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华微成都设分公司难掩多重困境

设立分公司公告

3月11日,晶华微(688130.SH)发布公告,宣布将在成都设立分公司。公司表示,此举旨在进一步提升相关业务的经营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然而,在看似积极的扩张背后,晶华微正面临着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归母净利润持续下滑等多重挑战,设立分公司之举,能否真正扭转公司当前的困境,仍有待观察。

信披违规“屡教不改”,终被立案调查

多次警示与立案告知

晶华微的麻烦缠身,首当其冲的是其信息披露问题。早在2024年11月15日,公司就发布公告,承认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原因在于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已经正式介入调查。

上市后的信披问题

晶华微于2022年登陆科创板,主营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研发与销售,产品线覆盖医疗健康、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领域。然而,上市之后,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频频遭到监管部门的警示。

早在2023年10月,浙江证监局就对晶华微进行了现场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多项违规问题。具体包括:2022年半年报和三季报中,营业收入、利润等关键信息披露出现偏差;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中,关于公司及关联方与缙云县志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资金往来情况的披露存在误导性;募集资金现金管理方面,审议程序不合规,且出现现金管理超出审批额度的情况;财务章的使用也未严格遵循公司既定制度。

董事异议与监管关注

2024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依据浙江证监局查明的事实,再次因信息披露问题对晶华微及相关责任人实施监管警示措施。雪上加霜的是,同年8月,晶华微又因董事对半年报持有异议而收到监管工作函。

其中,董事罗伟绍对2024年半年度报告投出反对票,理由是公司未披露上半年离职员工后续可能提起劳动仲裁/诉讼的情况,也未提及前期公司沟通拿地事宜的进展,以及相关监管事项的推进状况。

尽管公司董事会坚称半年度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但这一事件仍然引起了上交所的高度关注。

内控隐忧

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公司收到监管函的同一天,罗伟绍在董事会上被免去董事及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值得注意的是,罗伟绍不仅是公司董事,还是实际控制人吕汉泉夫妇的一致行动人,且持有公司股份。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凸显了晶华微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信息披露合规性的轻视。

晶华微在信息披露方面似乎无视多次违规教训,即便面临董事反对,也依旧在违规边缘徘徊,未有明显改善。这种“屡教不改”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局面。

上市后业绩持续下滑,增长动力不足

业绩颓势显现

除了信息披露问题,晶华微自登陆资本市场以来,业绩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上交所曾就晶华微2024年半年报的营业收入变化原因、毛利率下滑、募投项目进度缓慢等问题发出问询函,足见监管部门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担忧。

盈利能力下降

数据显示,2020年晶华微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97亿元,归母净利润也突破1亿元。然而,自上市之后,公司业绩便开始走下坡路。2021年,营业收入滑落至1.73亿元,归母净利润降至7735万元;2022年,营业收入进一步缩水至1.11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至2213万元;2023年,营业收入为1.27亿元,而归母净利润更是陷入亏损,达到-2035万元。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进入2024年,情况未见好转。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亏损金额高达715.8万元,同比降幅达260.34%。最新的业绩快报也显示,2024年度营业利润总额亏损1027万元,未能扭转下跌的趋势。

图片来源:晶华微2024年度业绩快报公告

持续下滑的业绩,无疑给晶华微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高溢价收购疑云:业绩对赌能否实现?

收购智芯微的背后

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晶华微宣布拟收购深圳芯邦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芯微”)100%股权,试图通过外延式扩张来提振业绩。智芯微是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邦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承接了芯邦科技在智能家电控制芯片业务上的全部资产。芯邦科技的智能家电控制芯片应用于美的、苏泊尔、西门子等知名品牌厂商的产品。

业绩承诺的巨大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附带业绩承诺条款。交易对方承诺,在业绩承诺期内,智芯微需达成的目标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20万元、1140万元和2140万元。然而,就智芯微目前的业绩表现来看,与承诺的净利润水平相差甚远,未来是否能够兑现业绩承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晶华微官网公告

高溢价收购的潜在风险

晶华微在评估智芯微的价值时,同时采用了资产基础法与收益法两种评估手段。按照资产基础法评估,标的公司股东全部权益的账面价值为3332.97万元,评估后价值为4968.06万元,增值率为49.06%。而采用收益法评估,标的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约为2.01亿元,增值率高达503.66%。最终,晶华微选择了收益法评估结果作为最终定价依据,使得本次收购的增值率超过500%,随之而来的是高溢价收购风险。

高溢价收购可能从多维度对上市公司产生影响:财务风险层面,或加重资金压力、影响资产结构;业绩压力方面,可能因收购成本过高,给后续盈利目标达成增添负担;市场信任度上,投资者或许会因高溢价对公司决策合理性存疑,进而降低对公司的信任;内部管理中,还可能引发管理层在收购必要性、价格合理性等方面的分歧。

因此,晶华微此次收购智芯微,不仅面临着业绩承诺能否实现的挑战,还需警惕高溢价收购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总结与展望:晶华微的未来之路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晶华微自上市以来,在信息披露、业绩表现与收购决策等方面状况频出。信披违规问题屡遭监管警示,业绩呈现持续下滑态势,收购智芯微又面临高溢价风险与业绩承诺不确定性等诸多难题。

尽管如此,晶华微并非没有机会。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拓展,集成电路行业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晶华微作为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优势,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积极拓展市场,或许能够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晶华微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化解潜在风险,市场正拭目以待,其后续发展动向值得持续关注。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