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电高层人事地震:谁在牌局中离场,谁又临危受命?
突如其来的辞职:胡剑涌与朱聃的告别
7月30日,一纸公告如同平静水面投下巨石,海信家电(000921.SZ)宣布董事、总裁胡剑涌,以及董事朱聃双双请辞。这“因个人原因”的说法,背后恐怕远非表面那么简单。胡剑涌,这位年仅51岁,曾一路从海信视像的基层做到海信家电总裁的“老将”,突然挥别,留给外界无限遐想。而朱聃,这位纵横国际营销多年的“股肱之臣”,也在同一天选择离开。两人辞职后均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这不禁让人猜测,究竟是功成身退,还是另有隐情?
胡剑涌的履历可谓光鲜,从海信视像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再到海信空调董事,直至2023年2月坐上海信家电总裁的位子,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然而,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他便选择离开,这在商界实属罕见。有人说,或许是厌倦了高压的工作,想要回归家庭;也有人猜测,可能是与公司战略方向存在分歧,难以调和。但无论真相如何,胡剑涌的离去,无疑给海信家电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朱聃的辞职同样引人关注。他曾担任海信国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中东非区总经理、美洲区总经理、欧洲区总经理,甚至做到总裁、董事长,是海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推手。如今,他却选择离开,这是否意味着海信的国际化战略遇到了瓶颈?亦或是他在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
44岁“并购女将”高玉玲:临危受命还是众望所归?
在两位老将离场的同时,44岁的高玉玲被推上了总裁的位置。这位“80后”女将,虽然年轻,却已是海信的“老熟人”。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高玉玲的履历堪称完美。她历任海信视像财务中心资金主管、税务主管、会计稽核主管、会计核算主管、财务管理主管,可谓在财务领域浸淫多年。之后,她又升任海信集团财务经营管理部副部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更令人瞩目的是,高玉玲在并购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被誉为“并购女将”。2018年,她主导了海信集团收购欧洲Gorenje公司的财务工作,成功击败海尔、美菱等竞争对手,以约2.9亿欧元的价格将Gorenje收入囊中,为海信在欧洲市场的白电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并购,充分展现了高玉玲的胆识和魄力。
然而,接任总裁对于高玉玲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海信家电正面临着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她能否带领海信家电走出困境,重回增长轨道?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整个海信家电管理团队的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高玉玲此次担任总裁,并不从公司领取总裁薪酬,而是继续领取担任董事长职务的基本年薪,每年税前159.6万元。这种“不拿钱也干活”的精神,固然值得称赞,但也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她是否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她的权力是否会受到限制?
薪酬迷雾:降薪潮下的真实境况
2024年,海信家电董监高普遍降薪,其中总裁胡剑涌的降薪幅度最大,当年薪酬为406.13万元,较2023年减少了323.36万元。这种大幅度的降薪,是否意味着海信家电的经营状况不佳?亦或是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一场“利益再分配”?
当然,海信家电董事及监事的薪酬还有一部分为股份支付,2024年胡剑涌股份支付部分为685.19万元。但即便加上这部分收入,胡剑涌的总收入仍然低于2023年。这种降薪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此外,高玉玲在2024年的薪酬为235.66万元,低于2023年担任财务负责人时的334.13万元。这是否意味着,她在升任董事长后,实际收入反而有所下降?
高管降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公司与高管共克时艰的决心。但如果降薪幅度过大,可能会影响高管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导致人才流失。海信家电的降薪政策,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高玉玲时代:海信家电能否摆脱增长泥潭?
营收增速放缓:白电市场的增长瓶颈
海信家电近年来业绩虽然稳健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告别了高增长时代。2024年,海信家电营收927亿,同比增长8.35%,净利润33.48亿,同比增长17.99%。单看这些数字,似乎还不错,但如果和2023年相比,营收增速明显放缓(2023年营收增速为15.5%)。这种增速放缓的趋势,也延续到了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93.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44%;归母净利润为20.77亿元,同比增长3.01%。
白电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房地产行业的萎靡更是雪上加霜。在海尔、格力、美的三大巨头的夹击下,海信家电能够保持增长,实属不易。然而,想要突破增长瓶颈,重回一线,却并非易事。高玉玲接任总裁后,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如何带领海信家电摆脱增长泥潭。
空调业务的挑战:腹背受敌的困境
空调业务是海信家电的重要收入来源,但近年来,随着空调市场逐渐饱和,海信家电的空调业务也遭遇了不小的挑战。2024年,海信家电暖通空调营收402.84亿,同比仅增长4.22%,增长乏力。如果拉长时间周期来看,2022年至2024年,海信家电暖通空调实现收入分别为345亿、386.52亿、402.84亿,同比分别增长13.48%、12.04%、4.22%,占比约从47%下降至43%。
这意味着,空调业务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并且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在下降。这对于主要依靠空调创收的海信家电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更糟糕的是,除了海尔、格力、美的三大巨头外,TCL、飞利浦、中汇达等更多二线厂商也纷纷进军空调业务,加剧了市场竞争。小米等跨界挑战者也开始布局白色家电,进一步冲击了海信的品牌壁垒。
在这种腹背受敌的困境下,海信家电的空调业务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高玉玲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才能带领海信家电走出困境。
股价的阴影:资本市场的疑虑
股价是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直接体现。在2024年5月创下历史新高之后,海信家电股价总体呈下行态势。7月31日,海信家电股价报收于25.69元/股,最新市值为356亿元。股价的下跌,反映了资本市场对海信家电未来发展的疑虑。
投资者担心,海信家电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增长?高玉玲能否带领海信家电走出困境?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对海信家电的信心。如果海信家电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业绩,股价可能会继续下跌,这将对公司的融资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高玉玲需要尽快提振市场信心,向投资者展示海信家电的增长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股价,为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资本环境。
海信家电的未来猜想:一场关乎生存的豪赌
内部权力洗牌:谁将掌握话语权?
胡剑涌和朱聃的离职,不仅仅是人事变动,更可能是一场内部权力洗牌的序幕。高玉玲临危受命,能否在短时间内掌控全局,稳定军心,是一大考验。海信家电内部各派势力盘根错节,高玉玲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将直接影响到海信家电的未来发展。
高玉玲虽然是“并购女将”,但在家电行业的运营经验相对较少。她需要尽快熟悉业务,掌握市场动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她还需要获得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有效地推动各项战略的实施。这场内部权力洗牌,究竟是会带来新的活力,还是会引发更大的混乱?让我们拭目以待。
外部竞争加剧:海信如何突围?
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恶劣,海信家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尔、格力、美的三大巨头牢牢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TCL、飞利浦、中汇达等二线厂商也在奋起直追。小米等跨界挑战者更是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互联网基因,对传统家电企业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海信家电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海信家电在海外市场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化战略,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同时,海信家电还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此外,海信家电还可以通过加强渠道建设,提升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总之,海信家电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化战略:并购光环下的隐忧?
高玉玲以“并购女将”著称,海信家电的国际化战略也离不开并购。通过并购,海信家电可以快速进入新的市场,获取先进的技术和品牌。然而,并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文化差异、管理模式的冲突、整合难题等都可能导致并购失败。海信家电在并购Gorenje之后,虽然在欧洲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整合Gorenje,发挥其协同效应,是海信家电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此外,过度依赖并购可能会导致企业失去自主创新能力。海信家电需要注重自主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发展。并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海信家电需要制定清晰的国际化战略,才能在并购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