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安基金大換血?新董座上任,難掩權益投資的窘境!
最近金融圈都在傳,華安基金是不是要變天了?老董朱學華退休,換上從招商基金「空降」的徐勇,這人事變動,明眼人都知道不單純。表面上是世代交替,但背地裡,恐怕是華安基金多年來在權益類投資上的積弱不振,終於讓高層忍無可忍,決定「換血」求生。這徐勇也不是省油的燈,過去在保險業、基金業都身經百戰,這次臨危受命,能不能帶領華安基金走出泥淖,實在是讓人捏一把冷汗。更何況,現在市場競爭這麼激烈,各家基金公司都在搶人才、拚績效,華安基金這艘老船,能不能經得起風浪,還真是一個大問號!
指數、固收獨領風騷?股基、混基慘遭滑鐵盧!
規模增長的假象:難道只有「被動」才能生存?
你看看華安基金這幾年的規模數據,簡直就像在變魔術!總規模蹭蹭往上漲,但仔細一看,原來是靠指數基金、債券基金這些「乖寶寶」在撐場面。貨幣基金這種躺著賺的產品,更是穩如泰山。反觀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這些本該是基金公司「門面擔當」的傢伙,卻一個個像霜打的茄子,規模不斷萎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現在的市場,真的只適合「被動投資」?主動選股的基金經理們,難道都集體陣亡了嗎?
績效的遮羞布:股基、混基的「長跑」魔咒?
更讓人傻眼的是,華安基金的權益類基金,不僅規模縮水,績效也是慘不忍睹。一大票股票型基金,三年下來跑不贏滬深300,這簡直是說不過去!混合型基金也好不到哪裡去,平均收益率也被滬深300按在地上摩擦。這讓人不禁懷疑,華安基金的投研團隊,是不是集體在睡覺?還是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為投資人創造價值?這績效,簡直就像一塊遮羞布,勉強蓋住了華安基金在權益類投資上的「傷疤」。
高層頻繁地震,內控拉警報?前基金經理捲入老鼠倉疑雲!
新官上任三把火?還是人事異動的未爆彈?
華安基金這幾年的人事變動,簡直比八點檔還精彩!總經理換人像走馬燈一樣,督察長也是換了好幾茬。現在又來個新董事長「空降」,這到底是「新官上任三把火」,還是埋下更多「人事鬥爭」的未爆彈?更詭異的是,新來的副總經理,履歷看起來跟核心投研業務根本八竿子打不著,這讓人不禁懷疑,華安基金的高層,到底在搞什麼鬼?這種頻繁的人事異動,難道不會影響公司的穩定性和專業性嗎?
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張亮們」的道德風險?
更讓人震驚的是,華安基金竟然爆出前基金經理捲入「老鼠倉」案件!證監會都發布催繳罰款公告了,這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雖然公告裡沒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張亮」,八成就是之前在華安基金呼風喚雨的那個。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這種行為簡直是基金界的恥辱!這也讓人質疑,華安基金的內部控制,是不是根本就是漏洞百出?如果連基金經理都能鑽空子,那投資人的權益,還有誰來保障?這「老鼠倉」疑雲,恐怕會讓華安基金的聲譽,一落千丈。
基金經理身兼多職?「一拖多」背後的重倉股秘密!
一人當多人用?績效難道是「平均分配」的?
華安基金的基金經理,簡直就像是「時間管理大師」!一個人管理十幾、二十隻基金,這真的是在「投資」,還是在「趕場」?蘇卿雲、劉璇子、倪斌這些基金經理,手上管理的基金數量多到讓人咋舌,難道他們有分身術?更可笑的是,劉璇子管理的基金,近三年平均收益率竟然是負的!這是不是意味著,基金經理「一拖多」,最後的結果就是「平均分配」虧損?
複製貼上的投資策略?重倉股的「撞衫」事件!
更讓人無語的是,這些「一拖多」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竟然出現「重倉股撞衫」的離譜情況!蔣璆管理的華安成長先鋒混合A和華安製造升級一年持有混合A,前十大重倉股竟然有七隻是相同的!萬建軍管理的華安研究智選混合A、華安研究精選混合A也是如此,前十大重倉股也有七隻「撞衫」。這到底是基金經理在認真研究,還是直接「複製貼上」了事?這種「偷懶」的投資方式,對得起投資人的信任嗎?
投資失利,酬勞照領?旱澇保收的基金管理費!
連年虧損的真相:股票投資的「黑洞」?
華安基金的股票投資,簡直就像個無底洞!2022年虧、2023年虧、2024年還是虧!三年下來,虧損金額簡直可以蓋好幾棟101大樓了!這到底是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太差,還是整個投研團隊都在裝睡?更讓人無語的是,華安基金的股票投資,竟然連續三年都出現虧損,這簡直是基金界的奇恥大辱!
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投資人的血汗錢都去哪了?
更讓人吐血的是,就算基金虧損,華安基金的管理費還是一毛都不少收!2022年、2023年,基金虧損超過400億,但華安基金的管理費收入,竟然高達60億!這簡直是「旱澇保收」!投資人虧得血本無歸,基金公司卻賺得盆滿缽滿,這公平嗎?這合理嗎?更可笑的是,華安基金還大言不慚地說要「與投資者共創價值」,這簡直是睜眼說瞎話!投資人的血汗錢,都被華安基金當成提款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