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机构饕餮盛宴下的迷思与真相

比特币,这个曾经被视为颠覆传统金融秩序的“异端”,如今却成了华尔街和硅谷的新宠。机构投资者蜂拥而至,争相抢购这种曾经被嘲笑为“郁金香泡沫”的数字资产。ETF 的推出,上市公司的囤积,甚至连一些国家也开始将比特币纳入其储备资产。这种“机构化”的趋势,究竟是比特币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还是对其去中心化精神的背叛?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构的入场并非毫无代价。当比特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联系日益紧密,它是否还能保持其独立性?当价格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它是否还能成为对抗通货膨胀的避风港?当越来越多的比特币被锁定在机构的冷钱包中,链上数据的价值是否会因此而贬损?

本文将深入剖析比特币“机构化”的现状,揭示隐藏在繁荣景象背后的风险与挑战。我们不回避问题,直面争议,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比特币世界。

华尔街的新宠?比特币的机构化狂潮

机构投资者对比特币的兴趣,已经不能简单用“增长”来形容,而是一场彻底的“狂潮”。从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到硅谷的科技新贵,再到手握重金的主权基金,似乎都在害怕错过这趟通往财富自由的“末班车”。但这场看似光鲜亮丽的盛宴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警惕的信号。

上市公司:囤币的巨鲸们

Strategy、MetaPlanet 等公司,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资产配置,而是将比特币视为一种战略储备。它们如同贪婪的巨鲸,不断吞噬着市场上流通的比特币。截至目前,这些上市公司已经囤积了超过 70 万枚 BTC,占据了未来比特币总供应量的 3.33%。

这种行为的逻辑不难理解: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比特币被视为一种稀缺且具有抗通胀属性的资产。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比特币纳入其资产负债表,其股价与比特币价格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强。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公司的命运,已经与比特币紧紧捆绑在一起?一旦比特币价格崩盘,这些公司的股价又将面临怎样的冲击?

ETF:华尔街的流量密码

如果说上市公司是直接下场“囤币”,那么 ETF 则是华尔街玩转比特币的另一种高明手段。通过发行比特币 ETF,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成功地将比特币纳入了传统投资者的视野。这些 ETF 就像一台巨大的抽水机,源源不断地将资金从传统市场抽入比特币市场。

截至目前,现货比特币 ETF 持有约 96.5 万枚 BTC,略低于总供应量的 5%。这使得 ETF 成为影响每日市场动态的主要力量。然而,ETF 的背后,是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杠杆交易。一旦市场出现剧烈波动,这些 ETF 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整个比特币市场的崩盘?

国家队入场:主权财富的另类选择

除了华尔街和硅谷,一些国家也开始将比特币纳入其战略储备。萨尔瓦多等国家,甚至将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这种“国家队”入场的举动,无疑对比特币的合法性起到了背书作用。然而,国家队对比特币的兴趣,真的仅仅是为了“抗通胀”吗?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通过主权购买和战略比特币储备等举措,民族国家共持有约 54.2 万枚比特币。加上机构和 ETF 的持有量,机构、ETF 和政府持有的比特币数量超过 220 万枚,约占比特币总供应量的 10.14%。这种高度集中的持有结构,是否会对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精神构成威胁?

被遗忘的角落:失落的比特币与真实的供给

当我们在讨论机构持有比特币比例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并非所有 2100 万枚比特币都能被访问。就像浩瀚宇宙中漂浮的暗物质,有大量的比特币已经永远消失,它们静静地躺在被遗忘的角落,无法被找回。

中本聪的遗产与丢失的私钥

中本聪,这个比特币的创造者,就像一个神秘的幽灵,留下了巨大的谜团。除了他的真实身份,另一个谜团是他所持有的比特币数量。据估计,中本聪可能持有超过 100 万枚比特币。然而,这些比特币很可能永远不会被移动,因为中本聪的私钥可能已经丢失或被遗忘。

除了中本聪的遗产,还有无数的早期矿工和投资者,因为各种原因丢失了他们的私钥。这些私钥就像通往数字宝藏的钥匙,一旦丢失,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了对这些比特币的控制权。有些私钥可能被遗忘在某个角落,有些可能随着旧电脑的报废而消失,还有些可能被不小心扔进了垃圾填埋场。

真实的供给量:机构占比被低估?

根据“10+ 年 HODL Wave”数据估算,超过 340 万枚比特币可能永远丢失了。

这意味着,目前流通的比特币约为 1980 万枚,而实际可供交易的比特币数量可能只有 1645 万枚。当我们用这个更真实的供给量来计算机构持有的比特币比例时,会发现机构的占比被大大低估了。

以更实际的供应量来衡量,机构持有的 BTC 比例上升至约 13.44%。这意味着,市场上每 7.4 枚 BTC 中,约有 1 枚已被机构、ETF 或主权国家锁定。这个数字,无疑更加令人担忧。它表明,机构对比特币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去中心化神话的破灭?机构对比特币的控制

比特币最初的设计理念是去中心化,旨在创建一个不受任何中心化机构控制的数字货币体系。然而,随着机构投资者的涌入,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似乎正在受到威胁。机构持有大量比特币,是否意味着它们可以操纵市场,甚至改变比特币的运行规则?

风险资产?比特币与传统市场的联动

比特币与标准普尔 500 指数或纳斯达克指数等传统股票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高。

比特币与标普500指数的相关性不断增强。

这种联动性表明,比特币越来越被视为一种“风险偏好”资产,这意味着其价格往往会随着传统市场投资者情绪的变化而波动。当全球流动性扩张,风险资产表现良好时,比特币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然而,一旦市场情绪逆转,比特币也难逃被抛售的命运。

这种与传统市场的联动性,无疑削弱了比特币作为独立资产的吸引力。它不再是避险的港湾,而成了风险资产的放大器。

宏观经济的影响:比特币不再自由?

随着机构采用的深入,比特币对宏观经济状况变得更加敏感。央行政策、债券收益率和股票波动性都开始比以往更加重要。这意味着,比特币的价格不再仅仅由其自身的供需关系决定,而是受到了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这种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使得比特币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不再是自由的飞鸟,而是被拴上了沉重的锁链。

散户的坚守:最后的堡垒?

尽管机构持有大量比特币,但超过 85% 的比特币仍然掌握在散户投资者手中。这些散户投资者,或许是出于对去中心化理念的信仰,或许是出于对财富自由的渴望,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比特币。

然而,散户的力量在机构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机构可以利用其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轻松地影响市场走势。散户投资者,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被巨浪吞噬。他们能否守住最后的堡垒,依然是个未知数。

链上数据的失效?还是分析工具的进化?

当越来越多的比特币被锁定在 ETF 或休眠钱包中,链上数据的价值似乎正在减弱。批评人士认为,如果大部分比特币都沉寂不动,那么我们还能从链上活动中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链上分析,这种曾经被视为洞察比特币世界的利器,是否正在失去其锋芒?

链上分析的局限性:中心化交易所的幽灵

事实上,链上分析的局限性并非新鲜事物。从历史上看,比特币的大部分交易活动都发生在链下,尤其是在 Coinbase、币安等中心化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就像黑箱,交易数据很少以有意义的方式出现在链上,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价格和市场结构。如今,ETF 和机构的冷钱包,不过是中心化交易所的另一种形式。

信息披露的曙光:机构行为的可追踪性

然而,与不透明的中心化交易所不同,ETF 资金流动、公司备案,甚至国家购买,都受到信息披露法规的约束。这些机构参与者通常必须披露其持仓,这为分析师提供了大量可追踪的数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披露信息,来更好地了解机构的行为模式和投资策略。

工具的进化:MVRV-Z 评分的迭代

链上分析并非一成不变。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分析工具也在不断进化。例如,MVRV-Z 评分这样的工具,可以通过缩小关注范围,更好地捕捉当前的市场动态,而不会受到长期丢失的代币或非活跃供应的影响。

更有针对性的 2 年滚动 MVRV Z 分数可以更好地捕捉市场动态。

通过将关注点缩小到 MVRV Z 评分 2 年滚动平均值而不是完整的历史数据,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判断市场的真实状况,避免被长期休眠的比特币所干扰。这意味着,链上分析并没有失效,而是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进化。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