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青禾IPO撤回:估值、創新、供應鏈多重謎團待解

内容 隐藏

草坪夢碎?青島青禾IPO撤回背後的連環謎團

近年來,資本市場風起雲湧,企業上市之路如同過獨木橋,稍有不慎便會跌落萬丈深淵。2025年5月30日,青島青禾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青禾」)衝擊滬市主板的夢想戛然而止,其上市申請因主動撤回材料而宣告終止。這家看似光鮮亮麗的企業,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是什麼讓它在上市前夕突然「臨陣脫逃」?

本文將抽絲剝繭,深入剖析青島青禾IPO撤回背後的重重疑點,從估值狂飆、創新力「注水」、供應鏈黑洞等層面,揭開這家企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或許,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個案,更是當前資本市場亂象的一個縮影。準備好,讓我們一起踏上這場驚險刺激的真相探索之旅吧!

2025資本市場風紀整頓:鍘刀下的漏網之魚?

在2025年上半年,監管機構揮舞著鐵腕,對資本市場的各種妖魔鬼怪進行了一場「靶向治療」。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違規、短線交易、資金占用……這些資本市場的「毒瘤」成為了重點打擊對象。然而,即便在高壓態勢之下,依舊有企業試圖鋌而走險,挑戰監管的底線。青島青禾的IPO撤回,是否意味著這家企業也存在著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監管重拳:違規行為斷崖式下跌?

數據顯示,三大交易所累計針對超過250起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採取了監管措施,違法違規行為相較去年同期下降約60%。這看似輝煌的戰果,是否真的意味著資本市場已經風清氣正?還是說,這只是表面上的數字遊戲,暗地裡依舊暗流湧動?

青島青禾:一場精心策劃的上市鬧劇?

青島青禾選擇在2025年5月30日這個時間點撤回上市申請,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是迫於監管壓力?還是自知無法通過審核?亦或是另有其他隱情?種種跡象表明,青島青禾的上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其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真相。這家企業究竟是資本市場風紀整頓下的「漏網之魚」,還是一個精心策劃的「上市鬧劇」?讓我們拭目以待。

估值狂飆:誰在幕後操盤?

一家企業的估值,如同股市的股價,既能反映其真實價值,也可能被資本炒作所扭曲。青島青禾在短短半年內,估值竟然實現了「兩級跳」,這背後究竟是企業自身的快速發展,還是資本市場的「暗箱操作」?讓我們撥開迷霧,探尋估值狂飆背後的真相。

股權激勵的障眼法:低價誘惑背後的資本遊戲?

2016年1月,青島青禾對其員工持股平台進行股權激勵,以低於前次融資的價格,將股份授予員工。這種看似慷慨的行為,實際上可能是一種「障眼法」。一方面,股權激勵可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低價股權激勵也可能被用來掩蓋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為後續的資本運作鋪路。這場股權激勵,究竟是企業發展的助推器,還是資本遊戲的開端?

估值「兩級跳」:是企業躍升還是泡沫堆砌?

招股書顯示,2015年12月,青島青禾的投後估值為3億元。然而,僅僅過了四個月,2016年5月,其投後估值便飆升至6.3億元,是前次估值的2.1倍。更令人咋舌的是,僅僅兩個月後,2016年7月,青島青禾的投後估值再次攀升至7.9億元,是5月份估值的1.25倍。短短半年內,估值從3億元到7.9億元,這簡直是「坐火箭」般的速度。然而,這種估值的快速增長,是否與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相符?是否存在泡沫堆砌的嫌疑?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創新力「注水」:高新企業資格被摘牌的真相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能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然而,青島青禾在創新能力方面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不僅研發投入佔比和發明專利數量不及同行,甚至連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也因日常監督不符合認定條件而被取消。這不禁讓人懷疑,青島青禾的「科技」光環,是否只是徒有其表?

研發投入「擠牙膏」:數據背後的敷衍塞責?

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青島青禾的研發人員佔員工總人數的比例均低於同行可比公司。不僅如此,其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也明顯低於同行。這種在研發投入上「擠牙膏」的做法,是否意味著青島青禾對技術創新並不重視?還是說,其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了其他方面?

專利數量「墊底」:技術實力不堪一擊?

截至2024年12月30日,青島青禾僅擁有10項發明專利,而其同行業競爭對手共創草坪和威騰體育則分別擁有25項和18項發明專利。在專利數量上「墊底」,是否反映了青島青禾在技術實力上的不足?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又將如何?

高新企業資格「曇花一現」:被打回原形的科技企業?

更令人尷尬的是,青島青禾早在2019年就因日常監督發現不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而被取消了高新技術企業資格。這意味著,青島青禾曾經引以為傲的「科技」光環,如今已經黯然失色。高新企業資格的喪失,不僅會影響其稅收優惠,更會對其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這是否意味著,青島青禾正在被打回原形,成為一家普通的製造企業?

「可回收」的謊言:環保旗幟下的黑色交易?

在「綠色」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環保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考量因素。青島青禾也緊跟時代步伐,聲稱其產品具有「可回收」的特性。然而,深入調查後我們發現,青島青禾的「可回收」很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其背後隱藏著難以迴避的環保風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層「綠色」面紗。

出口導向的困境:歐美市場的「綠色」門檻?

青島青禾的主要市場集中在海外,其中歐洲和北美是其最重要的銷售區域。然而,歐美市場對環保的要求極為嚴苛,對產品的可回收性有著明確的標準。如果青島青禾的產品無法達到這些標準,將很難在這些市場立足。這是否意味著,青島青禾必須在環保方面做出真正的改變,才能維持其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難以回收的膠:環保承諾的虛晃一槍?

招股書顯示,青島青禾人造草絲採購的膠主要為丁苯膠,而丁苯膠的成分複雜,難以回收。這與青島青禾聲稱的「可回收」特性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產品的主要成分都無法回收,又何談「可回收」呢?這是否是青島青禾在環保方面的虛假宣傳?

專利失效的尷尬:核心技術的「皇帝新衣」?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青島青禾一項涉及完全回收人造草坪的專利已經失效。這項專利原本旨在通過使用EVA熱熔膠替代原有鈣粉及丁苯膠等背膠材料,實現人造草坪的完全回收。然而,隨著專利的失效,青島青禾在完全回收方面的技術優勢也蕩然無存。這是否意味著,青島青禾的核心技術只是一件「皇帝新衣」,根本無法真正實現可回收?

同行的無情揭露:青島青禾的技術短板?

更令人尷尬的是,青島青禾的競爭對手共創草坪,推出了一項不用膠黏劑即可實現整體回收的專利技術,並聲稱該技術解決了青島青禾失效專利存在的透水性不好等問題。這無疑是對青島青禾技術實力的一次「降維打擊」。同行都已經實現了不用膠黏劑的整體回收,而青島青禾還在用難以回收的丁苯膠,這差距可見一斑。

誰的可持續?:友商早已實現技術平替!

不僅如此,人造草皮製造商EDEL GRASS甚至推出了以回收材料製成的草皮產品”Edel Xero”,該產品是丁苯膠膠背襯塗層的可持續替代品。如果其他廠家已經做出了可以平替青島青禾產品的更可持續產品,那青島青禾還在堅持使用難以回收的材料,是否說明青島青禾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已經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產能過剩的隱憂:擴產背後的真實意圖?

在市場需求不明朗的情況下,盲目擴大產能往往會帶來巨大的風險。青島青禾在產能利用率下滑的情況下,仍然計劃募資擴產,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意圖?是為了搶佔市場份額,還是另有其他考量?讓我們一探究竟。

產能利用率「跳水」:市場需求的疲軟信號?

招股書顯示,2022-2023年,青島青禾人造草坪和人造草絲的產能利用率均不足七成,且呈下滑趨勢。這意味著,青島青禾的產能並未得到充分利用,市場需求可能存在疲軟。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擴大產能是否明智?是否會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逆勢擴張的豪賭:是戰略佈局還是盲目自信?

更令人費解的是,青島青禾在此番上市中,計劃新增年產超過7萬噸人造草絲的產能,這相當於其2023年人造草絲產能的近六成。在產能利用率下滑的情況下,仍然大幅擴產,這無疑是一場「豪賭」。如果市場需求沒有明顯改善,青島青禾的新增產能將難以消化,這不僅會增加其經營風險,還可能導致其陷入困境。這種逆勢擴張的做法,究竟是深思熟慮的戰略佈局,還是盲目自信的冒險行為?

供應鏈的黑洞:「零人」供應商撐起的億元採購大單

一家企業的供應鏈,如同人體的血管,必須暢通無阻才能保證正常運轉。然而,青島青禾的供應鏈卻出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黑洞」:兩家社保人數為零的「零人」供應商,竟然撐起了超過億元的採購大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些「幽靈」供應商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讓我們一起來探尋。

「幽靈」供應商:社保人數為零的驚悚真相?

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及2024年1-6月,青島青禾向青島山海川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海川」)累計採購紙管的金額超過1億元。然而,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山海川自2021年以來,社保繳納人數一直為0人。一家年銷售額數千萬元的企業,竟然沒有一個員工?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更令人感到詭異的是,除了山海川之外,青島青禾的另一家供應商上海信化化工貿易中心(以下簡稱「上海信化」),也存在同樣的問題。2021年,青島青禾向上海信化採購金額超過3000萬元,而上海信化自2021年以來,社保繳納人數也一直為0人。兩家「零人」供應商,撐起了青島青禾的億元採購大單,這難道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嗎?

採購金額羅生門:招股書數據自相矛盾?

更令人疑惑的是,青島青禾在不同版本的招股書中,對同一家供應商的採購金額竟然存在差異。在2023年3月1日發佈的招股書中,青島青禾披露其2021年向山海川採購紙管的金額為3100.06萬元。然而,在2024年12月30日發佈的招股書中,這一數字卻變成了3130.7萬元,兩者相差超過30萬元。同一家企業,同一個年份,採購金額卻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版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會計差錯,還是有意隱瞞?

會計準則的無力:數據造假的遮羞布?

青島青禾在招股書中聲稱,其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等因素,並未對上述採購數據的差異產生影響。這是否意味著,青島青禾在採購數據方面存在造假嫌疑?如果連最基本的採購數據都無法保證真實準確,又如何讓人相信其財務報表的真實性?

審計機構的失職:容誠所的「前科累累」?

更值得關注的是,青島青禾的審計機構容誠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以下簡稱「容誠所」),近年來多次因執業問題被監管機構出具警示函。這是否意味著,容誠所在審計過程中存在疏忽,未能發現青島青禾的財務問題?一家頻頻「踩雷」的審計機構,又如何能保證其審計報告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