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级”AI?Manus爆火背后的冷静思考

北京时间3月6日凌晨,国内AI团队Monica在X平台高调发布通用AI Agent——Manus。这波操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之前DeepSeek在海外市场走红,再反哺国内的“出口转内销”策略。果不其然,Manus一经亮相,迅速引爆国内科技圈,一时间,各种溢美之词甚嚣尘上,什么“惊艳全球”、“国运级别成就”,看得我直呼好家伙!

紧接着,就是全民求邀请码的盛况,甚至有传言邀请码被炒到了数万元。这架势,与其说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饥饿营销”。就像当年小米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也是靠抢购来维持热度。

当然,我个人觉得这种营销手段无可厚非,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问题在于,Manus这股热潮,似乎只在国内沸腾,国外科技圈却显得异常平静。这种“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现象,让我不得不思考:这波热度,到底有多少是真材实料,又有多少是营销炒作?

营销炒作还是技术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采访了相关人士,发现Manus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远低于国内,甚至不如一些开源项目的热度。这其中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缺乏国外KOL的推广,或者压根就是产品本身还没达到“惊艳全球”的程度。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消息称,国内某公关公司参与了Manus的推广,但这家公司却矢口否认。这不禁让人怀疑,这场“全民求码”的狂欢,背后是否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当然,Manus官方也否认了任何市场推广行为,并解释说邀请码机制完全是出于服务器容量的考虑。

但无论如何,这种“饥饿营销”的套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屡见不鲜。用一句不太客气的话来说,就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缝合怪”还是技术突破?

除了对营销方式的质疑,还有不少用户对Manus的技术提出了疑问。有人认为,Manus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更像是一个“超级缝合怪”,把各种现有技术拼凑在一起。

一位名为@aigclink的用户就评论说,Manus本质上就是计算资源 + 虚拟机 + 组件 + 内置一批 Agent 的综合体。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尖锐,但也并非毫无道理。毕竟,在AI领域,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是“封装套壳大模型形成产品”,也是有商业价值的。毕竟,从零开始做一个大模型,所耗费的资金和人力,不是一般公司能够承受的。这就好比,不是每个人都能造汽车,但很多人都能把汽车改装得更酷炫。

华泰证券的研报则认为,Manus AI通过高效的工程化编排,实现了Agent交互过程中的规划、自主、准确三大核心需求,标志着Agent应用实现Action环节的关键突破。

所以,Manus到底是“缝合怪”还是技术突破,可能需要更深入的评测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高昂的算力成本

另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是,Manus的算力成本过高,导致其难以真正实现通用。有程序员指出,Manus目前呈现出来的工作流程,成本高到难以想象,普通用户根本无法承担。

网传Manus完成一次任务的成本就高达2美元,而类似产品的月订阅价格却高达500美元。这说明,目前的AI Agent技术,在算力消耗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瓶颈。

如果说AI Agent的未来是“服务即软件”(Service-as-a-Software),那么如何降低算力成本,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就成了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总而言之,Manus的爆火,既是AI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暴露出当前AI领域的一些问题。我们既要看到AI的潜力,也要保持冷静的思考,避免被营销炒作所迷惑。毕竟,真正的“国运级”成就,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和应用创新。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