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夢數據崛起:國產資料庫挑戰Oracle,自主之路與AI雲端豪賭

達夢數據:國產資料庫的逆襲之路,真能幹翻Oracle?

在中國科技自主化的浪潮中,達夢數據這家公司,確實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裡。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種「XX之光」、「國貨之光」的說法是有些反感的。畢竟,之前被吹上天的某些國產作業系統,結果還不是基於Linux改的?換個皮就敢號稱自主研發,簡直是侮辱消費者的智商。

但是,當我看到達夢數據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預計增長40.63%-45.74%時,我還是忍不住好奇了。這個增速,遠遠超過了整個資料庫行業的平均水平。要知道,在資料庫這個高度壟斷的市場裡,Oracle、IBM這些老牌巨頭早就把持了核心技術和客戶資源。達夢數據能從它們手裡搶到這麼多市場份額,要麼是背後有不可告人的PY交易,要麼就是真的有點東西。

所以,我決定好好研究一下這家公司,看看它到底是真材實料,還是僅僅搭上了「自主可控」的順風車。畢竟,在當今這個大環境下,只要喊幾句「國產替代」的口號,就能拿到大筆 funding,這種事情實在是太常見了。達夢數據,可別是下一個漢芯啊!

營收暴漲的背後:達夢是真材實料,還是搭上了「自主可控」的順風車?

先說結論:我個人認為,達夢數據的崛起,既有自身技術突破的因素,也離不開「自主可控」政策的推動。但如果要說它完全是靠政策扶持,那就太過武斷了。畢竟,如果自身沒有實力,再多的政策紅利也只會變成一地雞毛。

從「能用」到「好用」:技術突圍的真相

過去,國產資料庫給人的印象是什麼?「能用,但不好用」,這幾乎是業內人士的共識。早期一些國產資料庫,為了趕進度、搶市場,直接在開源碼上做二次開發,換個名字就敢拿出來賣。這種產品,性能不穩定、bug 一堆,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級應用的需求。更別提金融、電信這些對資料庫穩定性要求極高的行業了。

達夢數據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從一開始就堅持自主研發。雖然起步晚,但它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把底層技術啃了下來。這就好像蓋房子,地基打得牢,才能蓋得高。達夢的 DM8 資料庫,就是建立在這種紮實的技術基礎之上的。

DM8:達夢的王牌,真的能撼動金融核心系統?

DM8,達夢數據的旗艦產品,號稱採用了多級儲存彈性架構和記憶體運算技術,能夠處理千億級別的資料即時運算。聽起來很厲害,對吧?但問題是,這種技術在資料庫領域並不算新鮮。Oracle、IBM 甚至是一些開源資料庫,早就實現了類似的功能。

真正讓 DM8 脫穎而出的,是它的 DMDSC(共享儲存叢集)技術。這項技術,已經在建設銀行、中國人保等金融機構的核心系統中穩定運行。要知道,金融行業對資料庫的穩定性要求近乎苛刻,任何一點小的故障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達夢能夠打入這個市場,確實證明了它的技術已經不再是「能用」,而是真正「好用」。

但是,我還是要潑一盆冷水。雖然 DM8 在金融行業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已經可以全面取代 Oracle。畢竟,Oracle 在金融行業深耕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客戶資源。達夢想要完全取代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主研發的堅持:是金字招牌,還是沉重的包袱?

達夢數據一直強調自己是 100% 自主研發,核心程式碼完全自主可控。在「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這無疑是一塊金字招牌。畢竟,對於政府、金融、能源等關鍵行業來說,資料安全至關重要。使用國產資料庫,可以有效避免被國外廠商「卡脖子」的風險。

但是,自主研發也意味著巨大的投入和漫長的週期。與其自己從頭開始造輪子,不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借鑒甚至直接使用開源技術。這才是更高效、更經濟的做法。達夢堅持 100% 自主研發,固然值得敬佩,但也很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

AI+雲原生:達夢的豪賭,是彎道超車還是步子太大?

如果說過去的資料庫是比拼誰的儲存容量更大、查詢速度更快,那麼未來的資料庫,一定是比拼誰更智慧、誰更適應雲端環境。達夢數據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大力投入 AI 和雲原生技術。這步棋走得很大,但能不能成功,還真不好說。

啟雲平台:噱頭還是殺手鐧?

達夢的啟雲資料庫智慧維運平台,號稱基於 LLaMA3.x、QWen2.5 等大型語言模型微調,能夠自動優化資料庫參數、產生高效 SQL 語句,甚至預測潛在故障。聽起來簡直是資料庫管理員的福音!

但問題是,AI 在資料庫領域的應用,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雖然現在有很多 AI 輔助工具,但它們的實際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很多時候,AI 給出的建議還不如一個經驗豐富的 DBA(資料庫管理員)。

更何況,LLaMA3.x、QWen2.5 這些大語言模型,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容易產生幻覺、對某些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等等。基於這些模型微調的啟雲平台,又能好到哪裡去呢?我個人認為,啟雲平台更多的是一個噱頭,短期內很難成為達夢的殺手鐧。

DM MPP:分布式資料庫的國產替代方案,真能打?

除了 AI 之外,雲原生資料庫也是達夢重點佈局的領域。他們的分布式資料庫 DM MPP,號稱通過智慧調度演算法,將海量資料分析效率提升 60%,為能源、通訊等行業提供了國產化替代方案。

分布式資料庫,確實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它可以將資料分散儲存在多個節點上,從而提高資料的處理能力和可擴展性。但是,分布式資料庫的技術難度非常高,需要解決很多複雜的問題,比如資料一致性、容錯性等等。

達夢的 DM MPP 到底能不能打?我沒有親自測試過,所以不好妄下結論。但是,從目前市場上的反饋來看,DM MPP 的表現並不算突出。在很多場景下,它的性能還不如一些開源的分布式資料庫。看來,達夢在雲原生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產資料庫的「黃金十年」?別高興太早!

政策東風、市場需求、技術突破——這三重因素疊加,讓國產資料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很多人都說,國產資料庫的「黃金十年」要來了。但說實話,我對這種說法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畢竟,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看似美好的前景,往往充滿了陷阱和挑戰。

市場預測:美麗的泡沫?

根據預測,到 2029 年,中國關係型資料庫市場規模將達到 110.3 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數字,吸引了無數的企業和資本湧入這個市場。但問題是,這些預測到底有多靠譜?

很多市場預測機構,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往往會誇大市場的潛力。他們會把一些不確定的因素,當作確定的因素來計算,從而得出一個非常樂觀的結論。這種預測,往往充滿了水分,很容易誤導投資者和企業。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相信這些市場預測。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分析市場的真實情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被美麗的泡沫所迷惑。

挑戰:巨頭陰影、對手追趕、生態短板

即使市場的潛力真的像預測的那樣巨大,達夢數據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國際巨頭仍然在高端市場佔據優勢。Oracle、IBM 這些老牌資料庫廠商,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客戶資源,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取代。

其次,國內競爭對手也在加速追趕。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雲端服務供應商,都在大力發展自己的雲端資料庫產品。它們擁有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對達夢數據構成了嚴峻的威脅。

最後,生態建設是達夢數據的短板。一個成功的資料庫產品,不僅要有優秀的性能,還要有完善的生態系統。包括各種開發工具、第三方應用程式、技術支援服務等等。達夢數據在這方面,與 Oracle、MySQL 等成熟的資料庫產品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達夢的未來:中國名片,還是曇花一現?

達夢數據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它有可能成為全球資料庫領域的「中國名片」,也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這取決於它能否持續保持技術領先、能否成功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我希望達夢數據能夠成功。因為一個強大的國產資料庫產業,對中國的科技發展至關重要。但我也希望達夢數據能夠腳踏實地,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科技的驕傲。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