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再释信号?不过是老调重弹罢了

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提“稳定股市”,听起来像是久旱逢甘霖,实则不然。这种“重要信号”的释放,更像是例行公事的公关秀,试图给市场打一剂安慰剂。别忘了,类似的表态我们听过多少次了?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到实处,能解决多少问题?

股市维稳?先别急着感恩戴德

“持续稳定股市”,这话说得好听。但问题是,怎么稳?靠行政命令强行干预,还是靠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往往适得其反,扭曲市场规律,最终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而后者,又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治标不治本。

顺序调整?不过是障眼法

国常会这次把“稳定股市”放在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之前,看似资本市场地位提升,实则不过是文字游戏。房地产的问题积重难返,短期内难以解决,所以先把股市拿出来说事,转移一下注意力,缓解一下焦虑。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能真正解决问题吗?恐怕只会让投资者更加失望。

自欺欺人的“韧性”再现

又来了!“中国经济具有较高韧性”、“政策层具有前瞻性”,这种自我吹嘘的论调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不正视问题,不去寻找深层次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沉溺于自我陶醉,那只会错失改革的良机。

粉饰太平的背后:对“有效市场”的阉割

回顾这次国常会,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对“有效市场”原则的背离。 所谓的“稳定”,说白了,就是政府之手过度干预市场,试图控制市场的涨跌,人为制造“稳定”的假象。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但长期来看,必然会扭曲市场价格信号,阻碍资源有效配置,最终损害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真正的市场稳定,不是靠行政命令压出来的,而是靠健全的制度、透明的规则、以及公平的竞争环境来实现的。只有当市场参与者相信,他们是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交易,他们才会对市场充满信心,才会愿意长期投资。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监管层随意变更规则,信息披露不够透明,内幕交易屡禁不止。 这样的市场,如何让投资者放心? 如何吸引长期资本?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稳定”市场,不如把精力放在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上。只有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谁在为美国“霸权主义”背锅?

某些专家学者,动辄将中国股市的波动归咎于美国所谓的“霸权主义”和“关税政策”,这种论调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诚然,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一定影响,但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外部因素,未免太过牵强。

这种“受害者心态”,不仅掩盖了自身的问题,也阻碍了我们寻找真正的解决方案。难道美国加征关税,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不顾市场规律,就可以随意操纵股市吗?

与其抱怨外部环境,不如反思自身的问题。 我们的市场监管是否到位? 我们的上市公司质量是否足够高? 我们的投资者保护是否足够完善?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没有美国的“霸权主义”,中国股市也难以真正崛起。

更何况,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只会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适得其反。真正理性的投资者,不会被这种论调所迷惑。他们更关心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否健康,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是否足够高。

与其歌功颂德,不如反思病灶

面对国常会的“重要信号”,与其一味地歌功颂德,不如冷静地反思中国股市的病灶所在。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一直存在着制度性缺陷,例如:

  • 新股发行制度: IPO审核制下,权力寻租空间巨大,导致劣质企业混入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
  • 退市制度: 执行不力,导致大量“僵尸企业”长期占据市场资源,影响市场效率。
  • 信息披露制度: 透明度不足,内幕交易、虚假陈述屡禁不止,严重损害投资者信心。
  • 监管执法力度: 偏弱,违法违规成本过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根本解决,即使再多的“稳定股市”措施,也只是扬汤止沸,无济于事。

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 只有彻底清除这些毒瘤,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繁荣的资本市场。 这才是对投资者负责,对中国经济负责的正确态度。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