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集采新局:醫院藥廠掙扎求生,80%用量底線捆綁?民營藥店共享紅利或被收編?

集采新局:第十一批藥品集采背後的盤算與醫院的掙扎

各位看官,這次的第十一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簡稱“集采”)又來了!央視網的消息看似平淡,但背後水可深得很。這次集采涉及55個品種,聽起來好像選擇很多,但實際上,這場遊戲的規則制定者,始終是國家。表面上,集采是為了老百姓能用上更便宜的藥,但實際上,各方勢力都在暗中較勁,醫院、藥廠、甚至連醫生,都免不了在這場變革中掙扎。

你說,藥價降下來不好嗎?當然好!誰不想看病少花點錢?但問題是,藥價降了,醫院的收入怎麼辦?醫生的獎金怎麼辦?藥廠的利潤又在哪裡?這背後牽扯到的利益鏈條,複雜到你難以想像。別的不說,光是那個“報量”環節,就足以讓各家醫院的藥劑科主任們掉光頭髮。報少了,怕影響臨床用藥;報多了,又怕完不成採購量,到時候被上面盯上。

集采這把劍,的確砍掉了藥價虛高的水分,但也同時砍在了某些人的利益上。至於這場變革最終會走向何方,是真正實現“全民醫保”,還是淪為一場“數字遊戲”,我們且走且看。不過我可以肯定的是,在醫療這個充滿變數的領域,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廠牌報量:方便還是陷阱?藥廠的暗中較勁與醫院的選擇難題

表面上的靈活,暗地裡的博弈

這次集采,號稱優化了報量規則,允許醫療機構選擇廠牌報量。聽起來很人性化,對吧?彷彿醫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信賴的廠牌。但各位,商場如戰場,哪有這麼簡單?這背後,其實是各大藥廠之間的暗中較勁。你想啊,如果醫院可以自由選擇廠牌,那勢必會造成“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弱者更弱。那些品質好、口碑佳的廠牌,自然會受到追捧;而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恐怕連湯都喝不上。

所以,廠牌報量,表面上是給了醫院更多選擇權,實際上,是把醫院推到了藥廠競爭的最前線。藥廠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肯定會使出渾身解數,各種“公關”、“促銷”手段,只怕會讓醫院應接不暇。

醫院的算盤:廠牌忠誠度 vs. 成本考量

對於醫院來說,廠牌報量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他們可以選擇自己長期合作、品質有保障的廠牌,維持原有的供應鏈關係。畢竟,更換供應商,需要重新評估、驗證,耗時耗力。另一方面,集采的核心目標是降價。如果選擇了自己信賴的廠牌,但價格卻高於其他廠牌,那醫院就需要在“廠牌忠誠度”和“成本考量”之間做出權衡。這可不是一道容易的選擇題。

更重要的是,如果醫院報量的廠牌最終沒有中選,那該廠牌的報量就會由所在省份的主供企業供應。這就意味著,醫院可能不得不接受自己不熟悉的廠牌,承擔潛在的風險。因此,在廠牌報量這個問題上,醫院必須精打細算,步步為營,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兩難境地。

80%底線:看似合理,實則捆綁?歷史用量與臨床需求的拉鋸戰

數字遊戲:80%的真相與假象

這次集采,聯采辦又祭出了一個“大殺器”:原則上要求每家醫療機構每個品種的年需求量不低於2023-2024年度平均使用量的80%。乍一看,這個比例似乎很合理,既保證了藥品供應,又避免了浪費。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這個80%的底線,真的是那麼科學嗎?

首先,歷史用量並不一定能準確反映臨床需求。過去兩年,可能因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疫情、季節性疾病爆發),導致藥品用量異常。如果簡單地按照歷史數據來框定需求量,很可能造成資源錯配。其次,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新的診療方案不斷湧現,某些藥品的臨床需求可能會發生變化。如果仍然按照80%的比例來報量,豈不是強迫醫生開不必要的藥?

臨床醫生的聲音:我們不是數字的奴隸

對於臨床醫生來說,這個80%的底線,簡直就是一種束縛。他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具最合適的藥物。如果被這個數字框住,豈不是要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醫院為了完成報量任務,可能會出現“搭售”、“濫用”等不正當行為。這不僅損害了患者的利益,也破壞了正常的醫療秩序。

因此,這個80%的底線,看似合理,實則隱藏著許多問題。它不僅可能扭曲臨床需求,也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在集采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看到數字,更要關注醫生的專業判斷和患者的實際需求。畢竟,醫療的本質是人文關懷,而不是冷冰冰的數字。

基本藥物與兒童用藥:政策的溫情與現實的骨感

基本藥物的特殊性:誰來保障供應?

集采政策中,對於基本藥物規格,報量系統會專門作出標註。如果該規格沒有通過一致性評價,醫療機構可以自行確定折算比例。看似人性化的安排,實則暗藏隱憂。基本藥物,顧名思義,是保障人民基本用藥需求的關鍵。但如果這些藥物的生產廠家因為種種原因(例如利潤過低、生產成本過高等)不願意參與集采,或者中選後無法保證供應,那該怎麼辦?誰來保障這些基本藥物的供應?

更令人擔心的是,如果醫療機構因為某些未過評的基本藥物規格無法折算,導致報量總數未達到80%,那又該如何處理?雖然政策允許醫療機構在說明中指出原因,但實際操作中,是否會受到“歧視”,仍然是個未知數。因此,在集采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關注降價,更要關注基本藥物的供應保障,避免出現“藥荒”的局面。

兒童用藥的困境:成本、利潤與良心

兒童用藥,一直是醫療領域的痛點。由於兒童生理特點特殊,對藥品規格、劑量、安全性都有更高的要求。但由於兒童用藥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研發成本高,利潤空間有限,導致許多藥廠不願意投入兒童用藥的研發和生產。這次集采中,對於兒童適宜品規,也提出了一些特殊考慮。例如,如果兒童適宜品規未過一致性評價,醫療機構認為無法折算給其他品規,應在報量中說明。但這種“說明”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兒童適宜品規的價格過低,藥廠是否還有動力繼續生產?如果藥廠為了追求利潤,降低兒童用藥的品質,那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因此,在集采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關注兒童用藥的長期發展,平衡成本、利潤與良心,確保孩子們能夠用上安全、有效的藥品。

七家企業的迷思:集采門檻的真諦與潛規則

數字的魔術:七家是如何煉成的?

這次集采,有一個看似不起眼,實則意味深長的細節:對於某些品種,需要達到7家企業出現在報量名單,才能納入集采範圍。這個“7家”的門檻,究竟是怎麼來的?它真的是衡量市場競爭程度的科學標準嗎?還是說,這背後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首先,這個“7家”指的是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符合條件的數量,而不是實際報名參加集采的數量。這就意味著,即使只有幾家企業真正參與競標,只要符合條件的企業數量達到7家,這個品種仍然可以納入集采。這種算法,似乎有點“數字遊戲”的味道,讓人懷疑其真實性和有效性。

未達標的企業:機會還是夢魘?

對於那些沒有達到7家企業的品種,命運又會如何呢?按照規則,它們可能會被排除在集采範圍之外。這對於那些希望通過集采擴大市場份額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品種是臨床急需的藥品,那又該如何保障供應?難道要讓患者承擔更高的藥價,或者乾脆無藥可用嗎?

因此,這個“7家”的門檻,看似簡單,實則引發了許多疑問。它是否真正有助於促進市場競爭?是否會影響藥品供應的穩定性?是否會損害患者的利益?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探討。畢竟,集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而不是為了追求數字上的完美。

協議量:完成就沒事了嗎?中選藥品的命運與醫院的自由

協議量的潛規則:完成只是基本

集采中選後,醫療機構需要完成一定的協議採購量。這個協議量,通常是醫療機構報量的60%-80%。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完成了協議量,就萬事大吉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聯采辦的文件中明確指出,醫療機構應“優先使用”中選藥品。這裡的“優先使用”,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它意味著,即使完成了協議量,醫療機構仍然需要盡可能地使用中選藥品,而不是隨意採購其他廠牌的藥品。

換句話說,協議量只是個“及格線”,想要真正達到集采的要求,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對於那些習慣使用特定廠牌藥品的醫生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他們需要改變自己的用藥習慣,更多地使用中選藥品,即使這些藥品並不是他們最熟悉的。

醫院的選擇權:理想與現實的妥協

那麼,醫院還有沒有選擇權呢?聯采辦的文件中也提到,“優先使用”不等於“只使用”,醫療機構在完成協議量後,可以自主選擇採購中選或非中選藥品。這看似給了醫院一定的自由,但實際上,這種自由是有限的。在現實中,醫院往往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比如醫保部門的考核、患者的質疑等等。這些壓力,都會影響醫院的採購決策。

更重要的是,如果醫院採購非中選藥品的比例過高,可能會被認為是“不配合集采”,從而受到懲罰。因此,在集采的過程中,醫院需要在“滿足臨床需求”和“配合政策要求”之間做出權衡。這是一場理想與現實的妥協,也是一場醫院與監管部門的博弈。至於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民營醫院與藥店:集采的邊緣人?共享紅利還是被收編?

民營醫院的掙扎:生存還是毀滅?

這次集采,國家鼓勵醫保定點民營醫療機構參與報量,聲稱要“共享集采改革成果”。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對於許多民營醫院來說,卻可能是一場“生存還是毀滅”的考驗。長期以來,民營醫院的生存環境就比較惡劣,它們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都難以與公立醫院相提並論。如果再被納入集采體系,它們的生存空間可能會進一步壓縮。

一方面,集采要求降低藥價,這對於主要依靠藥品收入維持運營的民營醫院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集采的規則往往更傾向於大型醫療機構,民營醫院在參與競標、完成協議量等方面都處於劣勢。如果無法適應集采的新規則,它們可能會面臨倒閉的風險。

藥店的選擇:加入集采,就能活下去?

與民營醫院類似,醫保定點零售藥店也被鼓勵參與集采報量。國家希望通過藥店的參與,方便群眾就近買到質優價宜的中選藥品。但對於藥店來說,加入集采,真的就能“活下去”嗎?

一方面,集采藥品的價格通常比較低,這可能會影響藥店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集采藥品的品規往往比較有限,藥店需要調整自己的進貨結構,以滿足集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藥店需要與醫院競爭,爭奪患者資源。如果無法提供更好的服務,或者無法獲得患者的信任,它們可能會在競爭中被淘汰。因此,對於民營醫院和藥店來說,參與集采,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們需要認真評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才能在集采的大潮中生存下去。

帳號問題:集采背後的官僚與效率

官僚體系的幽靈:帳號的煩惱

在集采的諸多環節中,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卻讓無數醫療機構抓狂的問題:帳號。對於新用戶來說,想要參與集采報量,首先需要向統籌地區醫保部門申請辦理新增帳號。而對於老用戶來說,如果忘記了帳號和密碼,也需要通過同樣的途徑找回。這看似簡單的流程,卻往往耗時耗力,讓人苦不堪言。

你可能會問,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難道不能搞個線上自助註冊、找回密碼的功能嗎?答案是:很遺憾,目前還不行。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技術上的限制,也可能是管理上的考量。但無論如何,這種繁瑣的帳號管理方式,都讓人感到官僚體系的幽靈仍然在徘徊。

效率的缺失:誰來為醫院買單?

對於醫院來說,時間就是金錢。醫生和藥劑師的時間,更是寶貴的醫療資源。如果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處理這些繁瑣的帳號問題,那誰來為這些時間買單?是患者,還是醫院自己?更重要的是,這種低效率的帳號管理方式,不僅浪費了醫療資源,也影響了集采的順利進行。如果醫院因為帳號問題無法及時報量,可能會錯失參與集采的機會,從而影響藥品供應。

因此,在集采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關注藥價的降低,更要關注效率的提升。簡化帳號管理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才能真正讓集采惠及廣大醫療機構和患者。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