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穩定幣的『天才法案』與美元霸權的幽靈

穩定幣: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狂野進化史

各位看官,2025年,穩定幣的世界可謂是風起雲湧!你還記得當年比特幣剛出來的時候,那些挖礦的、炒幣的,被主流金融界當成什麼?一群搞旁氏騙局的瘋子!但現在呢?穩定幣竟然要被美國參議院用一部名為《GENIUS Act》(天才法案)的法律來規範了!這簡直是從地下室搬到總統府的史詩級逆襲啊!

穩定幣這玩意兒,說白了就是一種掛鉤法定貨幣的加密貨幣,通常是1:1錨定美元。它最大的優勢是什麼?資金能在區塊鏈上像脫韁野馬一樣自由流動,跨境支付就像喝水一樣簡單,再也不用看那些傳統銀行的臭臉,效率簡直提升了100倍!

金融派大星的預言:穩定幣法案不只是監管,更是美元霸權的戰略豪賭?

說到這個《GENIUS Act》,海耶克科技的温宏駿(人稱金融派大星Jeff)可有話要說了。他認為,這根本不是什麼單純的監管,而是美國為了鞏固美元霸權所佈下的一盤大棋!這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陰謀論的味道?但你仔細想想,美國什麼時候放過任何一個能夠維持自己金融霸主地位的機會?

温宏駿將穩定幣的發展歷程總結為三個階段:一開始,它只是幣圈用來躲避市場波動的工具;後來,它變成Web3企業主要的計價單位;最終,它竟然要成為跨境支付的交易媒介了!這簡直是醜小鴨變天鵝,鹹魚翻身的最佳寫照!

這種角色的轉變,也讓穩定幣從一個小眾的加密貨幣,搖身一變,成為全球金融網路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這就好比原本只是一個在路邊攤賣滷肉飯的,結果一不小心成了全球連鎖餐飲集團的老闆!

美國的金融算盤:用《GENIUS Act》把全世界綁上美元戰車?

穩定幣 = 鏈上的美元?一場由美國主導的金融殖民?

《GENIUS Act》表面上說是要保護使用者資金安全,要求穩定幣發行商必須有1:1的準備金,而且還要用美國短期國債作為儲備資產。聽起來是不是很安全?很負責?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温宏駿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根本就是美國輸出「金融標準」的陰謀!

你想想,如果所有發行穩定幣的公司或機構,都必須持有大量的美元和美債來滿足法規要求,這不就等於強制全球用戶在鏈上的交易需求,都轉化為對美元和美債的資金需求嗎?這簡直就是把全世界的金融體系都綁在美元的戰車上,讓美元繼續稱霸全球金融市場!

M1貨幣:區塊鏈經濟的血液,還是美元霸權的輸血管?

温宏駿犀利地指出:「穩定幣,就是鏈上的美元!」這句話簡直是醍醐灌頂!穩定幣儼然成為鏈上經濟體的M1貨幣,雖然名義上是由民間發行,但實際上它的運作模式和資產配置,都受到美國法規和金融環境的強烈影響。這就像一個披著羊皮的狼,表面上是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實際上卻是美元霸權在區塊鏈世界的延伸工具!

所以,穩定幣的興起,不只是加密資產的進化,更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金融戰爭!美國想要透過穩定幣,將美元霸權延伸到區塊鏈世界,繼續掌控全球金融的命脈。這場豪賭,美國能贏嗎?其他國家又該如何應對?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台灣的數位貨幣迷航:CBDC與穩定幣的雙線策略,還是左右互搏?

數位新台幣(CBDC):政府補貼的聖杯,還是監控人民的楚門世界?

面對這股國際穩定幣的浪潮,台灣也開始蠢蠢欲動了。2025年,中央銀行委託金融研訓院舉辦了一系列的數位新台幣(CBDC)公聽會,想要聽聽各方意見。但說實話,這些公聽會真的能聽到什麼真話嗎?還是只是走個過場,讓大家覺得政府有在做事?

温宏駿表示,台灣目前研究的數位貨幣策略有兩條主軸:一是由央行主導、走封閉型區塊鏈(私鏈)的數位新台幣(CBDC),主要應用在政府補貼、客家券等場景。二是由商業銀行或支付機構發行,納入法規的「民間穩定幣」,例如「存款代幣」和「電子貨幣型穩定幣」。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需要穩定幣?難道現在的支付方式不夠方便嗎?為什麼要多此一舉,搞這些複雜的玩意兒?

穩定幣的誘惑:效率與透明的背後,是誰的利益在跳舞?

無論是由央行主導的CBDC,還是私部門發行的穩定幣,都被視為實現某些應用的工具,因為它們具備傳統系統難以兼顧的特性,例如即時性和透明可追蹤等。但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只是業者想要炒作話題,政府想要跟上潮流?

以政府補貼為例,傳統的發放作業需要層層系統串接和人工審核,費時費力。但如果透過穩定幣發放,就能確保資金直達特定對象,還可以設定使用條件、期限和用途限制,聽起來好像很有效率。但仔細想想,這是不是也代表政府可以更精準地監控人民的消費行為?這到底是便民,還是擾民?

在金融機構之間的跨機構流動性調度中,如果銀行資金短缺,需要向其他銀行短期借款,傳統上需要透過中央銀行或財金公司撮合,效率不高。但如果用穩定幣作為借貸媒介,結算就可以在區塊鏈上快速完成,並留下清晰的紀錄,有助於監理單位即時掌握流動性狀況。這聽起來好像很棒,但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大的風險?如果區塊鏈系統出現漏洞,或是遭到駭客攻擊,那後果不堪設想!

數位新台幣 (CBDC):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零售型CBDC:消費券的數位化身,還是國家級的精準行銷?

零售型CBDC,簡單來說,就是讓一般老百姓也能用的數位貨幣。政府可能會透過數位新台幣發放補貼、消費券或福利點數,就像之前的振興券和健康券,未來可能都會改用CBDC來發放。聽起來好像很方便,以後領錢不用排隊,只要手機點一點就好。但你仔細想想,這真的只是為了方便民眾嗎?

這類應用背後的核心概念是「定向發放」和「國家信用背書」。定向發放的意思是,政府可以精準地將錢發給特定的人,例如低收入戶、弱勢群體等等。國家信用背書的意思是,這種數位貨幣是由國家發行,具有法律效力,不會像某些加密貨幣一樣,價值波動劇烈,讓人血本無歸。

但問題來了,這種定向發放會不會變成一種變相的社會控制?政府可以透過控制CBDC的使用範圍和期限,來引導民眾的消費行為。例如,政府可以規定消費券只能用在特定商家或特定商品上,這不就等於強制民眾按照政府的意願消費嗎?這種做法真的符合自由市場的原則嗎?

批發型CBDC:金融巨鱷的遊戲,小蝦米的逆襲機會?

批發型CBDC,則是金融機構之間的遊戲。金控集團、銀行體系在進行大宗結算、資產交割時,可以透過數位台幣提升效率和追蹤透明度。這部分也與金管會推動的RWA(實體資產代幣化)試點有所連結。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跟一般老百姓沒什麼關係。

但事實並非如此。批發型CBDC的應用,可能會改變整個金融產業的生態。如果金融機構可以更有效率地進行交易和結算,那它們的營運成本就會降低,進而可能會提供更優惠的金融服務給一般民眾。此外,RWA的發展,也可能會讓更多實體資產(例如房地產、藝術品等等)代幣化,讓一般民眾也能參與這些高門檻的投資。

當然,批發型CBDC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如何確保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互操作性?如何防止洗錢和恐怖融資?如何保護商業機密?這些問題都需要仔細考慮和解決。

私部門穩定幣:一場銀行與支付巨頭的生存遊戲?

存款代幣:讓你的銀行存款在DeFi世界裡自由奔跑?

存款代幣,這種由銀行發行的穩定幣,概念是把原本存放在銀行帳戶裡的新台幣法幣,轉化為可以在區塊鏈上流通的代幣化資產。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科幻?就像把你的錢從傳統的銀行金庫裡解放出來,讓它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世界裡自由奔跑,去參與各種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

舉個例子,當你在銀行開戶並存入資金時,這筆存款如果可以以代幣形式呈現,就能實現在鏈上的即時交易、資產交割,甚至進一步整合進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你可以用這些代幣化的存款去借貸、交易、參與流動性挖礦等等,賺取更多的收益。

但問題來了,這種存款代幣真的安全嗎?如果銀行倒閉了,你的代幣化存款還能拿回來嗎?DeFi平台的風險那麼高,你的代幣化存款會不會血本無歸?這些都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電子貨幣穩定幣:街口支付、LINE Pay的逆襲,還是走向末路的豪賭?

像街口支付、LINE Pay這類非銀行支付機構,長期以來已經建立起龐大的預付帳戶體系。你在App中儲值的餘額,其實就是一種半封閉式的電子貨幣。這些電子貨幣雖然方便,但只能在特定的App或商家使用,無法跨平台流通。

温宏駿指出,如果未來這些電子錢包的餘額可以轉換為區塊鏈上的穩定幣形式,並支援跨平台流通,那麼它就有機會成為真正的「非銀行體系鏈上台幣」。你可以用這些穩定幣在不同的App或商家消費,甚至可以用它參與DeFi投資,讓你的電子錢包餘額不再只是躺在那裡睡覺。

但問題來了,這些非銀行支付機構發行的穩定幣,真的能挑戰銀行的地位嗎?它們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合規性,真的能讓用戶信任嗎?還是它們只是想藉著穩定幣的熱潮,再撈一筆錢,然後就拍拍屁股走人?這些都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問題。

借鏡日韓:台灣穩定幣的生存之道?

日本的保守主義:FTX事件中的倖存者,還是畫地自限的井底之蛙?

日本是亞洲最早通過穩定幣專法的國家之一。在FTX等交易所爆雷事件之後,日本的法規設計特別強調一件事,也就是法幣儲備資產必須「境內落地」。這意味著,無論是USDC還是其他美元掛鉤穩定幣,只要想在日本市場上架流通,其背後的儲備金必須存放在日本國內,受到當地法律直接約束。

温宏駿說明,正因為這樣,日本的用戶在FTX事件爆發時幾乎沒有損失,因為FTX Japan的資產與用戶資金是隔離保存、依法儲備,沒有像全球用戶一樣成為「求償無門」的受害者。這聽起來好像很安全,但你仔細想想,這種做法是不是太過保守?

日本的這種風險控制策略雖然有效,卻也限制了穩定幣在日本的發展。如果所有的儲備金都必須存放在日本國內,那日本的穩定幣市場就只能局限於國內,無法參與全球的競爭。這就像把自己關在一個安全的堡壘裡,雖然不會受到外面的攻擊,但也失去了發展壯大的機會。

韓國的貨幣主權:科技巨頭與銀行聯盟的戰爭,誰能笑到最後?

相比之下,韓國的做法則更為強勢且具有戰略高度。韓國政府長期以來堅守韓元交易主體地位,推動國內交易所以韓元作為主要報價單位。温宏駿形容韓國是亞洲貨幣主權最強硬的國家之一。這意味著,韓國不希望美元或其他外國貨幣來搶佔韓元的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近期不僅由官方主導金融穩定策略,也出現了科技業者主動出擊的現象。像是Kakao、Naver等科技巨頭表態投入「韓元穩定幣」開發後,傳統銀行業深感壓力,紛紛結盟、加快腳步,短時間內竟湊成「八家銀行聯盟」,共同投入數位韓元生態建構。這簡直就是一場科技巨頭與銀行聯盟之間的戰爭,誰能笑到最後,還很難說。

韓國與日本的政策思維是,如果不先主動發展本國穩定幣體系,那麼全球擴張中的USDC、USDT等美元穩定幣就會率先佔領市場。這意味著,如果台灣不趕緊發展自己的台幣穩定幣,未來可能會被迫在數位金融國際化的過程中,由主權參與者退居為被動接受者。

若台灣仍遲遲未能建構起自己的台幣穩定幣體系,是否終將被迫在數位金融國際化的過程中,由主權參與者退居為被動接受者?温宏駿認為這點值得省思。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