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pher Network:融資、技術、生態,AI信任平台是野心還是泡沫?

去中心化AI信任平台Zypher Network:七百萬美元融資背後的野心與泡沫?

资本寒冬下的奇葩:誰在豪賭 Zypher Network?

在加密貨幣市場一片哀鴻遍野的寒冬時節,Zypher Network 竟然逆勢獲得了七百萬美元的融資,這消息簡直像在冰天雪地裡看到一朵盛開的熱帶蘭花,讓人覺得既驚訝又有點摸不著頭腦。UOB Venture 和 Signum Capital 領投,Hashkey Capital、豐隆集團等一眾機構跟投,這陣容看起來星光熠熠,但仔细想想,這些機構真的那麼看好 Zypher 的「去中心化AI信任」敘事嗎?還是說,這只是資本市場又一次的 FOMO(錯失恐懼症)發作?

我個人對此持保留態度。畢竟,「去中心化AI」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了爭議。AI 的本質是中心化的數據訓練和模型部署,而區塊鏈的本質是去中心化的數據儲存和價值傳輸,這兩者之間的結合,真的能產生 1+1>2 的效果嗎?還是只是為了蹭上 AI 和 Web3 兩個最熱門的標籤,強行拼湊出來的一個故事?

再看看 Zypher 的投資方,UOB Venture 雖然是老牌的創投機構,但他們在區塊鏈領域的投資經驗並不算豐富。Signum Capital 則是一家專注於區塊鏈的投資機構,但他們的投資項目良莠不齊,有些項目甚至已經銷聲匿跡。至於 Hashkey Capital、豐隆集團等機構,他們的投資範圍非常廣泛,很難說他們對 Zypher 有多大的「信仰」。

我並不是說 Zypher 一定會失敗,但這筆融資背後,可能更多的是資本的逐利性,而不是對技術的真正理解和對未來的深刻洞察。畢竟,在資本市場,故事講得好,比做得好更重要。Zypher 成功的抓住了市場的熱點,用一個看似很有前景的故事,成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但接下來,他們需要做的,是證明這個故事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能夠落地生根的現實。

Zypher Network:真的是互聯網的TLS協議?還是又一個蹭熱度的僞創新?

技術堆疊還是真有乾貨?Zypher 的底層邏輯剖析

Zypher Network 將自己定位為「新一代去中心化 AI 安全協議」,聲稱要像 TLS 協議一樣,為 AI Agent 提供可信賴的運行環境。這個願景聽起來很美好,但仔細研究他們的技術細節,我卻發現其中充滿了「技術堆疊」的痕跡,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的能解決 AI 安全領域的痛點。

他們的核心技術是 zkProof of Prompt (zkPoP),也就是基於零知識證明 (Zero-Knowledge Proof, ZKP) 的提示詞驗證協議。簡單來說,就是讓 AI Agent 在執行任務之前,先證明自己收到的提示詞是安全的、沒有惡意的。這個想法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ZKP 的計算成本非常高,如果每個 AI Agent 都要進行 zkPoP 驗證,那整個系統的效率將會大打折扣。

更何況,AI 安全問題遠比提示詞驗證複雜得多。AI Agent 的行為不僅取決於提示詞,還取決於訓練數據、模型結構、以及運行環境等諸多因素。Zypher 只關注提示詞驗證,就像只給房子裝了個防盜門,卻忽略了窗戶和後門一樣,根本無法真正保障 AI Agent 的安全。

此外,Zypher 還提到要建立一個「去中心化 Prover 網絡」,讓社區成員參與驗證證明並貢獻網絡安全。這個想法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很難實現。首先,驗證證明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普通用戶很難參與。其次,即使有專業人士參與,也很難保證他們的驗證是公正的、沒有偏見的。畢竟,ZKP 的驗證過程本身也是可以被操縱的。

總而言之,我對 Zypher 的技術實力持懷疑態度。他們可能確實掌握了一些 ZKP 技術,但這些技術是否真的能應用於 AI 安全領域,以及是否真的能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待驗證。我更傾向於認為,Zypher 只是將一些現有的技術進行了簡單的堆疊,然後包裝成一個看似很有前景的故事,藉此吸引投資和用戶。

用戶、Agent、開發者:誰才是 Zypher 生態的真正主角?

任何一個區塊鏈項目,都離不開用戶、開發者、以及生態夥伴的支持。Zypher Network 也不例外。但問題是,Zypher 的生態設計,似乎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受眾,而是試圖將所有人都納入其中。這導致他們的生態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形成真正的網絡效應。

首先,對於普通用戶來說,Zypher 的價值是什麼?他們真的需要一個「AI 安全瀏覽器」嗎?或者說,他們真的有能力參與 AI Agent 的信任評級嗎?我認為,大部分用戶對 AI 安全問題並不敏感,他們更關心的是 AI Agent 是否好用、是否能解決實際問題。Zypher 強調安全,卻忽略了用戶體驗,這可能會讓他們失去大量的潛在用戶。

其次,對於 AI Agent 來說,Zypher 的價值是什麼?他們真的需要一個 zkPoP 驗證嗎?或者說,他們真的願意為了安全而犧牲效率嗎?我認為,大部分 AI Agent 開發者更關心的是模型的性能和成本,他們不太可能主動採用 Zypher 的安全協議。除非 Zypher 能夠提供足夠的激勵,或者能夠證明他們的安全協議不會影響模型的性能,否則很難吸引 AI Agent 的加入。

最後,對於開發者來說,Zypher 的價值是什麼?他們真的需要一個「去中心化 AI 能力評分系統」嗎?或者說,他們真的願意將自己的模型暴露在社區的評估之下?我認為,大部分開發者更關心的是模型的商業價值和市場份額,他們不太可能主動參與 Zypher 的評分系統。除非 Zypher 能夠提供足夠的曝光和資源,或者能夠證明他們的評分系統是公正的、有價值的,否則很難吸引開發者的參與。

總而言之,我認為 Zypher 的生態設計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試圖將所有人都納入其中,卻忽略了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這導致他們的生態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形成真正的網絡效應。除非他們能夠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態定位,並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受眾,否則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POP NFT:一場社群狂歡還是一場精準收割?

基礎、獎勵、定制:誰能拿到這張通往未來的門票?

Zypher Network 推出了一系列名為「POP」的 NFT,號稱是「Proof of Prompt」的縮寫,代表著他們在 AI 與內容生成領域的核心技術特徵。但說實話,我對這些 NFT 的實際價值感到非常懷疑。在區塊鏈的世界裡,NFT 早就已經被玩爛了,各種各樣的 NFT 層出不窮,但真正有價值的卻寥寥無幾。Zypher 的 POP NFT,會是那個例外嗎?

POP NFT 分為基礎 NFT、獎勵 NFT 和合作定制 NFT 三種。基礎 NFT 面向所有社區用戶開放 mint,每個錢包可以鑄造 3 枚。這種 NFT 的稀有度分為三級:低級(70%)、中級(25%)、高級(5%)。持有者可以獲得參與銀河獎池和未來 POP 空投的資格。聽起來好像很不錯,但仔細想想,這些「資格」真的值錢嗎?銀河獎池裡的獎勵有多少?未來 POP 空投又能空投多少?這些都是未知數。

獎勵 NFT 則是對社區優質貢獻者的專屬回饋,由官方團隊每周評選後空投至特定地址。這種 NFT 不設總量上限,稀有度也分為三級。持有者可以獲得未來空投的優先參與資格,並在 POP 生態內擁有更高的身份識別度。但問題是,什麼樣的貢獻才算「優質」?評選的標準是什麼?這些都掌握在官方團隊手中,難免會出現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而且,就算你拿到了獎勵 NFT,也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能獲得空投,只是有「優先參與資格」而已。這種「優先參與資格」,到底能給你帶來多少實際利益?

合作定制 NFT 則是面向生態合作方推出的,採用了「舌頭對着耳朵」的形象設計,搭配標誌性口號「Are you ready for POP」。這種 NFT 不對外開放 mint,只能通過合作方舉辦的活動發放白名單後進行鑄造。稀有度分為兩級:低級(95%)和高級(5%),具體權益由合作方定制。這種 NFT 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合作方的良心。如果合作方提供的權益很雞肋,那這種 NFT 就毫無價值。而且,由於這種 NFT 不對外開放 mint,因此很難形成真正的市場流動性。

總而言之,我認為 Zypher 的 POP NFT 更多的是一種營銷手段,而不是真正有價值的資產。它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用戶參與社區活動,並為項目方帶來收益。如果你只是想湊個熱鬧,參與一下社群狂歡,那可以 mint 一些 POP NFT 玩玩。但如果你想靠這些 NFT 賺錢,那我勸你還是三思而後行。

嘴擼活動:內容創作的盛宴?還是廉價勞力的剝削?

為了推廣 POP NFT,Zypher Network 還推出了一項名為「Proof of POP Campaign」的活動,鼓勵用戶在社交平台上發布與 Zypher 項目相關的原創內容,並根據內容的質量給予獎勵 NFT。這種活動在區塊鏈圈子裡非常常見,被戲稱為「嘴擼」或「搬磚」。

從表面上看,這種活動似乎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用戶可以通過創作內容獲得獎勵,而項目方可以通過用戶的內容獲得曝光。但實際上,這種活動往往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首先,內容創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獎勵卻往往非常微薄。很多用戶辛辛苦苦寫了一篇文章,或者做了一段視頻,結果只獲得了一個低級的獎勵 NFT,根本無法覆蓋他們的成本。這實際上是一種廉價勞力的剝削。

其次,評選的標準往往不夠透明,容易出現暗箱操作。項目方可以隨意決定哪些內容是「優質」的,哪些內容是不夠「優質」的。這很容易導致用戶的不滿,並損害項目的聲譽。而且,為了迎合項目方的口味,很多用戶可能會創作一些質量低劣、內容空洞的內容,這不僅對項目沒有幫助,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總而言之,我對 Zypher 的「嘴擼」活動持謹慎態度。我並不反對用戶通過創作內容獲得獎勵,但我認為項目方應該更加注重公平性和透明度,並提供足夠的獎勵,以激勵用戶創作高質量的內容。否則,這種活動只會變成一場廉價勞力的剝削,最終損害項目自身的利益。

BNB Chain 上線:Zypher 的新起點?還是飲鴆止渴?

空投、SBT、抽獎:糖衣炮彈下的真實意圖?

Zypher Network 宣布在 BNB Chain 上推出一系列活動,包括空投、SBT 收集、等級抽獎、Galxe 任務等等。這些活動聽起來非常誘人,仿佛在向你招手:「快來參與,免費領幣,一夜暴富!」但身經百戰的幣圈老韭菜都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些「糖衣炮彈」背後,往往隱藏著項目方的真實意圖。

空投活動,是區塊鏈項目最常用的營銷手段之一。通過向用戶免費發放代幣,項目方可以迅速擴大用戶群體,提高項目的知名度。但問題是,空投的代幣往往價值不高,而且數量有限,很難讓用戶真正獲利。更何況,空投活動往往需要用戶完成一系列任務,例如關注社交媒體、加入社群、轉發推文等等。這些任務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而且會暴露你的個人信息,增加你被詐騙的風險。

SBT(Soulbound Token),是一種不可轉讓的 NFT,通常用於代表用戶的身份、聲譽或資格。Zypher Network 推出 SBT 收集活動,鼓勵用戶與 Zypher 生態項目進行交互,獲得 SBT,並根據 SBT 的數量瓜分獎勵。這種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用戶的粘性,讓用戶長期留在 Zypher 生態中。但問題是,SBT 本身並沒有什麼實際價值,它只是一種數字徽章,無法用於交易或兌換其他資產。而且,為了獲得更多的 SBT,用戶需要不斷地與 Zypher 生態項目進行交互,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可能會讓你接觸到一些風險較高的項目。

等級抽獎活動,則是通過設置不同的等級,讓用戶參與抽獎,贏取獎勵。這種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激勵用戶持續參與項目,並增加用戶的 FOMO(錯失恐懼症)情緒。但問題是,抽獎的概率往往非常低,而且獎勵的價值也往往不高。更何況,等級抽獎活動往往需要用戶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提升自己的等級,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賭博。

Galxe 任務,則是通過與 Galxe 平台合作,讓用戶完成一系列任務,獲得積分,並在未來兌換代幣等空投獎勵。這種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項目的曝光度,並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但問題是,Galxe 任務往往非常繁瑣,需要用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獎勵的價值也往往不高。更何況,Galxe 平台本身也存在一些風險,例如信息洩露、賬戶被盜等等。

總而言之,我對 Zypher 在 BNB Chain 上推出的這些活動持謹慎態度。我並不反對用戶參與這些活動,但你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糖衣炮彈」所迷惑,要理性評估風險,不要投入過多的時間和資金。

AI Mining:挖礦的盡頭是財富自由?還是一地雞毛?

Zypher Network 推出了一項名為「AI Mining」的活動,號稱用戶可以通過參與 AI Agent 的挖礦,獲得豐富的 NFT、積分和空投機會。這種活動聽起來非常酷炫,仿佛在告訴你:「只要你參與 AI 挖礦,就能輕鬆實現財富自由!」但實際上,這種活動很可能只是一場「龐氏騙局」,最終會讓你血本無歸。

所謂的 AI 挖礦,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挖礦,而是通過參與 AI Agent 的運行和評估,獲得獎勵。具體來說,用戶需要持有 Zypher 的 GNFT,然後參與 AI Agent 的對話交流,並對 AI 模型進行打分。在完成這些任務後,用戶可以獲得 NFT、積分和空投機會。但問題是,這些獎勵的價值從何而來?它們的價值是否能夠支撐挖礦的成本?

我認為,這些獎勵的價值主要來自於後來者的投入。也就是說,只有當有更多的人加入 AI 挖礦,購買 GNFT,參與 AI Agent 的運行和評估,這些獎勵才能保持其價值。如果沒有人加入,或者加入的人越來越少,那這些獎勵的價值就會迅速崩盤。這就像一個「龐氏騙局」,只有當有更多的人加入,才能讓早期參與者獲利。但最終,當沒有人加入時,整個系統就會崩潰,所有人都會血本無歸。

更何況,參與 AI 挖礦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戶需要不斷地與 AI Agent 進行對話交流,並對 AI 模型進行打分。這需要用戶具備一定的 AI 知識和技能,而且需要用戶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用戶只是想輕鬆賺錢,那 AI 挖礦可能並不適合你。

GNFT:入場券還是割韭菜的鐮刀?

在 Zypher 的 AI 挖礦活動中,GNFT 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參與 AI 挖礦的入場券,也是獲得獎勵的關鍵。但問題是,GNFT 的價值是否真的能夠支撐其價格?它到底是通往財富自由的鑰匙,還是割韭菜的鐮刀?

GNFT 分為三種類型:G NFT(面向一般用戶),E NFT(面向專業礦工),M NFT(面向專業開發者)。不同類型的 GNFT,具有不同的權益和挖礦效率。G NFT 可以通過完成空投任務或購買碎片合成獲得。而 E NFT 和 M NFT 則需要通過參與 Zypher 的生態建設才能獲得。

Zypher 聲稱,持有 GNFT 可以提升挖礦效率,獲得空投獎勵,參與專屬挖礦池等等。這些權益聽起來非常誘人,但實際上,它們的價值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挖礦效率的提升,是否能夠覆蓋 GNFT 的成本?空投獎勵的數量和價值,是否能夠達到你的預期?專屬挖礦池的收益率,是否能夠超過其他挖礦池?這些都是未知數。

更何況,GNFT 的價格受到市場供需關係的影響,存在很大的波動風險。如果市場對 GNFT 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但如果市場對 GNFT 的需求減少,其價格就會下跌。如果你在高價位購買了 GNFT,那很可能會面臨虧損的風險。

總而言之,我對 Zypher 的 GNFT 持謹慎態度。我並不反對用戶購買 GNFT,參與 AI 挖礦,但你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項目方的宣傳所迷惑,要理性評估風險,不要投入過多的資金。

AI評測平台:打造「去中心化AI能力標準」?還是自說自話的空中樓閣?

模型聚合、社群共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Zypher Network 宣稱要推出一個全新的 AI 評測平台,旨在打造一個「多模型聚合 + 社群共評驅動」的去中心化 AI 能力評分系統。這個目標聽起來非常宏偉,仿佛要為混亂的 AI 世界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但仔細想想,這個目標真的能夠實現嗎?或者說,這個平台真的能夠解決 AI 評測領域的痛點嗎?

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機構和開發者的主流 AI 模型,涵蓋語言生成、圖像識別、多模態理解等多個技術維度。所有模型均開放展示,並接受來自社區用戶、領域專家乃至開發者本身的多維度評分與反饋。這個想法的確不錯,但問題是,如何保證評分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AI 評測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到很多主觀因素。不同的人對同一個 AI 模型的評價可能會截然不同。例如,對於一個圖像生成模型,有些人可能更注重圖像的清晰度和真實感,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注重圖像的創意和藝術性。如何將這些不同的評價標準統一起來,並給出一個客觀的評分?

Zypher 試圖通過社群共評來解決這個問題,讓社區用戶參與 AI 模型的評分,並通過集體智慧來消除主觀偏見。但問題是,大部分用戶對 AI 技術並不了解,他們很難對 AI 模型做出專業的評價。而且,用戶的評價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模型的品牌知名度、開發者的背景等等。如何避免用戶的評價被這些因素所左右,並真正反映模型的實際能力?

更何況,AI 模型的評測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戶需要仔細體驗每一個模型,並對其進行多個維度的評分。這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如何激勵用戶參與 AI 模型的評測,並保證評測的質量?

總而言之,我對 Zypher 的 AI 評測平台持懷疑態度。我認為,打造一個公正、客觀、有效的 AI 評測系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需要解決很多複雜的問題。Zypher 的平台可能只是一個自說自話的空中樓閣,難以真正為 AI 領域帶來價值。

深度剖析:Zypher Network 的終極價值在哪裡?

Zypher Network 兜兜轉轉講了這麼多故事,又是融資,又是 NFT,又是挖礦,又是評測平台,但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Zypher 的終極價值在哪裡?它究竟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它又能否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從表面上看,Zypher 想要解決的是 AI 安全問題,打造一個可信賴的 AI 生態。但正如我之前所說,AI 安全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方面。Zypher 只關注提示詞驗證,顯然無法全面保障 AI Agent 的安全。更何況,AI 安全問題並不是所有用戶都關心的問題。大部分用戶更關心的是 AI Agent 是否好用、是否能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 Zypher 不能真正解決 AI 安全問題,或者不能讓用戶感受到 AI 安全的價值,那它的存在就沒有意義。它只會變成一個空洞的概念,一個毫無價值的炒作。

那麼,Zypher 的價值可能在哪裡呢?我認為,Zypher 的價值可能在於它能夠連接 AI Agent 和用戶,為 AI Agent 提供一個展示和推廣的平台,為用戶提供一個發現和使用 AI Agent 的渠道。如果 Zypher 能夠成功地建立起這樣一個平台,那它就能夠成為 AI 生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要實現這個目標,Zypher 需要做很多事情。首先,它需要吸引更多的 AI Agent 加入,並提供足夠的激勵,讓 AI Agent 願意在其平台上展示和推廣。其次,它需要吸引更多的用戶加入,並提供簡單易用的工具,讓用戶能夠輕鬆地發現和使用 AI Agent。最後,它需要建立一個公正、客觀、有效的評測系統,讓用戶能夠了解 AI Agent 的實際能力。

總而言之,我對 Zypher 的未來發展持觀望態度。我認為,Zypher 的想法很好,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它需要解決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如果它能夠成功地建立起一個連接 AI Agent 和用戶的平台,那它就能夠在 AI 生態中佔據一席之地。但如果它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或者不能讓用戶感受到它的價值,那它最終只會被市場淘汰。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