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坤新材IPO受阻:科創屬性、產能利用、客戶依賴三重考驗

科創板首例被斃?恆坤新材IPO遭暫緩審議,背後水深火熱!

2025年開年不利,廈門恆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坤新材」)在科創板IPO審議會上慘遭「暫緩審議」的命運,成為2025年首家IPO上會被按下暫停鍵的公司。這消息一出,業界嘩然,各種猜測甚囂塵上,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這家公司又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家公司到底在搞什麼鬼?先別急著下定論

說到恆坤新材,它主要從事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簡單來說,就是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材料供應商。在半導體國產替代浪潮下,這類公司本應備受資本市場青睞,但恆坤新材卻偏偏在IPO的關鍵時刻翻了船,不禁讓人好奇,這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三大疑點重重,恆坤新材如何自圓其說?

根據已披露的信息,恆坤新材本次上會主要被質疑三大問題:技術獨立性與知識產權風險、收入確認的合理性,以及長期定存收益率高於銀行貸款利率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使用受限和理財風險。這三大問題可謂刀刀致命,直接關係到恆坤新材的科創屬性、財務健康狀況以及公司治理的合規性。接下來,我們將逐一剖析這些疑點,看看恆坤新材能否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產能利用率不到50%還敢募資擴產?恆坤新材的底氣從何而來?

招股書顯示,恆坤新材計劃通過IPO募集10.07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資金將用於擴大現有產品的產能。然而,一個令人費解的事實是,該公司目前的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普遍偏低,部分產品甚至低於50%。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擴產的合理性在哪裡?難道是管理層對未來市場前景過於樂觀,還是另有盤算?

募資用途大轉彎:砍掉研發,all in 擴產?

值得注意的是,恆坤新材最初的募資計劃中,有一部分資金是用於SiARC(一種光刻膠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然而,在遞交招股書僅三個月後,該公司就突然砍掉了這個項目,並將相關資金轉用於擴產。這種操作讓人感到困惑,難道恆坤新材認為擴大產能比提升技術更重要?又或者,該公司在研發方面遇到了難以克服的瓶頸?

前驅體業務的甜蜜與苦澀:自用還是賣給對手?

前驅體是光刻材料的重要原料,恆坤新材既生產前驅體,也生產光刻膠。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該公司生產的前驅體,究竟是主要用於自產光刻膠,還是對外銷售?如果是自用,為何自產光刻膠的毛利率持續下滑?如果是對外銷售,那豈不是在給競爭對手提供彈藥?更令人擔憂的是,2022年至2024年,恆坤新材自產前驅體的毛利率分別為329.59%、119.91%和-1.56%,持續虧損卻仍然計劃募資3億元擴產,這前景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產能閒置成謎:是市場不買單,還是另有隱情?

數據顯示,2024年恆坤新材的主要自產產品中,僅SOC的產能利用率超過80%,KrF光刻膠的產能利用率更是低至27.55%。即便到2025年底,該公司預計SiARC和KrF光刻膠的產能利用率也僅約50%。在現有產能大量閒置的情況下,盲目擴產無疑會加劇資源浪費,甚至可能給公司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

盲目擴產的風險:一不小心就可能玩脫了

以集成電路前驅體二期項目為例,該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實現1.3億元的銷售額。然而,報告期內,恆坤新材自產前驅體材料始終處於虧損狀態。在產品尚未實現盈利,且現有產能利用率低下的背景下,盲目擴大產能,未來新增產能能否被市場消化,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旦新增產能閒置,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可能給公司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影響其後續的經營和發展。

科創屬性大考驗:毛利率持續下滑,研發投入打水漂?

作為一家科創板申報企業,恆坤新材在研發投入方面可謂不遺餘力。2022年至2024年,該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3.28%、14.59%和16.17%,遠超同行業平均水平。然而,高額的研發投入並未帶來相應的盈利優勢——該公司自產產品的毛利率持續下滑至8.97%,自2023年起低於行業均值。這意味著,恆坤新材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的產品,並未能在市場上形成足夠的競爭優勢,無法有效轉化為利潤。

高研發費用背後的尷尬:產品缺乏競爭力

如果說研發投入是科創企業的「面子」,那麼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是「裡子」。恆坤新材的研發費用率雖然亮眼,但自產產品的毛利率卻持續下滑,這不禁讓人懷疑,該公司的研發投入是否真的產生了實際效果?又或者,該公司的研發方向存在偏差,未能抓住市場的真正需求?

靠「引進產品」衝科創板?這算盤打得精啊!

在收入結構上,恆坤新材主要擁有自產產品和引進產品兩大業務。雖然自產產品佔比已超過引進產品,但利潤仍然高度依賴後者。該公司的「引進產品業務」幾乎等同於「中間商」,部分產品為標準化產品,僅對接境外供應商;光刻材料雖需客製化,但核心仍依賴外部產品。靠這類業務支撐利潤衝刺科創板,其定位邏輯備受質疑,頗有「借他人產品闖關」之嫌。

技術門檻不高:誰都能做的光刻膠?

從產品構成來看,恆坤新材的KrF光刻膠、i-Line光刻膠等雖已實現量產供貨,但從工藝製程角度分析,這些產品屬於中低端光刻膠,在國內市場的技術門檻相對不高。眾多企業如北京科華、晶瑞電材、南大光電等早已實現量產且規模可觀。這意味著,恆坤新材在技術方面並無明顯優勢,其科創屬性也因此大打折扣。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自主創新從何談起?

更為重要的是,該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如樹脂、添加劑等,以及生產設備如光刻機、缺陷掃描儀等檢測設備、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材料生產設備等,大多依賴國外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自主創新的成色。如果關鍵原材料和設備受制於人,那麼恆坤新材又該如何實現真正的技術自主可控?

營收增長的假象:增收不增利,客戶依賴症難解

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恆坤新材營收從3.22億元增至5.48億元,年均增速30.5%,但淨利潤不增反降,2024年較2022年減少近300萬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增33.74%,扣非淨利潤卻降25.18%,「增收不增利」態勢明顯。這意味著,恆坤新材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即便營收規模擴大,也難以帶來實際的利潤增長。

客戶集中度過高: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客戶集中度更是觸目驚心:2022年至2024年間,其對第一大客戶(客戶A)的銷售收入分別達2.30億元、3.40億元和3.46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雖從72.35%小幅降至64.07%,但連續三年均超過60%。這種情況意味著,恆坤新材的業績高度依賴單一客戶,一旦與該客戶的合作關係發生變化,將對公司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大客戶訂單下滑:合作關係生變?

更令人擔憂的是,2022年至2024年,恆坤新材向客戶A銷售自產光刻材料的在手訂單分別為1751.10萬元、1011.40萬元、6773.19萬元,連續兩年下降的趨勢讓市場對客戶A的採購需求穩定性產生擔憂。這是否意味著,客戶A對恆坤新材的產品需求正在減少?又或者,客戶A正在尋找其他的供應商?

恆坤新材的回應:真能穩住客戶的心嗎?

針對上交所對於與客戶A合作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的疑問,恆坤新材在問詢回復中強調:通過國產化替代鞏固了與客戶A的關係,2025年上半年自產光刻材料收入增41.21%,並預計全年對客戶A銷售收入達3.47億元,但該預測不含下半年新訂單,實際表現待觀察。然而,這種解釋能否真正消除市場的疑慮?恆坤新材能否成功穩住客戶A的心?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股權歷史的黑料:前股東涉賭被凍結股份,這公司也太drama了吧!

根據裁判文書網及公開信息,恆坤新材的股權歷史上存在著一個難以抹去的污點。其前大股東呂俊坤在2015年5月,參與開發「鴻博」、「富豪棋牌」等賭博APP,並通過鏈接至賭博平台抽頭漁利。2020年,呂俊坤因開設賭場罪被採取強制措施,其所持有的1664.91萬股股份(佔當時總股本7.4445%)被依法凍結。之後,1664.91萬股劃轉至灤博金控,剩餘部分劃歸郭芳蓉。

直至恆坤新材IPO「遞表」前2個月,這一事件才最終了結。這簡直比電視劇還精彩,一家科創企業,竟然有這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恆坤新材在《招股書》中表示,當前呂俊坤已經沒有通過任何方式持有其股份,現有股東出資來源亦不涉及呂俊坤違法所得。但這種聲明真的能讓投資者放心嗎?一個曾經涉賭的大股東,難免會讓人對公司的合規性產生質疑。

而且,受此事波及的不只有恆坤新材。2019年,呂俊坤的弟弟呂俊堅通過收購股權成為上市公司杭州高新(300478.SZ)的實控人,呂俊坤成為杭州高新的董事及第二大股東。東窗事發後呂俊堅失聯,呂俊坤辭去了董事一職。這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個人的黑歷史,足以影響整個公司的聲譽。

爭議中尋找曙光:恆坤新材的潛力與成長空間

儘管恆坤新材在IPO過程中面臨諸多爭議,但也並非毫無投資潛力。從行業層面來看,其所處的集成電路材料領域是半導體產業的關鍵環節,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產化替代進程的加速,光刻材料、前驅體等細分領域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為公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行業前景廣闊:半導體材料國產替代正當時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重塑的大背景下,國產替代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作為半導體材料供應商,恆坤新材有望受益於這一趨勢,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當然,前提是該公司能夠克服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抓住市場機遇。

業務模式多元化:引進產品或成助力?

業務佈局上,恆坤新材同時擁有自產和引進產品業務,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產品結構,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其中,引進產品業務雖被質疑為「中間商」,但也為公司積累了客戶資源和市場渠道,若能藉此推動自產產品的銷售,有望形成協同效應。

與大客戶的長期合作:是風險也是機遇

此外,公司與核心客戶A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儘管存在依賴風險,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其產品在特定領域得到了客戶的認可。2025年上半年其自產光刻材料收入的大幅增長,也顯示出其在國產化替代方面的進展,若能持續拓展其他客戶,優化客戶結構,將為業績增長注入新動力。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