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昙花一现的技术奇迹,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
最近,国内AI圈被一个名为Manus的通用AI Agent刷屏了。这家公司声称其产品“惊艳全球”、“国运级别成就”,引得无数人争相求购邀请码,甚至炒到了数万元的天价。然而,就在大家翘首以盼Manus创始人肖弘在武汉的公开演讲时,却传来了他临阵退缩的消息,不禁让人怀疑,这场“出圈”背后,究竟是真材实料的技术突破,还是营销炒作的喧嚣?
“出口转内销”的戏码?
Manus的宣传策略颇具“出口转内销”的意味。先在海外社交平台X上发布,然后通过国内媒体的夸张报道,迅速引爆国内市场。这种手法不禁让人联想到DeepSeek,但效果却大相径庭。尽管国内炒得沸沸扬扬,Manus在国外科技圈却几乎无人问津。这种国内外热度差异,让人怀疑其真实的技术实力是否配得上如此高调的宣传。
技术“缝合怪”?还是Agent应用的关键突破?
除了宣传方式,Manus的技术本身也备受质疑。不少用户认为,它更像是一个“超级缝合怪”,缺乏真正的创新。名为@aigclink 的用户更是直言,Manus 只是 “compute use+虚拟机+artifacts+内置一批Agent 的综合产物”。 更有内测用户反馈,其金融分析模块依赖单一数据源,复杂任务仍需人工干预,与官方宣称的“全自主”相去甚远。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持不同看法。哈希增长的联合创始人庞舜心就认为,Manus 是从 Monica 到 Manus 的 “量变到质变”,是产品从堆砌走向品质。华泰证券的研报也指出,Manus AI 底层由多模型驱动,通过高效的工程化编排,有效满足了 Agent 交互过程中的规划、自主、准确三大核心需求。
“封装套壳”是否具有商业价值?
对于 Manus 这种 “封装套壳大模型形成产品” 的做法,业内也存在争议。一位不愿具名的 AI 业内人士表示,自己做大模型需要巨大的财力,不是一般公司能够承受的。封装应用也是一种商业模式,无可厚非。 但他同时强调,如果封装了别家的模型,却当成自己的来宣传,那就是涉及道德问题了。
Manus 创始人肖弘在播客访谈中也曾提到,未来模型技术并不一定是技术壁垒,品牌才是护城河。这种观点似乎暗示了 Manus 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其品牌和市场运作能力。
高昂的算力成本是硬伤?
Manus 的另一个问题是其高昂的算力成本。有程序员表示,Manus 现在呈现出来的工作流程,成本难以想象,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通用。 记者在试用 Manus 时也遇到了算力不足的问题,任务多次中断,错误信息显示为服务器负载过高。 如果按照目前的算力消耗数据和其他竞品的价格横向对比,Manus 这样的消耗也只能是企业用户能够承受,普通用户可能消费不起。
Agent落地的新思路,还是昙花一现的炒作?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中信建投的研报仍然认为,Manus 为 Agent 产品化提供新思路,与 OpenAI、Claude 此前发布的产品相比,Manus 应用场景更广、使用门槛更低,有望加速 Agent 落地。
但无论如何,Manus 的出现都引发了人们对通用 AI Agent 的关注。它究竟是昙花一现的炒作,还是 Agent 落地的新思路,还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