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信股份IPO疑云:豪赌新能源风险几何?过度依赖头部车企藏隐忧

至信股份IPO疑云:豪赌新能源?还是饮鸩止渴?

重庆至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至信股份”)的IPO之路,最近可谓是赚足了眼球。这家以汽车冲焊件和模具为主业的公司,眼下正接受着来自上交所的首轮问询。招股书上那一串串漂亮的营收数字,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仔细推敲,却又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就像一桌看似丰盛的晚宴,细看之下,食材的新鲜度却让人捏一把汗。

至信股份的招股书,就像一本精心包装的“成功学”教材,告诉你它如何搭上新能源汽车的快车,营收如何节节攀升,利润如何翻倍增长。但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表面上,它与长安、吉利、蔚来、理想等一众“明星”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似乎前景一片光明。但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它过度依赖头部客户,把自己牢牢地绑在了几家车企的战车上。一旦这些“金主”们稍有风吹草动,至信股份的业绩恐怕就要面临“断崖式”下跌的风险。

更让人担忧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价格战已经成为常态。至信股份的营收增长,有多少是靠“以价换量”得来的?它的利润空间是否已经被严重压缩?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滑,至信股份又该如何应对?

与其说至信股份是在拥抱新能源,不如说它是在豪赌新能源。这场豪赌,一旦赌赢,自然是盆满钵满;但如果赌输了,恐怕就要面临灭顶之灾。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擦亮眼睛,看清至信股份光鲜外表下的隐忧,避免成为这场豪赌的牺牲品。这可不是什么稳赚不赔的买卖,更像是一场心跳加速的冒险游戏。

数据光鲜背后的隐忧:过度依赖头部车企的“甜蜜陷阱”

至信股份招股书上最亮眼的部分,莫过于它逐年攀升的营收数据。2022年20.91亿,2023年25.64亿,2024年更是突破30亿大关,达到30.88亿。这数据,简直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但仔细一看,这些营收主要来自谁?答案是:长安、吉利、蔚来、理想…没错,都是响当当的头部车企。

长安、吉利、蔚来…至信股份的“金主”们

招股书毫不避讳地指出,至信股份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73.86%、79.77%和74.82%。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至信股份的命脉,几乎完全掌握在这几家车企手中。一旦这些“金主”们改变策略,或者遭遇经营困境,至信股份的业绩立马就要跟着“凉凉”。这种过度依赖头部客户的模式,就像一个“甜蜜的陷阱”,看似能带来快速增长,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营收暴涨的真相:价格战下的利润空间?

不得不承认,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刺刀见红”的阶段。各大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祭出“价格屠刀”,降价促销成了常态。至信股份作为零部件供应商,自然也难以置身事外。它的营收增长,有多少是靠牺牲利润换来的?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的背景下,至信股份的利润空间是否已经被严重挤压?这些问题,招股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押宝新能源,未来几何?

至信股份将自己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并将其业绩增长归功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真的像它描述的那么美好吗?政策补贴退坡、技术路线之争、市场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至信股份将全部身家都押在新能源汽车上,是否过于冒险?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或者出现新的技术变革,至信股份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恐怕是至信股份在IPO路上必须认真思考的。

监管拷问:关联交易?利益输送?

上交所的首轮问询函,可不是来“嘘寒问暖”的,而是直奔主题,毫不客气地对至信股份提出了一系列犀利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试图剖开至信股份财务报表上的迷雾,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客户即股东?至信股份的“朋友圈”迷雾

问询函中,上交所重点关注至信股份的股东、董监高是否与主要客户存在关联关系,以及主要客户采购决策的关键人员是否直接、间接持有至信股份的股份。这个问题,可谓是直指要害。如果客户既是股东,又是采购决策者,那么至信股份的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朋友圈”式的交易模式,很容易滋生腐败,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定价机制的猫腻:公平交易还是暗箱操作?

上交所还要求至信股份说明产品的定价机制,定价依据以及价格是否公允。定价机制,是商业交易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如果定价机制不透明,或者存在人为操纵,那么交易价格就很容易偏离市场价值,从而损害一方的利益。至信股份的定价机制是否公开透明?它的定价依据是否充分合理?是否存在为了迎合客户而压低价格的情况?这些问题,都需要至信股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上交所的“灵魂拷问”:业务持续性如何保障?

除了关注关联交易和定价机制,上交所还要求至信股份结合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历史及背景、业务稳定性、在手订单数量等,说明相关业务及业绩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个问题,可谓是上交所对至信股份未来发展前景的“灵魂拷问”。仅仅依靠几家头部客户,就能保证业务的持续增长吗?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至信股份如何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如何拓展新的客户?如何应对潜在的风险?这些问题,都需要至信股份认真思考,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招股书的“灰色地带”:社保、公积金与劳务派遣的“三重门”

除了那些光鲜的数据和复杂的交易关系,至信股份的招股书中还隐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灰色地带”。这些地带,关乎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关乎企业的社会责任。那就是社保、公积金以及劳务派遣的问题。别看这些问题不起眼,但它们却像“三道门”,考验着至信股份的良心和底线。

员工福利的缺失:至信股份的社会责任在哪里?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至信股份在职员工数量为3598人,其中未缴纳社会保险员工人数为145人,未缴纳住房公积金员工311人。这组数据,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一家准备上市的企业,竟然还有这么多员工没有缴纳社保和公积金?这难道不是赤裸裸地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吗?至信股份口口声声说要“以人为本”,但实际上却连员工最基本的福利都无法保障。这样的企业,又有什么资格谈社会责任?

劳务派遣的“高台跳水”:合规风险与成本考量

招股书还披露,至信股份的劳务派遣人数达211人,占公司总用工人数的比例为5.79%。虽然这个比例相比2022年底的21.24%已经大幅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劳务派遣的滥用,不仅会损害劳务派遣工的权益,还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至信股份大幅降低劳务派遣比例,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还是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这背后,恐怕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家族企业的“权力游戏”:陈氏夫妇的“二人转”与“隐形公主”

在至信股份的权力金字塔顶端,站着陈志宇、敬兵夫妇。他们合计控制着公司83.75%的表决权,是名副其实的“掌舵人”。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的家族企业,往往容易陷入“一人堂”的困境,决策缺乏制衡,容易出现重大失误。

股权高度集中:家族企业的治理困境

股权高度集中,意味着陈氏夫妇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可以随意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而其他股东的话语权则被大大削弱。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此外,如果陈氏夫妇的决策出现失误,或者发生意外情况,整个公司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家族企业如何实现良好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女儿未被认定为实控人:是巧合还是刻意?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中并未将陈志宇、敬兵夫妇的女儿陈笑寒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这背后,是巧合还是刻意?如果陈笑寒在公司中扮演重要角色,却未被认定为实控人,那么是否存在规避监管的嫌疑?这种安排,是否会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

员工持股平台的“迷宫”:激励还是风险?

至信股份的员工持股平台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宁波明傲、宁波亨楚、合肥宇越、合肥书升、合肥典旭… 这么多平台,简直像一个迷宫,让人摸不着头脑。员工持股,本意是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但如果操作不当,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

持股平台数量之谜:分散股权,还是另有玄机?

为什么至信股份需要设立如此多的员工持股平台?是为了分散股权,避免内部人控制?还是为了方便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抑或是另有其他玄机?过多的持股平台,容易导致股权分散,增加管理难度,甚至引发内部矛盾。至信股份设立这么多平台,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员工选取标准:公平公正,还是“裙带关系”?

员工持股平台,并非人人可进。那么,至信股份的员工选取标准是什么?是根据员工的贡献大小,还是根据员工的资历深浅?亦或是存在“裙带关系”,只让部分“关系户”参与持股?如果员工选取标准不公平公正,那么员工持股计划就很容易沦为“少数人的游戏”,失去激励作用。

锁定期与离职限制:画饼充饥,还是真金白银?

员工持股,必然涉及到锁定期和离职限制。至信股份的锁定期安排是否合理?离职限制是否过于苛刻?如果锁定期过长,或者离职限制过于严厉,那么员工持股计划就很容易变成“画饼充饥”,让员工望而却步。只有真正让员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员工持股计划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募资13亿的“大跃进”:产能扩张的野心与流动性风险

至信股份此次IPO,计划募集资金高达13.3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则投向冲焊生产线扩产能及技术改造项目。这笔巨额融资,既体现了至信股份扩张产能的野心,也暴露了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产能扩张的必要性: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至信股份声称,此次扩产能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但正如前文所述,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至信股份盲目扩张产能,是否过于乐观?如果未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那么新增的产能将如何消化?难道要让设备闲置,白白浪费投资者的钱吗?

流动资金缺口8亿?至信股份的“钱荒”真相

在回复上交所问询时,至信股份表示,根据测算,公司2025年至2027年营运资金缺口将达到80,656.38万元。这相当于8个亿的资金缺口!一家营收规模超过30亿的企业,竟然面临如此严重的流动性问题?这让人不禁怀疑,至信股份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是否存在过度举债,或者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等问题?用募集来的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固然可以缓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治标不治本。至信股份需要从根本上改善财务状况,才能摆脱“钱荒”的困境。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