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1966年科幻电影《神奇旅程》的启发,利用微型机器人治疗疾病的设想如今正逐渐成为现实。早在1959年,费曼就提出了这一概念。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精度微小元件加工能力的提升,分子纳米技术蓬勃发展,多种脂质体纳米药物已上市,各种纳米机器人设计也层出不穷。

 

在众多应用中,纳米机器人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传统肿瘤疗法如手术、化疗和放疗各有局限性,而纳米机器人因其体积小、智能化且可在体内穿梭等特点,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近年来,纳米技术已为改善转移性恶性肿瘤治疗做出贡献,但合成纳米机器人面临材料毒性和制造难度大的挑战。

 

为克服这些挑战,一项最新研究利用微藻(莱茵衣藻)和红细胞膜包裹的纳米颗粒,研制出一种新型生物混合微型机器人。莱茵衣藻具有自主移动能力,毒性小且成本低;红细胞膜则作为“伪装”,避免免疫系统攻击。纳米颗粒中包含阿霉素等化疗药物。

 

在小鼠实验中,该微型机器人经气管注射进入肺部,能有效避开免疫细胞,将药物精准递送至病灶,保持较高药物浓度和更长停留时间,最终有效缩小肺部肿瘤,延长小鼠存活期(中位生存时间从27天延长至37天)。

 

这项研究表明,纳米机器人技术具有广阔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纳米机器人有望实现精准靶向治疗,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并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携带抗生素或抗炎药物直接到达病灶,从而推动医疗技术向更高效、精准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纳米机器人:科幻照进现实的肿瘤治疗新希望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