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一場精心策劃的戲碼?
表面文章:28部門聯合發文,真能解決問題?
9月4日,中國經濟網一則看似尋常的新聞稿,宣告了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即將拉開帷幕。國務院食安辦領銜,聯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央網信辦…一口氣列出28個部門!這陣仗,堪比古代皇帝出巡,聲勢浩大,卻也讓人不禁捏一把冷汗:這麼多衙門湊在一起,真的能把食品安全問題給辦了?
說實話,每次看到這種多部門聯合發文的新聞,我心裡都涼了半截。不是我不相信政府,而是這種「大鍋飯」式的合作,往往意味著責任分散、效率低下。每個部門都想分一杯羹,結果就是誰也不想真正負責。就像一齣戲,演員太多,反而沒人記得主角是誰。更何況,有些部門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覺得風馬牛不相及,例如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他們在食品安全方面能起到什麼作用?難道要靠精神感化,讓黑心商家良心發現嗎?
當然,我不是全盤否定這種宣傳周的意義。至少,它能讓更多人關注到食品安全問題。但問題是,關注之後呢?如果只是停留在口號式的宣傳,而沒有切實有效的監管措施,那這種宣傳周就只不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戲碼,演給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要的不是戲,而是真正的安心。
「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口號喊得震天響,現實卻是…
道德綁架?企業「尚德」,消費者就「食安」?
這次宣傳周的主題是「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聽起來冠冕堂皇,但仔細琢磨,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尚德守法」,難道不應該是企業最基本的底線嗎?現在卻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好像企業只要「尚德守法」,就能一筆勾銷過去的黑歷史,就能讓消費者安心一樣。這根本就是一種道德綁架!難道企業不「尚德守法」,消費者就活該吃到毒食品嗎?
更何況,很多時候,企業並不是不想「尚德守法」,而是法律法規本身就存在漏洞,讓他們有機可乘。例如,某些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可能在科學上還存在爭議,企業鑽了這個空子,即使出了問題,也能推卸責任。所以,光靠企業的「尚德」,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完善法律法規,堵住一切可能的漏洞。
「共享食安」:誰來共享?誰在獨吞?
至於「共享食安」這個詞,更是讓我感到一陣反胃。請問,誰來「共享」?是那些昧著良心賺黑錢的無良商家嗎?還是那些尸位素餐、監管不力的官員?真正能「共享食安」的,只有消費者。但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消費者往往是最弱勢的群體,他們沒有話語權,沒有知情權,甚至連基本的安全權都無法保障。
所以,所謂的「共享食安」,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在現實中,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往往是利益分配的不均。少數人獨吞了利益,卻讓廣大消費者承擔了風險。要實現真正的「共享食安」,就必須打破這種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讓消費者也能參與到食品安全治理中來,才能真正實現食品安全的共治共享。
責任落實:看似嚴密的體系,實則漏洞百出?
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花瓶擺設還是中流砥柱?
《通知》強調要食品企業依法依規配齊食品安全總監和食品安全員,彷彿只要有了這些人,食品安全就能萬無一失。但現實往往是,這些所謂的「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很多時候不過是企業為了應付檢查而設立的花瓶。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也沒有足夠的權力,更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真正保障食品安全。甚至有些企業,直接讓行政人員兼任這些職務,完全是敷衍了事。
我曾經聽一位在食品企業工作的朋友抱怨,他們公司的食品安全員,根本就是老闆的親戚,什麼都不懂,只會唯唯諾諾。老闆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根本不敢提出任何異議。這樣的「食品安全員」,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食品安全總監和食品安全員都是花瓶。肯定也有一些人是真正有責任心、有專業知識的。但問題是,在缺乏有效監督和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很難保證他們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就像一個優秀的醫生,如果沒有好的醫療設備和制度支持,也很難治好病人。
層層加碼的責任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通知》還提到要健全完善分層分級精準防控、末端發力終端見效工作機制,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聽起來很嚴密,但實際上,這種層層加碼的責任制,往往會演變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
每個層級的官員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都會想方設法地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但是,他們往往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只能靠形式主義來應付。例如,他們可能會頻繁地組織檢查,但是檢查的內容卻流於表面,根本無法發現真正的問題。或者,他們可能會要求企業提交大量的報告,但是這些報告往往是企業編造的,根本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官員為了追求政績,甚至會與黑心企業勾結,對他們的違法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責任制,就變成了一種保護傘,讓黑心企業更加肆無忌憚。
行業協會:自律監督?還是利益輸送?
《通知》還提到要發揮行業協(學)會等橋樑紐帶、引導督促、自律監督作用。但說實話,我對行業協會的自律監督能力,一直持懷疑態度。在很多情況下,行業協會不過是企業的代言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維護企業的利益,而不是監督企業的行為。
有些行業協會,甚至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干預政府的監管政策,為企業謀取不正當的利益。例如,他們可能會遊說政府放寬某些食品安全標準,或者阻止政府對某些企業進行處罰。在這種情況下,行業協會就變成了一個利益輸送的管道,讓黑心企業更加有恃無恐。
政策宣傳:全流程監管?全民皆兵?
《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一紙空文?
《通知》提及要結合實際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聽起來雄心勃勃,彷彿要將食品安全問題一網打盡。但關鍵在於「結合實際」這四個字。什麼是「實際」?是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是企業的利益關係?還是官員的個人好惡?
很多時候,「結合實際」就意味著打折扣、搞變通。本來應該嚴格執行的政策,到了地方上就變了味,不是縮水就是走樣。例如,本來應該對所有食品生產企業進行定期檢查,但由於人力物力不足,只能選擇性地檢查一部分企業。或者,本來應該對違規企業進行嚴厲處罰,但由於擔心影響地方經濟發展,只能輕描淡寫地警告一下。
所以,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沒有明確的問責制度,《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很可能只會變成一紙空文,淪為官員們的口頭禪。
提升公眾食品安全素養:亡羊補牢?
《通知》還強調要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食品安全治理,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普及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提升公眾食品安全素養。這句話本身沒有錯,提升公眾的食品安全素養當然是好事。但問題是,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今天,提升公眾素養更像是一種亡羊補牢的做法。
難道要讓消費者自己學習如何分辨真假食品、如何檢測食品中的有害物質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消費者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足夠的資源,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上提供的產品。如果政府不能提供有效的監管,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那麼再高的公眾素養也無濟於事。
更何況,有些企業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無知,大肆宣傳一些虛假的、誇大的信息,誘導消費者購買他們的產品。例如,有些保健品企業,聲稱他們的產品具有神奇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很多老年人輕信了這些宣傳,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這些毫無用處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公眾素養,更像是一種諷刺。
活動一籮筐:華而不實的表演?
論壇、大會、行動:燒錢造勢,效果幾何?
宣傳周期間,國家層面擬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主場活動、食品安全論壇、食育大會、青少年志願服務行動、餐飲業食品安全創新推進會、連鎖餐飲企業座談會、特殊食品節、食品產業發展大會、調味品行業安全大會… 簡直讓人眼花繚亂。這些活動聽起來都很高大上,但說白了,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燒錢造勢活動。
舉辦這些活動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包括場地租賃費、人員工資、宣傳費用等等。這些錢最終都來自於納稅人。但是,這些活動又能帶來什麼實際效果呢?有多少企業會因為參加了論壇就痛改前非,變得「尚德守法」?有多少消費者會因為參加了食育大會就提高了食品安全素養?
我不是說這些活動完全沒有意義。至少,它們可以讓一些人混口飯吃。但是,如果把這些錢用在更有效的地方,例如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提高食品檢測能力,可能效果會更好。
主題日活動:各部門粉墨登場,自吹自擂?
除了國家層面的活動,各個部門也將分別舉行相關主題日活動。可以預見的是,這些主題日活動將會變成各個部門自吹自擂的舞台。每個部門都會竭盡所能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誇大自己的貢獻,掩蓋自己的不足。
例如,市場監管總局可能會宣稱他們查處了多少起食品安全案件,罰沒了多少金額。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這些案件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違法行為沒有被發現。衛生健康委可能會宣稱他們提高了多少人的健康素養,降低了多少種疾病的發病率。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這些數據是經過精心修飾的,與實際情況存在很大差距。
總之,這些主題日活動,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表演,各個部門都在努力爭奪鎂光燈,卻很少有人真正關心食品安全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
深度剖析: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監管缺失:權力尋租的溫床?
說了這麼多,或許有人會問,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監管缺失。不是沒有監管,而是監管不力,監管不到位。這種監管缺失,往往是權力尋租的溫床。
有些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與黑心企業勾結,收取賄賂,對他們的違法行為視而不見。他們把食品安全當成了一種謀取私利的工具,而不是一種必須履行的責任。這種權力尋租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
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對食品安全監管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他們擔心嚴格的監管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從而影響地方的稅收收入。在這種情況下,食品安全就成了經濟發展的犧牲品。
利益驅動:道德底線的淪喪?
除了監管缺失,利益驅動也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不惜突破道德底線,甚至觸犯法律,那就是不可接受的。
有些黑心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原料,添加有害物質,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他們把消費者的健康當成了兒戲,把法律當成了擺設。這種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導致了道德底線的淪喪。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企業為了逃避監管,採取各種手段隱瞞真相,欺騙消費者。他們可能會銷毀證據,偽造檢測報告,甚至賄賂官員。這種欺騙行為,不僅加劇了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也損害了社會的信任。
消費者:弱勢群體的無奈?
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消費者往往是最弱勢的群體。他們沒有足夠的資訊,也沒有足夠的權力,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上提供的產品。即使他們發現了問題,也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
有些消費者可能會選擇向有關部門投訴,但是投訴的結果往往是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音。有些消費者可能會選擇向媒體曝光,但是媒體的報導往往是曇花一現,很快就被其他新聞所淹沒。
更令人無奈的是,有些消費者即使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也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而且勝訴的機率很低。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消費者只能選擇忍氣吞聲,默默承受損失。
總之,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多個方面。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才能讓大家吃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