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乱纪元:特朗普的阴影与美债的幽灵

特朗普上台:加密市场的“猴市”困境

特朗普重返政治舞台,对于加密货币市场来说,绝非什么“救世主降临”。我呸!别被那些“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号迷惑了,这家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加密货币在他眼里,不过是又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罢了。什么“友好监管”,不过是利益交换的幌子。想想他那些上蹿下跳的言论,一会儿支持,一会儿打压,整个市场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说是“猴市”都抬举他了,简直就是个“耍猴人”!

美债规模超36万亿:加密货币的巨大反差

美国的国债规模,已经膨胀到令人发指的地步。36.56万亿美元!这可不是什么天文数字,这是悬在每个美国人,乃至全球经济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比一下加密货币的总市值,区区2.7万亿美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种畸形的对比,凸显了美国经济的脆弱,以及加密货币市场在传统金融巨兽面前的渺小。

强人政治与加密乱象:不可预测的风险

特朗普的商人思维,加上他那套“网红政府团队”,注定了加密货币市场要进入一个“乱纪元”。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人政治,让市场的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别指望能完全摸透他的心思,能做的就是紧盯他的言论,分析他的行为,然后祈祷自己别成为下一个被收割的韭菜。

交易策略:在动荡中求生存

在这种动荡的市场里,什么价值投资,什么长期持有,都他妈是扯淡!高频交易才是王道。今天涨了,赶紧抛;明天跌了,抄底抢反弹。别想着能一夜暴富,能保住本金就不错了。特朗普的每一条推特,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加密玩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在“猴市”中勉强生存。

RWA的本质:美债支撑下的美元体系

现在炒得火热的RWA(真实世界资产),什么“链上合规”,什么“资产上链”,说白了,还不是靠着美债那点可怜的固定收益支撑着?加密货币市场现在还是美元计价,RWA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到美元的信用背书上。而美元的信用,又和美国的政治、军事力量息息相关。所以,别吹什么“去中心化”,本质上,还是中心化的那一套。

波纹式思考: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想要在加密货币市场混下去,必须学会“波纹式思考”。把每一件事都看作一个投入水中的石子,它会激起一圈圈的涟漪,影响到整个市场。Jelly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空单,就能引发整个Hyperliquid的信任危机。要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就要多画圈层图,分析事件的传导路径,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丝确定性。不然,迟早被市场淘汰。

加密货币主角的隐形更替:KOL时代的流量博弈

VC祛魅:权力转移与市场碎片化

说实话,我早就看腻了那些VC机构装模作样的样子。以前的牛市,他们是绝对的主角,拿着大把的钱,包装几个概念,就能把市场炒得热火朝天。现在呢?“高FDV、低流通”的VC盘,早就被那些所谓的“Fair Launch”铭文、社区盘、Meme币取代了。VC的光环褪去,市场也变得更加碎片化,流动性被稀释,注意力被分散。

KOL崛起:注意力经济下的零和博弈

VC不行了,谁来接盘?当然是那些KOL(Key Opinion Leader)了。现在这个市场,谁能吸引眼球,谁就能掌握流量,谁就能呼风唤雨。KOL成了市场注意力和流动性的集散地,他们的一句话,就能让一个项目起飞,也能让一个项目坠落。这种“KOL加密周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浇给盘”,链上抢跑也变得越来越快。

击鼓传花:一场比谁跑得快的游戏

比特币ETF、以太坊ETF上线,并没有带来多少增量资金。存量资金只能在市场上零和博弈,大家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比的就是谁跑得快。谁都害怕成为最后一个接盘者,因为这意味着亏损最大化。尤其是那些新入场的玩家,被TRUMP、MELANIA、LIBRA等臭名昭著的Meme币一轮又一轮地收割,简直是血本无归。

生存法则:及时止损,落袋为安

在这样的市场里,别跟我谈什么信仰,什么价值。及时止损,落袋为安才是最重要的。最终的交易目的,仍然是BTC,或者是交易所里的本金。别想着能抄底抄到最低点,也别想着能一直持有到最高点。能赚一点是一点,别贪心,不然迟早会赔得倾家荡产。

生态之争:Solana的崛起与以太坊的疲态

现在,Solana生态的吸引力比以太坊生态大得多。虽然这种吸引力会随着造富效应的出现而发生转移,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太坊生态对新入场玩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弱。Base生态喊了半天“消费者大规模采用”,结果Friend.tech接近停摆,Farcaster高额融资后增长乏力,Meme币生态小打小闹,整个生态高度依赖交易刷量存活。以太坊啊以太坊,你这是要步入“中年危机”了吗?

下一轮牛市的潜在发动机:收益性产品的诱惑与风险

主流化困境:机构入场与收益率平衡

加密货币与美股、美国经济的勾连越来越深,覆盖人群也逐渐接近全球峰值。加密货币的主流化,已经走到半路了。虽然总市值还停留在3万亿美元以下,但那些掌管着数千亿乃至更大体量资金的机构,已经盯上了这块肥肉。

散户策略:刷交互,搏空投,分散风险

对于我们这些小散户来说,没有大体量资金,那就只能靠“刷交互”来参与那些链上项目或者加密借贷平台了。分散仓位,对冲风险,流动性挖矿,定期“收菜”(一般建议1-2周左右)。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获取平台积分或者空投回报来换取更多收益。

产品选择:Solana、ETH、Sui生态的博弈

具体的产品,可以筛选Solana生态、ETH生态、Sui生态上的相关项目。在少有人知和回报可观之间做好平衡。别盲目跟风,要自己做研究,了解项目的基本面,评估风险。

不靠谱的项目:血本无归的教训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靠谱的产品和不靠谱的投资团队,绝对不玩!宁可错过,也不能做错。想想当初的ZKasino,多少人把钱白白送给骗子做慈善?不要白给高风险的潜在Rug项目捐款,要擦亮眼睛,保护好自己的钱包。

市场乱象中的清醒者:如何辨别真伪

跟谁走:值得关注的个人与机构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跟对人,选对机构,仍然是不二选择。Coinbase CEO Brian Amstrong、BitMEX 联创 Arthur Hayes、交易员 Eugene,这些人是真正懂市场的,他们的观点值得我们认真倾听。Multicoin Capital、Polychain、Dragonfly、Pentera这些机构,在加密货币领域深耕多年,他们的投资方向可以作为参考。

避坑指南:警惕反向指标

当然,市场上也有一些机构,他们的投资毫无逻辑,属于广撒网类型,而且之前更多是享受到了风口趋势或者生态位优势的便利。他们的投资操作,不仅不能作为参考,反而应当视为反指。比如 a16z,这个Web2资本机构,借助Web3叙事营造了2021~2022H1的局部牛市,但投资风格属于大水漫灌,而且极其重视资管人员的KOL式CX能力,回报率主要看运气或者说概率。还有Yzi labs,前身是Binance Labs,CZ本人都承认80%的投资都是亏钱的,这可是Binance体系的重要一环啊!他们的成功率与他们的业内地位完全不匹配。

官方网站:细节之处见真章

另一个判断项目或产品是否靠谱的指标是其官方网站。如果是套壳或者UI极其粗糙的那种,还是尽早熄了把钱送给骗子做慈善的念头。不要白给高风险的潜在Rug项目捐款,就像当初的ZKasino一样,细节之处见真章!

炒新不炒旧:老币的止损反弹

新的牛市或者周期一定会到来,届时的庄家大概率会选择炒新不炒旧。现有的以AI agent概念代币为代表的“老币”,大概率只能预期止损反弹,而很难达到止盈反弹的程度,自行择机判断卖出位置即可。别抱有太高的期望,见好就收才是王道。

AI的赋能:应用为王,关注传统AI领域

AI出现后,应用的重要性被无限地拔高了。技术不再是困住无数加密项目的枷锁,而是能让很多人实现“所想即所得”的工具。无论是什么产品,最终都需要借助应用去触达更广范围内的人群。要关注传统AI领域的热门应用,或许蕴藏着加密货币行业再次大爆发的机会。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