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为的消费升级,其实是幻觉?中央这次要玩真的了!
别再装精致了!数据告诉你,钱包真的扁了
各位看官,最近有没有被“消费升级”这四个字晃瞎眼?打开小红书,全是精致下午茶、高档SPA、出国游;朋友圈里,不是在米其林餐厅打卡,就是在奢侈品店里血拼。 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年入百万的富豪,过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潇洒日子。 我呸!
醒醒吧!这一切不过是资本家和营销号联手制造的幻觉! 他们恨不得把“消费主义”刻在你的脑门上,让你心甘情愿地掏空钱包,成为他们镰刀下的韭菜。
别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9%。 我只想问一句: 您信吗? 我是不信的。 我身边朋友,哪个不是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压得喘不过气? 谁还有闲钱去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精致生活”?
所谓的“消费升级”,不过是少数人的狂欢,大多数人的焦虑。 它放大了人们的欲望,却忽略了人们的实际收入。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 每个人都想拼命向上爬,生怕被时代抛弃。于是,他们透支着未来的收入,去购买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只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营造一种“我很成功”的假象。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上面的大佬们也看明白了, 靠着虚假的“消费升级”是走不远的。 必须要让老百姓真正有钱,敢花钱,才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服务消费崛起?别逗了,你体验过“优质”服务吗?
数据会说谎,但体验不会:我对上半年服务消费数据的质疑
国家统计局又来报喜了,说什么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呵呵,我只想问问各位,你们真的感受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了吗? 还是说,你们遇到的更多的是天价理发、宰客餐厅、强制消费的旅游团?
我承认,有些新兴服务确实不错,比如上门维修、跑腿代购,确实方便了生活。 但更多的服务,要么是价格虚高,要么是质量低劣,要么是两者兼具! 你花了大价钱,结果换来的却是糟糕的体验,这算哪门子的“消费升级”? 这分明是“消费降级”!
专家?砖家!他们口中的“良好势头”和我感受到的,完全是两个世界
那些所谓的“专家”,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冰冷的数据指点江山,他们真的了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吗? 他们口中的“良好势头”,恐怕只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空中楼阁。
什么“消费者更愿意在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服务消费领域增加支出”,纯粹是扯淡! 谁不想提升精神生活?问题是,钱包不允许啊! 难道喝一杯星巴克,看一场电影,就能满足精神需求了? 就能解决996的痛苦,就能缓解房贷的压力了?
别光想着GDP!服务业占比高,不代表你生活品质高
政府成天宣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对GDP增长贡献率也超过60%。 好像服务业越发达,经济就越好,老百姓就越幸福。 我想说,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服务业占比高,固然说明经济结构在转型。但如果服务质量跟不上,价格又高得离谱,那只会降低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真正的幸福,不是靠几个好看的数据堆砌起来的, 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场景融合?小心“四不像”!
融合不是乱炖!“旅游+”、“美食+”、“体育+”,加的都是坑?
最近流行什么“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呢? 就是把几个不相干的东西硬凑在一起,搞成一个“四不像”的怪物。 所谓的“旅游+美食”,就是把你拉到偏远景区,然后让你吃又贵又难吃的饭菜; 所谓的“体育+文化”,就是让你花几百块钱看一场粗制滥造的表演赛。 这哪里是融合,这分明是坑人!
需求侧?供给侧?都是纸上谈兵!最该解决的是信任危机
专家们又开始鼓吹要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激发服务消费潜力。 我想说,这些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操作起来,根本行不通。 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而在于信任危机! 现在商家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售后服务缺失,层出不穷。 老百姓对商家已经失去了信任, 谁还敢轻易消费?
数字赋能?小心被“智能”割韭菜!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名词听起来很唬人,但它们真的能提升服务质量吗? 还是说,它们只是商家用来割韭菜的新工具? 现在很多App,动不动就要获取你的个人信息,然后根据你的消费习惯,给你推荐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 这哪里是“赋能”,这分明是“监视”! 你的一举一动都被商家掌握,然后他们再利用大数据,精准地向你推销那些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金融支持?羊毛出在羊身上!
央行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要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听起来好像很美好,但实际上呢? 银行也不是慈善机构,他们放贷是要赚钱的。 最终,这些贷款的成本,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所谓的“金融支持”,不过是让老百姓背负更多的债务而已。
高质量供给?呵呵,先解决“有”的问题吧!
优质服务?先问问垄断企业同不同意!
我国服务消费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好不好”,而是“有没有”。 很多领域,都被几家大型企业垄断,老百姓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比如,电信、电力、石油,这些关乎民生的行业,都被国有企业牢牢把控。 你想用更便宜、更优质的服务? 对不起,没门! 他们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你爱用不用。
开放?别只引进“洋垃圾”!
政府成天喊着要扩大开放,引进外资。 但引进来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有些外国企业,打着“国际品牌”的旗号,在国内疯狂敛财,提供的服务却差得要命。 还有些外国企业,根本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开放是好事,但不能什么垃圾都往里捡!
监管?别再“一刀切”了!多用用脑子!
中国的监管部门,最喜欢搞“一刀切”。 只要出了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棍子打死再说。 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扼杀了创新,限制了发展。 真正的监管,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要维护市场秩序,又要给企业留出发展空间。 多用用脑子,别只会照搬照抄!
政策?雷声大雨点小!
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服务业发展。 但这些政策,往往停留在纸面上,很难真正落地。 有些政策,门槛太高,普通企业根本够不着; 有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层层克扣,最终落不到实处。 政策再好,关键是要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