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加密貨幣賭局:Bullish交易所的IPO迷航記
加密貨幣交易所Bullish,背後有著傳奇投資人Peter Thiel撐腰,如今也想擠進華爾街的大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IPO文件,股票代碼「BLSH」,目標直指紐約證券交易所,這不僅是一間公司的上市,更像是一場加密貨幣世界與傳統金融體系之間的豪賭。我個人認為,這場賭局充滿了變數,成敗難料。
Bullish的故事,就像一場精心設計的迷航記。從默默無聞的Block.one孵化,到獲得野村證券、Mike Novogratz等金融大咖的加持,再到前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Tom Farley親自坐鎮,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戲劇性。2021年,Bullish曾試圖通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借殼上市,結果卻以失敗告終。如今捲土重來,市場分析認為,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加密貨幣市場回暖,自身營運也趨於成熟,足以接受公開市場的考驗。但我總覺得,這背後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考量。
從Block.one到華爾街:一場豪賭的入場券
Bullish 的前身 Block.one,這家公司最出名的產品莫過於 EOS 這個區塊鏈平台。EOS 当年募資規模打破紀錄,但也因為後續發展不如預期而備受爭議。如今,從 EOS 脫胎換骨而來的 Bullish 交易所,試圖擺脫過去的陰影,以全新的姿態進軍華爾街。這就像是拿著一張曾經作廢的彩票,再次走進賭場,希望能夠贏得頭獎。然而,華爾街的投資者們真的會買單嗎?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昔日SPAC滑鐵盧:這次能順利突圍?
2021年,Bullish 選擇走 SPAC 上市的捷徑,希望能快速進入公開市場。但最終,這條路卻走到了盡頭。SPAC 上市的失敗,暴露了 Bullish 在當時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營運模式不夠清晰、監管合規性不足等等。如今,Bullish 選擇重新遞交 IPO 文件,這意味著他們已經對自身進行了調整和改進,希望能以更成熟的姿態贏得投資者的信任。不過,上次的失敗經驗,無疑會在投資者心中留下陰影。這次 Bullish 能否順利突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能否徹底說服市場,證明自己已經脫胎換骨。
交易所績效大體檢:交易量、盈利能力與現金流的真相
交易所這種東西,最核心的就是數字。交易量、盈利能力、現金流,每一個數字都代表著真金白銀,也代表著投資者對你的信心。Bullish 這次 IPO,自然也少不了要接受市場的嚴格檢驗。招股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可不是隨便看看就好,裡面藏著很多細節,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地雷。
1.25兆美元的交易神話:真的有那麼神?
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Bullish 累計成交額超過 1.25 兆美元,第一季日均成交 25 億美元,現貨比特幣與以太坊交易量能排進全球前五。這個數字乍看之下非常亮眼,但仔細想想,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性極高,交易量很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而且,交易量並不等於盈利,高交易量並不一定代表著交易所能夠賺到錢。所以,這個 1.25 兆美元的數字,到底有多少含金量,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帳面上的數字遊戲:誰在乎季度虧損?
2023 年,Bullish 營收 3.02 億美元、淨利 1.5 億美元,這個成績單算是不錯了。但到了 2025 年第一季,卻因為市況震盪而出現虧損 3.49 億美元。這說明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的行情。行情好的時候,大家趨之若鶩,交易所自然賺得盆滿缽滿;行情不好的時候,交易量萎縮,交易所的收入也會跟著大幅下降。所以,對於加密貨幣交易所來說,如何應對市場的波動,保持穩定的盈利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比特幣與EOS的雙面刃:資產還是負擔?
招股書還顯示,Bullish 手握 19 億美元流動資產,包含 9.63 億美元比特幣與約 10 億美元的 EOS。這說明 Bullish 的財務狀況還是比較寬裕的,有足夠的緩衝空間來應對市場的風險。但是,持有大量的比特幣和 EOS,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很高,如果幣價下跌,Bullish 的資產也會跟著縮水。而 EOS 作為 Bullish 的母公司 Block.one 推出的區塊鏈平台,其價值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這些比特幣和 EOS,到底是 Bullish 的資產,還是潛在的負擔,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政策風向與資本浪潮:加密貨幣的華爾街敲門磚
2025年,加密貨幣公司上市的速度明顯加快。穩定幣業者 Circle、社群交易平台 Etoro、加密投資銀行 Galaxy Digital 紛紛登場,交易所 Coinbase 的股價更是創下新高。這一切都表明,華爾街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正在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開始接受甚至擁抱加密貨幣,這為加密貨幣企業進入公開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川普的比特幣情結:政治人物的加密貨幣信仰?
就在 Bullish 遞交 IPO 文件的同一天,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 GENIUS 穩定幣法案,為穩定幣框定初步的消費者保護規則,降低了傳統金融的疑慮。而 Peter Thiel 早前也曾公開表示,他喜歡比特幣,堅信它就是數位黃金,並且自己持有大量比特幣。川普也持有不少。政治人物對加密貨幣的態度,往往會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川普對穩定幣的立法支持,以及 Peter Thiel 對比特幣的推崇,都為加密貨幣市場注入了信心。
機構客戶的迷思:散戶不重要嗎?
Bullish 明確表示,他們主要聚焦機構客戶。這意味著,Bullish 並不打算將散戶作為主要目標客戶群體。這種策略有好有壞。好處是,機構客戶通常擁有更強的資金實力和更專業的投資能力,能夠為交易所帶來更穩定的交易量和收入。壞處是,忽略散戶市場可能會錯失一部分潛在的增長機會。畢竟,加密貨幣市場的散戶基礎非常龐大,他們的參與對於市場的繁榮至關重要。
香港子公司暗藏玄機:Bullish的全球布局野心
Bullish 在開曼、新加坡、英國、德國、直布羅陀等多地設立營運實體,並透過香港持牌子公司 Bullish HK Markets Limited 提供服務。這表明 Bullish 具有全球布局的野心。選擇在香港設立子公司,或許是看中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其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通過香港子公司,Bullish 可以更好地服務亞洲地區的客戶,拓展亞洲市場。當然,香港的監管環境也相對寬鬆,這也是吸引 Bullish 的一個重要因素。
誰將引領下一波上市潮?
如果 Bullish 這次能夠順利掛牌上市,無疑會產生示範效應,吸引更多區塊鏈企業效仿。一波加密貨幣企業上市潮或許即將爆發。但這波浪潮究竟能持續多久,又有多少企業能夠真正經受住市場的考驗,仍然充滿了未知數。畢竟,華爾街並不是慈善機構,它只會青睞那些真正具有實力和潛力的企業。那些只想蹭熱度、圈錢跑路的企業,最終只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加密貨幣的未來,充滿了變數,也充滿了機會。Bullish 的 IPO,只是這場大戲中的一個小插曲。真正值得期待的,是整個加密貨幣行業的發展和演變。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誰將在這場變局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