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仁藥業押注腹膜透析液:增長引擎或慢性毒藥?集採依賴與產業鏈風險並存,轉型之路挑戰重重

腹膜透析液:華仁藥業的腎利刀?還是慢性自殺?

華仁藥業(300110.SZ),一家在大輸液領域混得還行的公司,現在把寶壓在腹膜透析液上,聲稱這是繼大輸液之後的又一大戰略性品種。乍聽之下,好像找到了新的增長引擎,但仔細一想,這玩意兒真的能帶領華仁藥業衝出重圍,還是會變成拖垮公司的慢性毒藥?

先說結論,我個人對此持保留態度。理由很簡單,醫療產業水很深,不是你有技術、有產能就能成功的。腹膜透析液這個市場,看似需求穩定增長,但背後隱藏著許多看不見的風險。華仁藥業想要靠這玩意兒鹹魚翻身,恐怕沒那麼容易。

我不是專業的醫藥分析師,但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市場動態的觀察者,我看到的更多是挑戰和不確定性。華仁藥業的腹膜透析液,到底是真的掌握了核心技術,還是只是在紅海市場裡掙扎求生?讓我們一起來扒一扒。

技術領先?別鬧了,不過是撿了個PVC淘汰潮的便宜

華仁藥業聲稱其腹膜透析液以「創新特質」確立了行業標竿地位,還特別強調是國內首家批量上市的非PVC包裝產品。Excuse me?這也叫技術領先?說穿了,不過是順應了國際環保趨勢,撿了個PVC包材被逐步淘汰的便宜罷了。別把自己說得好像是醫療界的救世主一樣。

非PVC包裝?說穿了就是跟風!

沒錯,非PVC包裝確實避免了DEHP(鄰苯二甲酸二辛酯)滲漏的風險,這點值得肯定。但問題是,現在哪個稍微有點規模的藥廠還在用PVC包裝?華仁藥業不過是把別人早就做爛的事情拿出來吹噓,簡直是把消費者當傻子。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是如何提高透析液的效率、如何減少副作用,而不是換個包裝而已。

一致性評價全過?這年頭誰還沒過?

半年報顯示,華仁藥業取得了23個品規的腹膜透析液批准文號,並且全部通過或視同通過了一致性評價。這聽起來很厲害,但稍微了解一點行業內情的人都知道,一致性評價現在就是個基本門檻,過了只能證明你勉強達到了及格線,根本談不上什麼競爭優勢。更何況,一致性評價的標準並不代表產品真的有多優秀,很多時候只是符合了藥監局的規定而已。靠這個來證明自己的技術領先性,簡直是自欺欺人。

全產業鏈?簡直是資源錯配的災難

華仁藥業自詡圍繞腹膜透析液構建了「原料+製劑+包材+配套器械」的全產業鏈布局,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可以完全掌控生產成本和質量。但恕我直言,這種模式在現代商業環境下簡直是資源錯配的災難。每個環節都自己做,真的比專業分工更有效率嗎?恐怕只會把公司拖入更深的泥潭。

自產原料?成本真的比較低?還是只是畫大餅?

華仁藥業自主研發生產腹膜透析螺旋帽鈦接頭、腹膜透析機管路、碘液保護帽等配套醫療器械,以及非PVC膜材、膠塞等核心包材。聽起來好像很了不起,可以擺脫對供應商的依賴。但問題是,這些原料和器械的生產成本真的比外部採購更低嗎?質量真的更有保障嗎?我嚴重懷疑。很多時候,自產只會導致成本居高不下,質量也難以控制,最終損害公司的整體競爭力。更何況,這些所謂的「核心包材」,真的有那麼高的技術門檻嗎?恐怕只是為了給投資者講故事而編造出來的噱頭。

膜材擴產?小心變成下一個產能過剩的重災區

子公司華仁醫療正在推進「膜材擴產項目」,預計2025年下半年投產。這聽起來好像可以進一步提升核心包材的自給能力,強化成本控制和供應鏈穩定性。但我卻感到一絲擔憂。現在整個醫療器械行業都面臨著產能過剩的風險,華仁藥業在這個時候擴產,真的審慎評估過市場需求嗎?如果擴產後產品賣不出去,豈不是要變成下一個產能過剩的重災區?到時候,不僅無法提升盈利能力,反而會拖累公司的整體業績。

市場拓展?靠集採撿來的便宜,能撐多久?

華仁藥業在2025年上半年靠著腹膜透析液實現了逆勢增長,銷量和銷售收入都大幅提升,還號稱在國產品牌中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一。但仔細一看,這份成績單的背後,其實是靠著集採政策撿來的便宜。這種靠殺價競爭換來的市場份額,真的能持久嗎?我深表懷疑。

集採中標?殺價競爭的血淚史

華仁藥業的腹膜透析液和低鈣腹膜透析液成功中標浙江省公立醫療機構第五批藥品集採,還進入了「浙江省集採藥品『三進』供應清單」。這聽起來很風光,但背後卻是無情的殺價競爭。為了中標,華仁藥業肯定大幅降低了產品價格,這必然會壓縮利潤空間。更何況,集採政策的本質是「以量換價」,如果銷量沒有達到預期,或者後續集採中丟標,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這種把命運交給政策的策略,實在是太過冒險。

市場佔有率第一?那又怎樣?利潤呢?

華仁藥業號稱腹膜透析液在國產品牌中市場佔有率第一,這或許是真的。但問題是,市場佔有率高並不代表盈利能力強。如果產品價格過低,或者銷售費用過高,即使市場佔有率再高,也可能賺不到錢。更何況,市場佔有率是個相對指標,競爭對手也在不斷努力,隨時可能被超越。把市場佔有率當成唯一的目標,實在是短視近利。

居家治療優選?前提是病人付得起!

華仁藥業聲稱隨著分級診療政策推進及終末期腎病患者需求增長,腹膜透析液作為居家治療優選方案,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這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腹膜透析液雖然可以居家治療,但費用並不低廉。很多患者因為經濟原因,根本無法負擔長期透析的費用。如果華仁藥業無法解決患者的支付能力問題,所謂的市場空間,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戰略布局?別再畫餅充飢了!

華仁藥業把腹膜透析液定位為戰略重點品種,還說它的發展與公司「三個一體化」戰略深度契合。未來要推進高附加值品種研發,豐富產品線;還要拓展與醫療機構的合作,完善患者服務體系。這些話聽起來都很好聽,但說了這麼多年,真正落地的又有多少?別再畫餅充飢了,拿出點實際行動來吧!

腎科領域?然後呢?

華仁藥業聲稱要繼續聚焦腎科領域,這當然是好事。但問題是,除了腹膜透析液之外,華仁藥業在腎科領域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產品?如果只是單純地賣透析液,那競爭力實在太弱了。腎科疾病的治療是一個 комплекс的系統工程,需要多種藥物和器械的配合。華仁藥業如果想在這個領域站穩腳跟,就必須擴充產品線,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附加值品種?有本事就拿出來!

華仁藥業說要推進高附加值品種研發,這句話已經聽了無數遍了。但這麼多年過去了,華仁藥業真正研發成功的高附加值品種又有多少?研發不是嘴上說說,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而且還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華仁藥業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實力,所謂的高附加值品種,也只不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患者服務體系?羊毛出在羊身上!

華仁藥業說要依托全產業鏈優勢,拓展與醫療機構的合作,完善患者服務體系。這聽起來好像很貼心,但實際上,這些服務最終還是要由患者來買單。如果服務費用過高,或者服務質量不佳,患者肯定不會買賬。更何況,現在市場上已經有很多提供類似服務的機構,華仁藥業的優勢在哪裡?如果只是單純地模仿別人,恐怕很難取得成功。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