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納迷因幣「黑支」內幕:一場預謀的鏈上「颱風」式掠奪

索拉納迷因幣農場:一場精心策劃的鏈上鬧劇

前言:當「速度」成為了原罪

在幣圈,速度即是王道?這句話在索拉納 (Solana) 的迷因幣世界裡,似乎變成了赤裸裸的掠奪。Pine Analytics 的一份報告揭露了一種令人咋舌的「刷農」模式,簡而言之,就是有人利用特權,在代幣發行伊始就搶先買入,然後迅速拋售,從而榨取利潤。這就像 颱風 來臨前,有人提前得知消息,囤積物資,然後哄抬價格大賺一筆。更諷刺的是,這一切都發生在看似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讓人不禁懷疑,這究竟是技術的進步,還是人性的倒退? twice 這種快速出擊,快速獲利,快速退場的模式,讓人聯想到韩国女团 miss A 般迅速走紅,又迅速隕落。

狙擊手與莊家:一場心照不宣的交易?

報告中提到了一個關鍵詞:「狙擊錢包 (sniper wallets)」。這些錢包就像是訓練有素的 雷霆 對 溜馬 球員,在比賽開始前就已經知道戰術,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機會。而這些「狙擊手」背後,往往站著「莊家」—— 代幣的部署者。他們事先向這些錢包轉入 SOL,確保他們能夠在代幣上線的同一區塊內買入。這種行為,就像是 葡萄牙 對 西班牙 的足球賽,裁判提前吹哨,讓一方球員先跑,結果可想而知。報告指出,僅僅在過去一個月內,就有超過 15,000 次代幣發行存在這種「狙擊」行為,涉及數千個錢包和部署者。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狙擊手」的成功率高達 87%!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方法論:抽絲剝繭,揭開真相

Pine Analytics 的團隊顯然不這麼認為。他們沒有被表面的繁榮所迷惑,而是選擇深入挖掘,試圖揭開這場「鏈上鬧劇」的真相。他們的方法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

  1. 篩選同區塊狙擊: 鎖定在代幣部署後同一區塊即被狙擊的錢包。畢竟,要在代幣出現在公開前端之前就知曉其地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2. 識別與部署者關聯的錢包: 追蹤代幣上線前部署者與狙擊者之間的 SOL 轉帳記錄,找出那些直接從部署者接收 SOL,或直接向部署者發送 SOL 的錢包。
  3. 將狙擊與代幣利潤關聯: 計算每個狙擊錢包在被狙擊代幣上的交易活動,精確歸因每次狙擊從部署者處抽取的利潤。
  4. 衡量規模與錢包行為: 從多個維度分析此類活動的規模,例如獨立部署者與狙擊錢包數量,確認的協同同區塊狙擊次數,以及狙擊利潤分佈等。
  5. 機器活動痕跡: 通過分析狙擊活動的時間模式,判斷這些操作是人工執行,還是自動化的程式。
  6. 退出行為分析: 研究部署者關聯錢包在賣出被狙擊代幣時的行為,例如持倉時長,以及退出所用的獨立賣出交易數量。

這種抽絲剝繭的精神,就像 成大車禍 後的調查人員,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力求還原真相。

案例研究:從「直接資助」到「多跳迷蹤」

報告中列舉了兩個典型的案例,展示了這種「刷農」模式的多種變形。

案例一:直接資助

部署者直接向狙擊錢包轉帳 SOL,然後部署代幣。這些錢包在代幣創建的同一區塊內完成搶購,隨後快速賣出獲利。這就像是教科書般的「內部交易」,被 Pine Analytics 的資金鏈方法直接捕獲。

案例二:多跳資助

有些「聰明」的部署者並沒有直接向狙擊錢包注資,而是通過 5-7 層中轉錢包,最終到達狙擊錢包。這種「多跳迷蹤」的手法,增加了追蹤的難度。Pine Analytics 坦言,他們目前的方法只能檢測到部署者的一些初步轉帳,未能抓全整條資金鏈。但他們也表示,這並非設計缺陷,而是出於計算資源的權衡。畢竟,在大規模數據中追蹤多跳資金路徑,成本極其高昂。

這種手法,就像是 井柏然 在電影中飾演的臥底警察,需要經過多重偽裝,才能接近目標。

數據說話:規模、盈利與模式

聚焦於「同區塊狙擊 + 直接資金鏈」這一子集,Pine Analytics 揭示了一種廣泛、結構化且高度盈利的鏈上協同行為。以下是他們的主要發現:

  1. 同區塊且部署者資助的狙擊十分常見且系統化: 過去一個月確認 15,000+ 個代幣在上线區塊即被直接獲資錢包狙擊,涉及 4,600+ 個狙擊錢包、10,400+ 名部署者,佔 pump.fun 發行量約 1.75 %。
  2. 該行為大規模盈利: 直接獲資狙擊錢包已實現淨利潤 > 15,000 SOL,狙擊成功率 87 %,失敗交易極少,單錢包典型收益 1–100 SOL,少數超 500 SOL。
  3. 重複部署與狙擊指向刷農網路: 許多部署者使用新錢包批量創建數十到數百代幣,某些狙擊錢包在一天內執行數百次狙擊,觀察到「中心-輻射」結構:一個錢包為多個狙擊錢包注資,所有狙擊同一代幣。
  4. 狙擊呈現以人為中心的時間模式: 活躍高峰在 UTC 14:00–23:00,UTC 00:00–08:00 幾乎停擺,與美國工作時間契合,說明為人工/cron 定時觸發,而非全球 24 小時全自動。
  5. 一次性錢包與多簽交易混淆所有權: 部署者為數個錢包同時注資並在同一交易裡簽名狙擊,這些燒錢包此後不再簽任何交易,部署者把初始買入拆到 2–4 個錢包,偽裝真實需求。

這些數據表明,這絕非偶然事件,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農場遊戲」。

人性的弱點:時間模式與混淆手法

更有趣的是,報告還發現,這些「狙擊」行為呈現出明顯的時間模式。活躍高峰集中在 UTC 14:00–23:00,也就是美國的工作時間。這說明,這些操作很可能是由人工或定時任務觸發,而非 24 小時全天候的自動化程式。這就像 拜六禮拜 的股市,總會出現一些異常波動,背後往往是人為因素在作祟。

此外,為了逃避追蹤,這些「莊家」還使用了各種混淆手法,例如使用「一次性錢包」和「多簽交易」來隱藏所有權。這些「燒錢包」在完成狙擊後,便不再進行任何交易,就像是 阡 日 前的煙火,絢爛過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退出策略:快速清倉與漸進拋售

那麼,這些「狙擊手」又是如何退出的呢?Pine Analytics 的報告顯示,大多數狙擊錢包都選擇了「快速清倉」的策略,超過 55% 的狙擊在 1 分鐘內全部賣完,85% 在 5 分鐘內清倉。更令人咋舌的是,11% 甚至在 15 秒內就完成了清倉!而且,超過 90% 的狙擊錢包只用 1-2 筆賣單退出,極少採用漸進式拋售。

這種「短、平、快」的退出模式,就像是 alcaraz法網 上的閃電戰,不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但與此同時,它也暴露了這些「狙擊手」的真實目的:他們根本不在乎代幣的長期價值,只想利用先機快速套現。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