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系:估值反弹下的风险与机遇
最近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对药明系公司(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和药明合联)的估值进行了重新评估。报告指出,市场可能低估了早期需求复苏、价格触底以及新兴疗法带来的积极影响。乐观的业绩预期和积压订单的增长,都被视作行业回暖的迹象。《生物安全法案》事件尘埃落定后,CRO/CDMO板块的估值已回升至年初水平。
但这份报告并非全然乐观,它也提出了值得警惕的信号。
“生物安全法案”阴影未散
虽然《生物安全法案》暂时告一段落,但它暴露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监管收紧,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种长期趋势。这种趋势会持续影响药明系在美国市场的业务拓展,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类似的法案。
以2023年国内CXO企业股价普遍下跌为例,政策风险对市场情绪的打击是巨大的。即使后续事件逐渐平息,投资者依然会对相关企业保持谨慎态度。
新兴疗法的“虚火”?
报告中提到的ADC、BsAbs等新兴疗法,确实是生物医药领域的热点。但这些疗法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研发风险高,商业化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将药明系的估值与这些新兴疗法深度绑定,可能存在泡沫风险。
例如,2021年CAR-T疗法在国内上市时,市场曾给予极高的期望。但实际情况是,CAR-T疗法的价格高昂,适应症有限,市场渗透率远低于预期。这种“虚火”现象在新兴疗法领域并不少见。
地域政治风险的考量
大摩在报告中提到,最看好药明合联,认为其受地缘政治不稳定影响最小。但这种判断可能过于乐观。药明合联的业务遍布全球,任何一个地区的政治风险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欧盟也出台类似的“生物安全法案”,药明合联在欧洲市场的业务也将受到冲击。地域政治风险是全球化企业无法回避的挑战,需要谨慎对待。
增长预期:过于乐观?
大摩上调了药明系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预期,但这些预期能否实现,仍然存在疑问。全球经济下行,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环境趋紧,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药明系未来的增长速度。
以科创板为例,2023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平均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均有所下降,反映了整体经济环境对科技企业的影响。药明系作为生物科技领域的企业,同样面临着增长放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