?

更令人玩味的是,新明珠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截至2022年末,葉德林和李要夫婦二人合計直接持有新明珠86.67%的股權。這意味著,8.74億元人民幣的分紅中,有超過7.57億元人民幣進入到了葉德林、李要夫婦倆的口袋中。更諷刺的是,在大額分紅後,新明珠又欲使用IPO募集資金中的4.6億元人民幣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占比22.90%。這種先分紅再募資補流的操作,讓人不得不質疑其上市的真實目的。難道新明珠的上市,不是為了發展企業,而是為了給實控人夫婦「圈錢」?這種「掏空式上市」的嫌疑,也讓新明珠的IPO之路備受爭議。先將公司的錢分給自己,然後再向市場伸手要錢,這種操作簡直是「空手套白狼」!

信息披露羅生門:新明珠的招股書,究竟隱藏了多少真相?

如果說巨額分紅只是讓人覺得新明珠「吃相難看」,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則直接指向了其誠信問題。新明珠的招股書,簡直就是一個「羅生門」,各方說法不一,疑點重重,讓人難以分辨真假。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其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問題。在《審核問詢函的回復》中,新明珠披露存在部分前員工、董監高近親屬設立的經銷商。這本身就存在利益衝突的嫌疑,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新明珠在披露這些經銷商的信息時,竟然出現了時間上的錯亂,簡直是低級錯誤!

時間線錯亂:新明珠的信息披露,是無心之失還是蓄意造假?

《審核問詢函的回復》中披露「廣州恒德建材有限公司等9家經銷商是前員工唐小梅所控制」,並明確標註從「2008年合作至今」。然而,仔細查閱這些經銷商的註冊信息,卻發現事情並非如此。例如,廣州恒德建材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7年7月;佛山市鼎德建材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1年9月;廣東聚賢建材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20年12月;廣州唐冠建材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4年7月;廣州市花都區花城盈創陶瓷經營部,註冊成立於2017年7月;廣東八九裝飾材料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9年3月;廣州恒唐建材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9年4月;廣東明珠恒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7年10月;廣東唐加華建材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8年9月。唐小梅控制的9家經銷商中,最早成立時間也是在2011年9月。那麼,新明珠怎麼可能早在2008年就與之建立合作關係?這不是明擺著的時間穿越嗎?這種低級錯誤,究竟是新明珠的疏忽大意,還是蓄意造假?

前員工的身份謎團:唐小梅究竟是誰?

除了時間線錯亂之外,唐小梅的身份也存在疑問。更離譜的是,網路上竟然可以找到2016年唐小梅還以“廣東新明珠陶瓷集團(廣佛)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的新聞。這與《審核問詢函的回復》中披露的其早在“2004年離職創業”的信息存在重大出入。一個已經離職創業12年的人,怎麼可能還以新明珠集團董事長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這簡直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矛盾。唐小梅究竟是誰?她與新明珠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係?新明珠在信息披露方面,究竟隱藏了多少真相?這些問題,都讓人對新明珠的誠信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員工權益誰來保障?新明珠的社會責任感何在?

一家企業的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承擔社會責任。然而,新明珠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似乎忽略了對員工權益的保障。除了財務問題和信息披露問題之外,新明珠在員工社保繳納方面也存在嚴重不足。這不僅損害了員工的利益,也暴露出新明珠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缺失。

社保疑雲:新明珠無視勞動法規,侵害員工權益?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新明珠共有員工7492人,其中足項繳納五項社會保險的人數為6760人,繳納比例為90.23%,未繳納人數為732人。根據《社會保險法》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應當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新明珠未給數百名員工繳納“五險一金”的行為涉嫌違法違規。這不僅損害了員工的切身利益,也違反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一家連員工基本權益都無法保障的企業,又如何能贏得市場的尊重和信任?

大規模裁員:新明珠的「優化」背後,是多少人的失業焦慮?

更令人唏噓的是,新明珠還開啟了“裁員”模式。2020年末、2021年末和2022年末,新明珠員工總數分別為10,036人、9,368人和7,492人,同比分別減少841人、668人和1876人。短短三年時間,新明珠裁員近三千人,這背後是多少家庭的生計受到了影響?裁員的原因,新明珠解釋為“優化人員結構,提高運營效率”。但這種“優化”的代價,卻是無數員工的失業焦慮和生活壓力。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新明珠是否也應該考慮一下員工的感受,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新明珠上市之路:是浴火重生,還是萬丈深淵?

面對如此多的問題,新明珠的IPO前景,實在不容樂觀。信息披露造假、巨額分紅掏空公司、違規未繳員工社保…每一條都足以讓其在資本市場上寸步難行。更何況,新明珠還面臨著業績下滑和壞賬風險的雙重壓力。在監管部門對企業上市審核日益嚴格的今天,新明珠想要成功IPO,恐怕是難上加難。但這是否意味著新明珠就徹底失去了機會?也未必。如果新明珠能夠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整改,並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到真實、準確、完整,或許還有浴火重生的機會。但如果新明珠依然抱持著僥倖心理,試圖蒙混過關,那麼等待它的,恐怕將是萬丈深淵。

內憂外患:新明珠的IPO前景,真的那麼不樂觀嗎?

客觀地說,新明珠的IPO前景確實不容樂觀。內有信息披露造假、巨額分紅等問題,外有恒大危機和市場競爭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新明珠想要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凡事都有例外。如果新明珠能夠痛定思痛,徹底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並拿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或許還有機會打動投資者。但這需要新明珠付出巨大的努力,並展現出足夠的誠意。在資本市場上,沒有人會為一家問題重重的企業買單。只有那些真正具備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企業,才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支持。

「缺血上市」的真相:新明珠的上市,究竟是為了誰的利益?

新明珠的上市,究竟是為了誰的利益?是為了企業的發展?還是為了實控人夫婦的個人財富?從其巨額分紅和募資補流的操作來看,後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這種「缺血上市」的模式,不僅損害了企業自身的利益,也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在資本市場上,企業的上市,應該是為了實現企業的長期發展,而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如果一家企業的上市,只是為了圈錢,那麼它最終必將被市場拋棄。新明珠的上市之路,能否順利走下去?讓我們拭目以待。但無論結果如何,新明珠都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真正承擔起企業應有的責任,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