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利率迷局:鮑威爾真能成為他的絆腳石?
關稅的慢性毒藥:通膨數據的遲來審判
交銀國際的研報一出,讓人不禁捏一把冷汗。降息?看似簡單的兩個字,背後卻是美國經濟的重重迷霧。關稅這玩意兒,就像慢性毒藥,你以為沒事兒,其實後勁強得很。現在的通膨數據,根本還沒完全反映關稅的影響,要驗證?恐怕還得等上兩個月,看看那些商品價格會不會瘋狂上漲。這就像醫生看病,X光片還沒出來,你怎麼敢斷定病情?更別提那懸而未決的「對等關稅」,八月初才見分曉,誰知道川普葫蘆裡賣什麼藥?現在只有零星國家簽了個框架協議,根本是杯水車薪!
川普的算盤:解雇鮑威爾?沒那麼簡單!
要說川普和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的恩怨情仇,那可真是一部比八點檔還精彩的連續劇。從川普1.0時代就開始了,核心問題只有一個:利率!川普這人,骨子裡就想要低利率,覺得這樣才能刺激經濟,讓數字好看。但鮑威爾呢?他堅持看數據說話,通膨達標才算數。這兩人根本是水火不容!2025年7月,這場鬧劇更是升級。以前川普只是嘴上威脅、施壓,這次他竟然搬出了「法理依據」,說要研究怎麼繞過法律,直接炒了鮑威爾的魷魚!這下市場炸鍋了,大家開始擔心聯準會的獨立性,要是開了這個先例,以後誰還敢相信美國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的羅生門:川普與鮑威爾的根本歧異
這場爭端的本質,其實是川普和鮑威爾對貨幣政策理解上的巨大鴻溝。川普認為,只要聯準會大幅降息,就能壓低長期利率,減輕政府的債務負擔。但問題是,聯準會的政策利率主要影響的是短期利率,而長期國債的收益率,更多的是反映市場對未來通膨、經濟增長以及財政可持續性的綜合判斷。說白了,就算川普真的逼鮑威爾降息,如果市場不買帳,認為這會引發通膨風險,長期利率反而可能飆升。這就像你想用一根稻草壓死一頭大象,根本是天方夜譚!
川普的利率如意算盤:債務、選票與難以撼動的長端利率
川普打的算盤很精明,他想透過低利率來刺激經濟,進而提升他的選情。畢竟,經濟好,人民有感,選票自然來。但問題是,他忽略了一個關鍵點: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並非他想像的那麼簡單。長期利率並不是他能隨意操控的玩偶,而是市場信心的晴雨表。如果他強行干預,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引發市場恐慌,最終得不償失。
解雇鮑威爾的代價:一場豪賭,還是自掘墳墓?
綜合考量法律阻礙、政治成本以及市場反應等因素,川普解雇鮑威爾的可能性其實不高。這並非因為他心慈手軟,而是因為這樣做對他來說,弊大於利。他的目標是降低利率,減輕政府的付息壓力,但解雇鮑威爾不僅無法實現這個目標,反而可能引發市場動盪,讓情況更糟。理性的選擇是不採取行動,保持現狀。
被低估的鮑威爾:聯準會的團結守護者
市場往往過度關注鮑威爾過去的政策表現,而忽略了他作為聯準會主席在維護內部團結和決策一致性方面的貢獻。鮑威爾的任期到2026年5月。他公開表示不會辭職,並否認川普有權因政策分歧解雇他。他在應對政治壓力時展現出的堅定立場,為其贏得了委員會成員的尊重和支持。因此,川普政府無論是計劃將鮑威爾降職,還是提前通過影子聯準會進行政策施壓,考慮到鮑威爾當前的政策影響力,以上措施可能都難以奏效。
聯準會獨立性的神聖光環:動搖不得的金融基石
聯準會獨立性的核心價值在於制度信用。這種信用建立在數十年的專業操作和危機應對基礎上,是現代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的基石。一旦信用受損,修復將耗時漫長。在此期間,美國金融體系將不得不承擔更高的風險溢價和更大的波動性,成本最終將由整個社會承擔。因此,聯準會獨立性不僅是技術性的制度安排,更是維護金融穩定和經濟繁榮的保障。任何削弱這種獨立性的嘗試,都可能引發遠超預期的系統性風險。
交銀國際的預言:2025年的降息慢板
交銀國際這份研報,就像一張預言卡,告訴我們2025年降息的步調恐怕是慢板。他們預計全年只會降息1-2次,而且第一次降息可能要等到第四季度。這消息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洩氣?畢竟,大家都盼著聯準會趕緊鬆手,讓市場活絡起來。但交銀國際卻潑了一盆冷水,告訴我們別抱太大的期望。他們認為,川普和鮑威爾的鬥法、關稅的後遺症,以及聯準會自身的謹慎態度,都會讓降息的步伐變得異常緩慢。所以,2025年想靠降息來發大財?恐怕得先做好心理準備,這將是一場漫長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