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伽科技IPO疑云:三年巨亏,高管年入千万,烧钱模式难以为继?

镁伽科技港股IPO疑云:三年血亏22亿,高管却年入千万?

一纸招股书,揭开镁伽科技的“烧钱”真相

镁伽科技,这家标榜着“新基础设施”愿景的明星企业,终于在2025年6月25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申请书。表面上,这是一次冲刺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但仔细翻阅这份招股书,却让人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与其说这是上市,不如说是镁伽科技的“补血”大作战,一场关乎生存的豪赌。

镁伽科技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销售网络建设等等,这些都是科技公司惯用的说辞。但背后隐藏的真相是:这家公司真的有那么“香”吗?要知道,从2016年成立至今,镁伽科技已经历了8轮融资,吸金无数。然而,即使有这么多资本加持,它依然摆脱不了“烧钱”的命运。

三年亏损超22亿,是谁在为梦想买单?

如果你只看镁伽科技的营收数据,或许会被它光鲜的外表所迷惑。2024年,这家公司的营收超过了9亿元人民币,成绩斐然。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镁伽科技的利润表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2022年至2024年,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2.8亿元人民币!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相当于每天一睁眼,就要亏掉几百万。

钱都烧到哪里去了?招股书显示,镁伽科技的收入主要来自自主智能体及多智能体解决方案的销售,其中智能制造领域占据了大头(68.3%)。换句话说,这家公司主要靠卖机器人过活。然而,这个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根据招股书,2024年智慧实验室自主智能体市场的前十大供应商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而镁伽科技仅仅排在第六位,市占率只有4.4%。更令人担忧的是,前五名中,有四家来自美国,一家来自瑞士。这些外国巨头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留给镁伽科技的空间还有多少?

镁伽科技自己也承认,机器人技术市场竞争激烈,而且这种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为了保持竞争力,镁伽科技不得不持续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但这也导致了它持续亏损。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不烧钱,就无法保持竞争力;烧钱,就意味着亏损。那么,镁伽科技的出路在哪里?

高管天价薪酬,是激励还是侵蚀?

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在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下,镁伽科技的高管却拿着令人咋舌的高薪。招股书显示,两位执行董事于春涛和丁新宇,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每年从公司拿走的酬金总额都超过1100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以权益结算的股份付款。于春涛三年获得的股份付款总额超过5000万元,丁新宇更是高达5500万元!

要知道,镁伽科技的三位创始人,黄瑜清、张琰、乔志新,全年的酬金总额还不到410万元。同样是为公司打拼,为什么高管的待遇却如此优厚?这究竟是合理的激励,还是对公司资源的侵蚀?这种分配方式,真的能让员工信服,让投资者放心吗?

现金流告急,八轮融资难解“饥渴”

除了巨额亏损和高管薪酬,镁伽科技的现金流状况也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镁伽科技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3.3亿元、-4.32亿元和-5.21亿元。这意味着,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不仅没有赚钱,反而在不断消耗现金。更糟糕的是,镁伽科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在大幅减少,从2022年的11.25亿元降至2024年的4.58亿元,降幅超过50%。

与此同时,镁伽科技的负债却在不断攀升。2024年末,该公司的流动负债净额高达28.65亿元。流动比率也从2022年的0.61降至2024年的0.40,连续三年下降。这意味着,镁伽科技的短期偿债能力正在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镁伽科技成功登陆港股,募集到资金,也未必能彻底解决它的资金问题。

技术突围,还是资本游戏?镁伽科技的未来悬念

镁伽科技的故事,充满了矛盾和悬念。一方面,它是一家拥有技术实力的创新企业,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家严重依赖融资,持续亏损的“烧钱”机器。它究竟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盈利?它能否有效管理现金流,摆脱资金困境?它能否平衡高管薪酬和公司利益,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镁伽科技的港股IPO,无疑是一场豪赌。如果它能成功闯关,或许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如果失败,等待它的可能就是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镁伽科技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挑战。这场资本游戏,最终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