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幣亂舞:RWA敘事崩盤的真相與OM幣的罪與罰
要說這幣圈,故事永遠比新聞精彩。RWA(Real World Assets,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的概念,在香港Web3大會上被吹得天花亂墜,彷彿一扇通往加密貨幣新世界的大門就要開啟。誰能想到,這扇門背後,卻是鐮刀霍霍,收割的不只是韭菜,還有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任。MANTRA DAO發行的OM幣,簡直就是這場崩盤大戲的罪魁禍首,一出“90分鐘血洗90%市值”的戲碼,把整個RWA板塊都拖下了水。這不是幣圈笑話,這是赤裸裸的掠奪。
說實話,我對RWA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持保留態度。把房地產、債券這些傳統金融資產搬到鏈上,聽起來很美好,但背後涉及的監管、法律問題,以及實際操作的複雜程度,根本不是現在的區塊鏈技術能夠完全駕馭的。更何況,現在的RWA項目,有多少是真的在做資產代幣化,又有多少只是借這個概念來炒作圈錢?
OM幣的暴跌,就是一個最好的警鐘。它提醒我們,幣圈的敘事再動聽,也掩蓋不了背後可能存在的欺詐和操縱。RWA概念本身沒錯,但如果被無良項目方利用,只會變成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香港高歌猛進,幣圈一地雞毛:RWA的理想與現實
香港的Web3大會,我看了不少報導,簡直就是一場幣圈的「文藝復興」。各路項目方粉墨登場,高談闊論區塊鏈的未來,RWA更是被捧上了天。什麼「鏈上資產萬億美元市場」、「重塑金融格局」… 這些口號聽起來振奮人心,但實際上呢?一邊是香港的歌舞昇平,一邊是幣圈的腥風血雨,這種割裂感讓人覺得格外諷刺。
RWA這個概念,說白了就是想把傳統金融的蛋糕搬到區塊鏈上,讓更多人參與進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首先,傳統資產的估值、合規、託管,哪個環節能真正適配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其次,鏈上鏈下的信息同步,數據真實性的保障,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更重要的是,現在的RWA項目,大多集中在一些容易標準化的資產,比如國債、貨幣基金,真正能把複雜的資產,比如房地產、藝術品搬到鏈上的,寥寥無幾。
說到底,RWA現在還是一個非常早期的概念,距離真正的落地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就All in RWA,無異於盲人摸象,風險極高。更何況,現在市場上的RWA概念幣,有多少是真正有技術實力、有落地場景的?恐怕大多數都是蹭熱點、博眼球的妖幣,隨時都有可能崩盤歸零。所以,對於RWA,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那些華麗的辭藻迷惑,要看到背後潛藏的風險。
OM幣的90分鐘地獄:誰導演了這場血洗?
OM幣這次的暴跌,簡直是一場教科書級的收割。90分鐘,90%的市值蒸發,這不是玩笑,這是血淋淋的現實。當時,我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就是:莊家出貨了。而且是那種喪心病狂的出貨方式,完全不顧市場的死活,就是要趕盡殺絕。
從暴跌到暴漲:莊家收割的教科書級演示
更諷刺的是,暴跌之後,OM幣又迅速拉升了4倍。這種V型反轉,簡直就是莊家在嘲諷散戶的愚蠢。先用暴跌洗掉所有的槓桿,然後再用暴漲吸引更多的韭菜入場,最後再來一波收割。這種手法,在幣圈屢見不鮮,但每次都能成功,這才是最讓人絕望的地方。
莊家之所以能如此肆無忌憚,就是因為幣圈的監管缺失,以及散戶的投機心理。很多人明知道這些幣是空氣,是龐氏騙局,但還是抱著僥倖心理,想著自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殊不知,在莊家眼裡,你們都是待宰的羔羊。
散戶的噩夢:流動性陷阱與中心化交易所的推波助瀾
這次OM幣的暴跌,也暴露了中心化交易所的弊端。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交易所很容易被莊家操控,成為他們收割散戶的工具。交易所為了追求手續費收入,往往會放任這些妖幣上線,甚至會主動為他們站台,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這種行為,簡直就是與虎謀皮,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的散戶。
交易所口口聲聲說要保護用戶的權益,但實際上呢?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用戶的死活,他們根本不在乎。所以,對於散戶來說,不要輕易相信交易所的承諾,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MANTRA:光鮮履歷下的暗流湧動
MANTRA這個項目,乍一看,履歷光鮮亮麗,又是波卡生態,又是RWA概念,還拿到了不少知名機構的投資。但仔細扒一扒,就會發現背後隱藏著不少貓膩。
豪華投資方背後:是助力還是共謀?
水滴資本、了得資本… 這些機構的名字聽起來很唬人,但實際上,他們在幣圈的名聲並不好。很多他們投資的項目,最後都成了割韭菜的工具。所以,看到MANTRA背後有這些機構的身影,我反而更加警惕。這些投資方,到底是來助力項目發展的,還是來合謀收割的?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在利益面前,什麼道德、底線,都是可以被拋棄的。
阿聯酋地產代幣化:畫餅充飢還是真材實料?
MANTRA宣稱要與阿聯酋地產開發商Damac Group合作,將價值至少10億美元的資產代幣化。這個消息聽起來很振奮人心,但實際上呢?這種合作,很可能只是項目方為了炒作概念,吸引投資的手段。畢竟,把房地產這種複雜的資產代幣化,涉及的法律、監管問題非常多,不是隨便就能實現的。更何況,Damac Group的資產質量如何,MANTRA是否有能力完成代幣化,這些都存在很大的疑問。所以,對於這種合作,我們需要保持懷疑的態度,不要被項目方畫的大餅迷惑。
五年老幣的新故事:RWA能否拯救MANTRA?
MANTRA從2020年成立至今,也算是幣圈的一個「老項目」了。從最初的DeFi概念,到現在的RWA概念,MANTRA一直在不斷地變換敘事。這種頻繁變換敘事的行為,往往意味著項目本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只能靠炒作概念來維持熱度。RWA概念現在很火,但MANTRA真的能抓住這個機會,實現轉型嗎?我對此表示懷疑。畢竟,MANTRA之前的DeFi業務並沒有做起來,現在又想做RWA,成功的概率有多大?我認為,MANTRA更像是在講一個新故事,試圖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而不是真正想做事情。
各方回應:甩鍋大賽還是真相浮出?
OM幣暴跌之後,各方紛紛出來回應,但我覺得更像是一場甩鍋大賽。MANTRA、CZ、交易所… 每個人都想把自己撇清,但真相真的那麼簡單嗎?
MANTRA的狡辯:不理性清算?還是早有預謀?
MANTRA的回應,簡直就是避重就輕。他們把暴跌的原因歸咎於「不理性清算」,說自己和項目本身無關,還把矛頭指向了中心化交易所,說是交易所的「魯莽強制平倉」導致了暴跌。這種說法,我完全不相信。
首先,這麼大規模的清算,不太可能是不理性造成的,更可能是有人在背後操縱。其次,MANTRA作為項目方,對代幣的價格波動、市場風險,難道沒有預警機制嗎?難道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防止暴跌嗎?最後,MANTRA在暴跌之後才姗姗來遲地回應,這種反應速度,實在是讓人懷疑他們的誠意。
我認為,MANTRA的回應,就是在狡辯,試圖掩蓋真相。他們很可能早就知道會有暴跌,甚至參與了這次收割。
CZ的冷漠:敘事無用?還是另有所指?
CZ的回應,更是讓人感到失望。他建議投資者「不要追逐敘事」,要「堅持基本原則」。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是在撇清關係。
CZ想說的是,OM幣的暴跌,是因為你們這些投資者太過追逐RWA這個敘事,沒有關注項目的基本面。但實際上呢?幣安作為交易所,難道沒有責任審核上線的項目嗎?難道沒有責任保護用戶的權益嗎?
CZ的回應,給我的感覺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只想保住幣安的名聲,不想承擔任何責任。這種冷漠的態度,實在是讓人心寒。
鏈上偵探:OM幣暴跌的蛛絲馬跡
MANTRA和CZ的回應,在我看來都是避重就輕。想要了解真相,還得從鏈上數據入手。這次OM幣的暴跌,鏈上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只要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
場外交易的魅影:50%折扣背後的收割陷阱
早在OM幣暴跌之前,就有用戶爆料稱,MANTRA已經完成了幾筆折扣50%或以上的場外交易。這種場外交易,往往是莊家出貨的前兆。
你想想,如果項目方對自己的項目有信心,為什麼要以這麼低的價格出售代幣?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想趕緊套現離場。而這些低價的代幣,最終都會流入市場,成為砸盤的工具。所以,看到有項目方進行大規模的場外交易,一定要提高警惕,這很可能是一個收割陷阱。
巨鯨的遷徙:4360萬枚OM的死亡轉移
Lookonchain的監測數據顯示,在OM幣價格跳水前,至少有17個錢包向交易所存入了4360萬枚OM,價值約2.27億美元。這種大規模的代幣轉移,通常意味著有人要砸盤。
你想想,如果這些錢包是普通的投資者,為什麼要同時向交易所轉入這麼多的代幣?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想聯合起來砸盤,從中獲利。而這些錢包背後,很可能就是MANTRA的團隊成員,或者與MANTRA有利益關係的人。
Laser Digital的助紂為虐:生態基金的另一面?
更讓人感到 suspicious 的是,這些地址中有2個與Laser Digital有關。而就在4月7日,Mantra還宣布推出1.08億美元生態基金,Laser Digital赫然在基金支持者首列。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Laser Digital很可能參與了MANTRA的代幣分配,並且在暴跌之前,提前將代幣轉移到了交易所。這種行為,簡直就是助紂為虐,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廣大投資者的利益。所以,對於這些所謂的「生態基金」、「投資機構」,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他們的光環所迷惑。他們很可能就是潛在的收割者。
MANTRA團隊黑歷史:一場精心策劃的收割遊戲
OM幣暴跌的背後,是MANTRA團隊的黑歷史。這個團隊,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認真做事,而是想著如何收割散戶。
90%代幣集中度:高度控盤下的價格操縱
加密分析師Mosi爆料稱,MANTRA團隊掌握了OM代幣90%的供應量,而OM的TVL(Total Value Locked,總鎖倉價值)卻不到400萬美元。這意味著,MANTRA團隊可以隨意操縱OM的價格,想拉就拉,想砸就砸。
這種高度控盤的幣,風險極高。因為價格完全由項目方控制,散戶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項目方想讓你賺錢,你就賺錢;項目方想讓你虧錢,你就血本無歸。所以,對於這種代幣,一定要敬而遠之。
空投規則頻繁變更:流通量控制的障眼法
MANTRA頻繁變更空投規則,也是為了控制OM的流通量,維持幣價。他們先是宣布空投,吸引用戶參與;然後又不斷修改規則,延長解鎖時間,減少解鎖數量。
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在耍流氓。他們先用空投吸引用戶,然後又用各種手段限制用戶的權益。這種行為,簡直就是欺詐。所以,對於這種頻繁變更規則的項目,一定要小心,這很可能是一個騙局。
假海外團隊的真相:博彩網站創始人與軟文寫手
更讓人無語的是,MANTRA團隊的背景也存在造假。他們自稱是「全員海外人士」,但實際上,團隊成員的履歷卻充滿了水分。
據吳說區塊鏈報道,MANTRA最初的核心創始人之一Calvin Ng,自稱是馬來西亞人,曾擔任中信泰富和中信1616副總裁。但實際上,他之前是一家線上博彩網站21Pink的創始人。
而MANTRA的CEO John Patrick Mullin,過去是小蟻幣的一名軟文寫手,曾經參與了歸零幣TIO和跑路交易所Trade.io。這種團隊背景,簡直就是幣圈的恥辱。
Penta模式的幽靈:換湯不換藥的收割套路
MANTRA團隊的套路,與2018年的歸零項目Penta高度相似。他們都打著「波卡大使、全海外團隊、大敘事」的旗號,利用當時國人對海外人士的盲目信任,推廣資本盤收割。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MANTRA團隊並沒有任何創新,只是在重複之前的套路,換湯不換藥地進行收割。所以,對於這種毫無誠意的項目,一定要堅決抵制。
幣安OKX的回應:亡羊補牢,還是沆瀣一氣?
OM幣暴跌之後,幣安和OKX也先後作出了回應。但我覺得,他們的回應更像是在表演,試圖掩蓋自己在這次事件中的責任。
徐明星的怒斥:行業醜聞,交易所難辭其咎
OKX的徐明星發文表示,OM幣暴跌是「整個加密貨幣行業來說都是一個重大醜聞」,並表示OKX將准備好所有報告。
徐明星的態度看起來很強硬,但實際上呢?OKX作為交易所,難道沒有責任審核上線的項目嗎?難道沒有責任監控市場的異常波動嗎?現在出了事,才來說是「行業醜聞」,是不是有點晚了?
我認為,OKX的回應,只是在推卸責任,試圖把自己撇清。他們很可能早就知道OM幣存在問題,但為了手續費收入,還是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幣安的警告: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幣安也提到,自今年1月起,幣安就在其現貨交易頁面針對OM代幣彈出警告,告知用戶該代幣的代幣經濟學發生了重大變化,供應量有所增加。
幣安的警告,看起來很負責任,但實際上呢?如果幣安早就知道OM幣存在風險,為什麼還要讓它繼續在平台上交易?為什麼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來保護用戶的權益?
我認為,幣安的警告,只是在亡羊補牢,為時已晚。他們很可能早就知道OM幣會暴跌,但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選擇了放任不管。
上幣流程的黑洞:貪腐與疏忽的溫床
更讓人疑惑的是,MANTRA這種劣跡斑斑的項目,是如何接連登上幣安和OKX這兩艘頭部交易所的大船的?交易所的上幣流程,難道沒有漏洞嗎?
我認為,交易所的上幣流程,存在嚴重的缺陷。很可能存在貪腐行為,項目方通過行賄等手段,就能讓自己的項目順利上線。也有可能存在疏忽,交易所的審核人員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讓一些有問題的項目混了進來。
無論是貪腐還是疏忽,都暴露了交易所的監管漏洞。交易所需要對上幣流程進行徹底的改革,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幣圈眾生相:強莊控盤幣的誘惑與陷阱
OM幣的暴跌,只是幣圈亂象的一個縮影。在這個充滿了欺騙和操縱的市場裡,強莊控盤幣就像一顆毒藥,誘惑著無數的投資者。
韭菜的自我修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明知道強莊控盤幣風險極高,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投資?因為他們抱著僥倖心理,想著自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他們認為,只要在莊家拉盤的時候及時退出,就能賺到錢。
但實際上呢?莊家比你聰明多了。他們會用各種手段來引誘你,讓你越陷越深,直到最後被割得血本無歸。所以,對於散戶來說,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不要相信自己能戰勝莊家。
資源派與技術派的鴻溝:幣價至上,還是價值投資?
在幣圈,存在著資源派和技術派兩種不同的投資理念。資源派認為,幣價才是王道,只要能賺到錢,用什麼手段都可以。技術派則認為,價值投資才是長久之計,要關注項目的基本面和技術實力。
現在的市場,資源派佔據了上風。很多項目方把幣價當作第一要義,不惜一切代價來拉盤。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能帶來暴利,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整個行業的發展。
Web3的幻滅:加密金融的漫漫長路
OM幣的暴跌,也讓我們重新審視Web3的發展。Web3最初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去中心化、安全、透明的互聯網,但現在的Web3,卻充滿了欺騙和操縱。
很多Web3項目,都只是在炒作概念,圈錢跑路。真正的Web3應用,卻寥寥無幾。這讓人不禁懷疑,Web3是否已經幻滅?加密金融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但我仍然相信,加密金融的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雖然現在的市場充滿了亂象,但只要還有一批人在研究技術、研究需求、研究應用,加密金融的未來就仍然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