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IN掘金:颠覆传统基建,抢占未来财富风口?

DePIN:被高估的期望,還是被低估的潛力?

DePIN,即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這個概念在加密貨幣投資圈內已經火了一段時間。年初灰度發布的DePIN研究報告裡,列出了一堆頭部項目,個個頂著光鮮的市值。但說實話,看著那張表,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勁。DePIN和AI並列為加密投資的新方向,這話沒錯,但AI賽道已經殺出了一批明星項目,DePIN這邊呢?似乎還沒有一個真正能扛起大旗的領頭羊。

DePIN概念的尷尬現狀:缺乏真正的領頭羊

你說Helium算嗎?勉強算一個,但問題是,Helium出現的時間甚至比DePIN這個概念還要早。至於表中的Bittensor、Render、Akash,更多的人還是把它們劃歸到AI的範疇。這樣一來,DePIN就顯得有些尷尬了。沒有一個足夠強勢的龍頭項目,整個賽道的天花板就好像被一層無形的屏障擋住了一樣,讓人看不到盡頭。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DePIN,究竟是被高估了期望,還是被低估了潛力?我個人認為,在未來1-3年內,DePIN賽道或許還存在一些Alpha機會,但前提是,我們需要對這個概念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讀。

為何我對DePIN依舊抱有希望:邏輯、案例與反思

儘管現狀有些令人沮喪,但我個人對DePIN依舊抱有希望。這並非盲目的樂觀,而是基於一些底層邏輯和實際案例的觀察。DePIN的吸引力在於,它試圖將區塊鏈技術與物理世界的基礎設施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一種經濟和社會組織方式的變革。它有可能顛覆傳統行業的壟斷格局,釋放個體的力量,並最終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當然,這條路註定充滿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和調整。

DePIN並非空中樓閣:去中心化基建的內在價值

很多人對DePIN持懷疑態度,認為它只是一個炒作的概念,缺乏實際的落地場景。但我不這麼看。將物理世界的基礎設施進行去中心化,絕不是什麼花哨的噱頭,而是具有實實在在的內在價值。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去中心化不僅僅是「錦上添花」,而是能夠真正「賦能」或者「優化」現有的解決方案。關鍵在於,我們要找到那些最適合DePIN模式的領域,並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

傳統基建的痛點:高成本、壟斷與數據限制

傳統的物理基礎設施建設,往往面臨著高昂的成本、壟斷的格局以及數據獲取的限制。這些痛點不僅阻礙了行業的創新,也限制了用戶的選擇和權益。以電信行業為例,傳統的通信運營商需要投入巨額資金用於頻譜許可證的拍賣和基站的部署,這使得通信服務的價格居高不下。而在AI數據領域,傳統的AI公司需要向大型平台支付高昂的API費用才能獲取訓練數據,同時還面臨著數據合規性和多樣性的挑戰。這些問題,都為DePIN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Helium Mobile的啟示:社區共建降低成本

Helium Mobile的模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傳統的電信運營商需要投入數十億美元才能完成基站的建設和運營,而Helium Mobile通過社區眾包的方式,將這個早期成本分攤至每個用戶。個人只需購買一個熱點設備,就能成為「微運營商」,通過代幣激勵驅動社區自發組網,從而大大降低了總體投入。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網絡的覆蓋範圍和靈活性。Verizon部署一個宏基站的成本約為20萬美元,而Helium通過部署約100個熱點設備(總成本約5萬美元)即可實現近似的覆蓋範圍,成本降低幅度約為75%。

Grass的突破:分散式數據採集的威力

在AI數據領域,Grass通過分散式的Web Scraping,破解了傳統AI公司面臨的數據獲取困境。用戶通過分享閒置帶寬,幫助抓取公開網頁數據,並從中獲得代幣獎勵。這種模式極大地降低了AI公司的數據獲取成本,同時實現了數據的多樣性和地理分佈性。根據Grass統計,目前共有來自190個國家的109,755,404個IP地址參與網絡,日均貢獻1,000 TB的互聯網數據。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上的創新,更是一種經濟模式的顛覆。

DePIN的獨特優勢:Infra與Consumer的完美結合

作為加密貨幣投資的兩大主線,底層基礎設施(Infra)和消費者應用(Consumer)各自面臨著不同的挑戰。Infra項目往往技術門檻高,市場認知度低,而且大多是面向企業(toB)的,難以直接觸達終端用戶。Consumer項目雖然能夠快速吸引用戶,但往往缺乏長期價值支撐,容易陷入炒作和泡沫。

Infra項目的困境:技術壁壘與用戶脫節

Infra項目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技術屬性太強,像ZK、FHE、MPC這些技術,普通用戶根本搞不明白,市場認知存在嚴重的脫節。二是除了Layer1/2、跨鏈橋、質押這些能直接觸達用戶的項目,大多數Infra其實是toB的,比如開發者工具、數據可用性層、預言機、協處理器等等,離用戶非常遙遠。

這兩點導致Infra項目很難獲得用戶的關注,傳播性很差。儘管一些優質的Infra項目擁有良好的產品市場契合度(PMF)和穩定的收入,能夠穿越週期,但在注意力極度稀缺的市場環境下,缺乏用戶基礎導致後期上交易所(Listing)非常困難。說白了,就是沒人氣,交易所不願意搭理你。

Consumer項目的脆弱性:敘事泡沫與生命週期短暫

反過來看,Consumer項目雖然直接面向終端用戶,在吸引眼球方面有天然的優勢,但也很容易被市場證偽。一旦熱點過去,就可能一落千丈。這些項目往往陷入從敘事驅動到短期爆發,再到證偽衰退的惡性循環,生命週期非常短暫。典型的例子包括friend.tech和Farcaster等等,紅極一時,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

DePIN如何打破僵局:真實需求與用戶參與

增長、用戶關注度和上幣,都是這個週期被討論得最多的問題。DePIN的出現,提供了一種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試圖在Infra和Consumer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首先,DePIN建立在物理世界的真實需求之上,比如能源、無線網絡等等。好的DePIN項目擁有堅實的PMF和收入,不易被證偽,也更容易被市場理解。比如Helium每月30美元的無限流量套餐,顯然比傳統運營商提供的方案更划算。

其次,DePIN同樣有用戶端的使用需求,可以捕獲用戶的注意力。比如用戶可以下載Grass的瀏覽器插件貢獻自己的閒置帶寬。目前Grass已經觸達了250萬終端用戶,而且其中很多都不是加密貨幣原生用戶。其他賽道,比如eSIM、WiFi、車載數據等等,也都是如此,離用戶非常近。

DePIN投資框架:一個不成熟的分析模型

投資DePIN,不能光憑感覺,需要一套相對完整的框架來進行分析。當然,我接下來要介紹的只是一個不成熟的分析模型,僅供參考,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完善。

方向:市場規模與真實需求

首先,要判斷DePIN所處的方向是否有足夠的市場潛力。這不僅僅是看直覺,更要深入研究市場數據和用戶需求。比如,5G和無線網絡顯然是大市場,而車載數據和天氣數據可能相對較小。更重要的是,要從需求端分析,判斷是否存在剛需(比如5G)或者強烈需求。即使DePIN只能捕捉到傳統市場的一小部分份額,對加密貨幣而言,市場容量也相當可觀。畢竟,加密圈的體量和傳統行業相比,還是太小了。

產品:解決痛點與創造價值

根據灰度的報告,DePIN模型尤其適用於資本要求高、進入門檻高、壟斷格局明顯且資源利用不足的行業。要判斷一個DePIN項目是否具有PMF(產品市場契合度),本質上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供應端:DePIN是否真的優於傳統方案?

在供應端,DePIN是否做成了原來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比原有的解決方案有突出的優勢(成本、效率等)?如果DePIN提供的服務和傳統方案沒有明顯區別,甚至更差,那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

比如Hivemapper所在的地圖採集賽道,傳統地圖採集至少存在三大問題:傳統依賴專業車隊和人工標注,成本高昂且擴展性差;谷歌街景更新週期長,偏遠地區覆蓋率低;中心化地圖服務商壟斷數據定價權。而Hivemapper通過銷售行車記錄儀允許用戶採集數據,利用眾包模式將數據採集變成用戶日常駕駛中就在做的事情。通過代幣激勵引導用戶,把資源優先投放到高需求區域。

需求端:是否存在真實的付費意願?

在需求端,DePIN所提供的產品必須存在真實的市場需求,最好有強烈的付費意願。如果用戶不願意為DePIN提供的服務付費,那這個項目很可能只是空中樓閣。同樣以Hivemapper為例,它可以把地圖數據出售給自動駕駛、物流、保險等公司以及市政,這些都是有真實需求的。

硬件:甜蜜的負擔?

Multicoin在2023年的文章《Exploring The Design Space Of DePIN Networks 》中,开篇就談到了硬件。對於DePIN項目來說,硬件往往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硬件既可以帶來獨特的優勢,也可能成為發展的阻礙。我結合Multicoin的觀點,再補充一些看法。

製造、銷售、分發與維護:硬件的四重考驗

硬件的時間線可以概括為「製造—銷售—分發—維護」。

#製造

項目方自己設計製造硬件,還是採用現有硬件?比如Helium既提供兩種類型的自有熱點,也支持整合現有的WiFi網絡。或者是計算和存儲類的DePIN項目,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顯卡和硬盤等等。選擇哪種方式,需要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和資源狀況來決定。

#銷售

銷售的明碼標價,意味著用戶會根據潛在收益來計算回本週期。Helium的家用移動熱點售價249美元,DIMO的車載數據採集器售價1,331美元。價格的設定,直接影響用戶的購買意願和參與度。

#分發

如何分發?分發涉及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物流時效、運輸成本,以及從預售開始的交付週期等等。對瞄準全球範圍的項目來說,不恰當的分發設計和手段可能極大地拖慢項目的進度。我見過太多項目因為分發問題而延遲甚至失敗,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環節。

#維護

維護硬件需要用戶怎麼做?一些設備可能存在折舊或者損耗的情況。最簡單的維護例子是Grass,用戶只需要下載瀏覽器擴展,不要求其他操作;亦或是Helium的熱點,只需要簡單安裝就可以持續運行。如果涉及到太陽能發電等等,可能會更為複雜。維護的複雜程度,直接影響用戶的參與意願和留存率。

結合以上幾點來看,最簡單的模式是Grass的模式 —— 直接利用現有網絡帶寬,不需要製造和分發,用戶無門檻開始,也不需要銷售,有助於在項目早期快速擴展網絡。

誠然,每個方向的項目對硬件的需求不同。但硬件關係到初始採用的摩擦。在項目早期摩擦力越小越好,隨著項目的成熟,一些摩擦力可以帶來留存和一定程度上的綁定關係。對初創團隊來說,需要把控在硬件方面的路徑選擇和資源投入,逐步漸進而不是一蹴而就。

想象一下,如果從「製造—銷售—分發—維護」都不容易,那麼除非有非常強且確定性高的激勵,用戶為什麼要參與呢?

代幣經濟:激勵的藝術與科學(未展開)

代幣機制設計是DePIN項目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與其他領域的項目不同,DePIN需要在早期對網絡的各個參與方進行激勵,因此需要在項目非常早期的階段推出代幣。這個話題非常複雜,適合新開一篇文章做一些案例研究,本文就不再展開,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討論。

團隊:傳統經驗與加密思維的碰撞

一個成功的DePIN團隊,需要同時具備傳統行業的經驗和加密貨幣的思維。具體來說,團隊配比中,創始人至少需要以下背景各一名:一是曾在本領域的傳統公司工作且有豐富經驗,負責技術和產品等實際落地事項;二是加密原生,懂得代幣經濟和社區建設,區分加密用戶和非加密用戶的偏好和心智模型的異同。

其他:監管風險與潛在挑戰

除了以上幾點,還需要考慮監管問題。比如,在國內採集道路影像和數據顯然是十分敏感的。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DePIN的監管政策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需要仔細研究和應對。

Helium Mobile的進展:曙光初現?

儘管DePIN與現實結合的特性使得發展週期較長,但我們從Helium Mobile的發展中已經看到了一些曙光。Helium Mobile與T-Mobile合作,用戶設備可無縫切換至T-Mobile的全國5G網絡,例如,當用戶離開Helium社區熱點範圍時,自動接入T-Mobile基站,避免信號中斷。今年年初,Helium宣布與全球電信巨頭Telefónica合作,在墨西哥城和瓦哈卡州部署了Helium Mobile 5G熱點,开始了在南美洲的擴張。Telefónica在墨西哥的子公司Movistar擁有約230萬用戶,此次合作直接將這些用戶接入Helium的5G網絡。這表明,DePIN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並開始與傳統行業進行合作。

靈活部署與激勵對齊:DePIN的核心優勢

對比傳統壟斷性的大型企業,DePIN有著更加靈活的部署方式和手段,且通過代幣模型可以在生態系統內部對齊激勵。傳統電信行業通常由幾個巨頭所佔據,缺乏革新的動力。以農村地區為例,由於地區人口分散,傳統運營商投資回報率低且耗時長,沒有動力推進部署。而通過適當的代幣經濟設計,可以鼓勵網絡在熱點稀少的地方進行部署。Hivermapper在地圖資源稀缺的地方設置更高的激勵也同理。DePIN的這種靈活性和激勵機制,是傳統企業難以比擬的。

創造正外部性:DePIN的潛在價值

DePIN有機會帶來正外部性。從AI公司購買Grass採集的互聯網數據、自動駕駛公司購買Hivemapper的街道級地圖數據、以及Helium Mobile提供低價流量套餐可以看出,DePIN實際上可以跳出加密貨幣的範疇,為現實生活和其他行業帶來價值,並且通過代幣經濟反哺整個生態系統。換句話說,DePIN代幣的背後是有真實價值支撐的,而不是龐氏模型。這種正外部性是DePIN長期發展的關鍵。

DePIN:通往大規模應用的潛在路徑

Crypto在這個週期並沒有真正「破圈」的應用,似乎我們離圈外用戶的採用還遙遙無期。一些Crypto應用提供的短期激勵是用戶使用他們的原因,但無法持久。DePIN從底層衍生而來的經濟效益,有可能在用戶側替代傳統基礎設施,從而實現應用的可持續性,並且實現大規模採用。這並非一蹴可幾,需要時間和耐心,但DePIN的潛力不容忽視。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