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美股“茨威格推力”信号背后的隐忧
本周,美股在一片欢腾中结束。表面上,特朗普政府的乐观言论,以及罕见的“茨威格广度推力指标” (Zweig Breadth Thrust) 信号,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但是,这场看似完美的狂欢,真的预示着新一轮牛市的到来吗?恐怕没那么简单。作为一个浸淫市场多年的老兵,我更愿意拨开迷雾,理性审视这份突如其来的乐观。
狂欢背后的数据疑云:一次并不完美的“推力”
“茨威格推力”指标,由已故传奇投资人马丁·茨威格 (Martin Zweig) 提出,其本质是捕捉市场从极度悲观到集体反弹的转折点。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计算上涨股票的比例,判断市场是否具备足够的“广度”,从而确认底部反转。按照技术定义,当纽约证券交易所上涨股票占上涨和下跌股票总数的比例,其10日指数移动平均线 (EMA) 从低于40%跃升至高于61.5%,且在10个交易日内完成,便会触发买入信号。按照部分市场分析的说法,这个指标在历史上有着惊人的准确率。然而,这次的“茨威格推力”真的值得如此乐观吗?
资深市场评论员Tom McClellan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的信号并非“黄金范例”。在我看来,他的观点并非毫无道理。诚然,本周美股普涨,但上涨的动能是否真实?有多少是空头回补?有多少是受到消息面刺激的短期反应?这些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如果仔细观察盘面,你就会发现,真正带动指数上涨的,依然是少数科技巨头。而其他中小盘股,虽然有所上涨,但力度明显不足。这种“结构性”的反弹,很难让人相信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技术指标的局限性:历史会重演吗?
不得不承认,技术指标在某些时候确实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如果将其奉为圭臬,那就大错特错了。历史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绝不能照搬。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技术指标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改变。更何况,“茨威格推力”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滞后的指标。当它发出买入信号时,市场可能已经上涨了一段时间。此时入场,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SentimenTrader的高级分析师Dean Christians也提醒投资者,并非所有茨威格信号都能顺利兑现。2015至2016年的股市修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市场受到“增长恐慌”的影响,尽管茨威格推力出现,标普500最多上涨4.8%,随后却又出现超过9%的回撤。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技术指标并非万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需要结合基本面进行综合判断。
贸易阴影与经济现实:乐观情绪下的潜在风险
本轮美股反弹,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贸易谈判乐观预期的提振。然而,贸易谈判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必须正视的风险。即使达成协议,其内容是否真正有利于美国经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已经显现。如果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或者实体经济数据恶化,那么即使有“茨威格推力”的加持,也难以阻止股市的回调。
试想一下,如果贸易谈判破裂,或者关税冲击导致企业利润下滑,消费者信心受挫,那么股市将会面临怎样的压力?企业可能会推迟投资和支出,消费者可能会减少消费,经济增长将会进一步放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技术指标发出买入信号,也难以改变市场的整体颓势。
熊市的反扑?市场分歧与未来走向
对于当前的市场走势,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乐观者认为,美股已经触底反弹,新一轮牛市即将开启。而悲观者则认为,这仅仅是熊市中的一次反弹,未来仍将面临更大的下跌风险。《McClellan Market Report》编辑Tom McClellan就明确表示,他认为这次更像是“熊市反弹”中的一次典型逆趋势修正,“可能很快就会熄火”。
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虽然短期内,美股可能会继续反弹,但长期来看,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贸易摩擦、经济放缓、地缘政治风险等等,都可能成为引爆市场的导火索。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保持谨慎,控制风险,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短期的上涨所迷惑,更不要盲目追涨杀跌。只有冷静分析,理性判断,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