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年初以来,A股上市公司大张旗鼓地搞什么“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看着那些冠冕堂皇的方案,我真想啐一口。什么“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说白了,不就是为了迎合监管,给自己脸上贴金吗?

粉饰太平:数据背后的真相

Wind资讯的数据?呵呵,看看就好。166家沪市公司和111家深市公司发布了行动方案,数量看起来挺唬人。但仔细想想,A股有多少家上市公司?这比例能说明什么?难道没发布的那些公司就不想“提质增效重回报”吗?还是它们根本就懒得演这场戏?

那些方案里说的“聚焦主业”、“科技创新”、“强化管理”,哪个不是老生常谈?哪家公司年报里不写这些?关键是,做了多少,效果如何?别光说不练,到时候又是一地鸡毛。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说这行动“提振投资者信心”、“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简直是睁眼说瞎话。A股的投资者信心什么时候真正提振过?还不是被这些上市公司割了一茬又一茬?至于资源配置效率,看看那些圈钱上市、然后把资金投入房地产或者理财产品的公司,所谓的“优化”都优化到哪里去了?说到底,这“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不过是一场粉饰太平的闹剧,用来掩盖A股市场的种种弊病。与其相信这些空洞的口号,不如擦亮眼睛,看看这些上市公司到底在干些什么。

创新?不过是PPT上的花样:空洞的承诺与虚假的繁荣

别跟我提什么“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这些词在A股的语境下,早就变了味儿。所谓的创新,无非是把国外现成的技术拿过来包装一下,然后吹嘘成自主研发;所谓的经营效率,就是压榨员工、偷工减料,把成本降到最低。

研发投入的真相:是创新还是洗钱?

“加大研发投入”,这句话听着很提气,但具体怎么投?投到哪里?又有多少是真正用于技术研发的?恐怕只有天知道。不少公司所谓的研发投入,其实都是通过各种关联交易,把资金转移到自己的口袋里。更有甚者,直接把研发费用当成洗钱的工具,把钱转出去,再以“技术引进”的名义转回来,一进一出,既能避税,又能给自己脸上贴金,简直是空手套白狼的典范。

云南锡业说要加大对矿山资源绿色低碳高效利用、冶炼副产品多金属综合回收等关键技术的投入,听着好像很高大上。但仔细想想,这些技术真的能给公司带来质的飞跃吗?还是只是为了应付环保检查,给自己找个借口继续污染环境?

数字化转型:一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闹剧

“引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生产流程进行精细化管控”,这些词听起来很时髦,但有多少公司真正理解了数字化的本质?又有多少公司能把数字化技术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恐怕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为了赶时髦,花大价钱买了一堆软件和硬件,结果却发现根本用不起来。

那些制造业企业引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真的能提高生产效率吗?还是只是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让大家更加疲惫?那些服务型企业优化的业务流程,真的能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吗?还是只是让客户在各种APP和公众号之间来回跳转,浪费时间?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不过是一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闹剧,最终受益的,只有那些卖软件和硬件的公司。

监管的遮羞布:外部环境优化?不过是利益输送的通道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首先是上市公司自身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这话听起来很客观,但实际上却是在为监管部门开脱责任。所谓的“外部环境优化”,不过是监管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搞出的一系列花架子。

证监会的“好心”:是监管还是放纵?

证监会说要落实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意见,提升财务造假等线索发现能力,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等举措。听起来很给力,但实际上呢?这么多年来,A股的财务造假事件还少吗?哪一次不是等到事情闹大了才出来装模作样地调查?所谓的“提升线索发现能力”,不过是亡羊补牢,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财务造假。

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等举措,更是可笑。A股的分红率有多低?回购的股份又有多少是真正注销的?很多公司回购股份只是为了稳定股价,给大股东套现创造机会。所谓的“激励约束”,不过是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寻租空间。

交易所的“指导”:是服务还是干预?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一本通》,提出25类典型举措,提供编写指导、典型指标、示范案例,供公司参考借鉴。这简直是把上市公司当成了幼儿园的小朋友,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写作业。

交易所的职责是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干预公司的经营决策。这种“指导”式的服务,实际上是对市场的一种干预,让上市公司失去了自主性,也让市场失去了活力。所谓的“服务”,不过是交易所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给自己脸上贴金。

总而言之,监管部门所谓的“外部环境优化”,不过是利益输送的通道,让那些有关系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资源,更容易逃避监管。这种“优化”的结果,只能是让A股市场更加扭曲,更加不公平。

国际化笑话:谁会相信一个充满谎言的市场?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将以“质量+回报”重塑市场生态,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任,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有力推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听到这种话,我真想笑出声。

“质量+回报”:自欺欺人的口号

“质量+回报”?A股的上市公司有几个真正能做到这两点的?所谓的“质量”,前面已经说过了,很多都是虚假的,是包装出来的。至于“回报”,A股的投资者又有多少能真正获得回报的?绝大多数散户都是被割韭菜的命。

“质量+回报”这个口号,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是在掩盖A股市场的种种问题。与其喊口号,不如真正解决A股市场存在的弊病,比如财务造假、内幕交易、信息披露不透明等等。

国际投资者的“信任”:空中楼阁般的幻想

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任?这简直是痴人说梦。A股市场充斥着各种谎言和欺骗,国际投资者又不是傻子,他们怎么会相信一个充满谎言的市场?

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就算一时吸引了一些国际投资者,他们又能待多久?等到他们发现A股市场的真相,还不是会纷纷撤离?

有力推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A股的国际化,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自身的实力和信誉。如果A股市场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所谓的国际化,不过是空中楼阁般的幻想。

说到底,这场“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不过是一场自娱自乐的闹剧。A股市场的问题积重难返,不是靠一场运动就能解决的。如果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不能真正反思自身的问题,那么A股的未来,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