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百川IPO長跑:豪賭背後的隱憂,新能源困境與挑戰

創業板長跑終點前:納百川的豪賭與隱憂

納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在創業板門口徘徊了近兩年的企業,終於要迎來命運的審判。本月28日,深交所將召開第15次上市委審議會議,決定其首發的成敗。這場景,像極了等待開獎的彩票,刺激又充滿不確定性。

新能源的「東風」吹不動了?

曾幾何時,新能源汽車產業如日中天,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納百川也搭上了這股「東風」,狠狠地撈了一筆。然而,風向轉變之快,讓人措手不及。近年來,隨著國內市場環境的微妙變化,新能源產業鏈上的企業,開始感受到陣陣寒意。納百川,也難逃這場「行業地震」。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新能源汽車的興衰,直接影響著納百川的命運。當市場紅利逐漸消退,企業的真實實力便暴露無遺。這就像退潮後的沙灘,誰在裸泳,一目瞭然。

毛利率狂瀉不止:滁州基地的甜蜜還是負擔?

納百川的滁州生產基地,原本被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新引擎。然而,事與願違,滁州基地的投產,似乎成了壓垮駱駝的稻草。毛利率連續下滑,增收不增利,這無疑是企業經營狀況惡化的警訊。

更令人擔憂的是,納百川的銀行借款連年走高,這背後反映的,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財務困境,更是整個新能源行業面臨的普遍挑戰。在這個充滿變數的市場中,納百川的上市之路,註定充滿荊棘。

營收高歌猛進,利潤卻在原地踏步?

納百川的招股書,就像一份精心包裝的禮物,外表光鮮亮麗,但打開一看,卻可能讓人大失所望。營收數字確實好看,一路高歌猛進,但仔細研究利潤,你會發現它竟然在原地踏步,甚至還略有倒退。這就像一個跑得很快的人,卻始終無法到達終點,令人感到惋惜。

數字會說話:財報上的冰冷真相

2022年到2024年,納百川的營收分別為10.31億元、11.36億元、14.37億元,看似一片欣欣向榮。但歸母淨利潤卻分別只有1.13億元、9825.49萬元、9542.88萬元,扣非後歸母淨利潤更是慘澹,分別為1.11億元、8925.78萬元、8804.38萬元。這說明什麼?說明納百川的賺錢能力,並沒有隨著營收的增長而提升,甚至還在下降。這就像一個水龍頭,開得越大,漏得越多。

更扎心的是,2024年,納百川的歸母淨利潤較2022年下滑了15.78%,扣非後歸母淨利潤更是大幅下滑20.77%。如果不是政府的補助,這份財報恐怕更加難看。2022年到2024年,納百川分別獲得政府補助2289.09萬元、4562.25萬元、5820.77萬元,這就像給病人打了一劑強心針,雖然能暫時緩解病情,但治標不治本。

今年上半年,納百川的利潤下滑態勢有所扭轉,營收和淨利潤都實現了同比增長。但這種增長,是否具有持續性,還有待觀察。畢竟,市場風雲變幻莫測,誰也無法保證下一個季度,還能維持這樣的增長勢頭。

寧德時代「概念股」的甜蜜與哀愁

納百川在招股書中聲稱,自己的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下游需求的增長,以及產銷規模的提升。但明眼人都知道,納百川的業績,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換句話說,納百川其實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寧德時代概念股」。

搭上寧德時代這艘大船,固然能獲得不少好處,但風險也同樣巨大。一旦寧德時代的訂單減少,或者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納百川的業績,很可能就會受到重創。

液冷板的燙手山芋:售價漲,利潤跌,這生意還能做?

液冷板是納百川的核心產品,也是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奇怪的是,近年來,液冷板的售價不斷上漲,毛利率卻持續下滑。這就像一個悖論,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從招股書的數據來看,納百川的電池液冷板業務,貢獻了公司一半以上的營收。2022年到2024年,電池液冷板的營收佔比分別為79.79%、85.34%、83.78%。但與此同時,電池液冷板的毛利率卻分別只有19.69%、18.84%、14.32%。

納百川解釋稱,毛利率的下滑,主要原因是售價和成本的同步上升,以及滁州生產基地投產後,產能爬坡導致毛利率受到影響。但這樣的解釋,顯然無法令人信服。如果成本上升是主要原因,那麼為何售價還能不斷上漲?難道納百川是在做賠本生意?

專家怎麼看:行業內捲下的血淚史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認為,毛利率直线下滑,將直接侵蝕企業的盈利能力。納百川將毛利率下滑歸因於單價與成本同步上漲,以及新基地產能利用率的爬坡,恰恰反映了行業內捲的現象。上游原材料成本上升,但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弱,無法將成本轉嫁給下游,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寧德時代的「提款機」?

納百川對寧德時代的依賴,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這家公司,似乎已經淪為寧德時代的「提款機」,源源不斷地為其輸送利益。但這種畸形的關係,真的能長久嗎?

過度依賴: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

報告期內,納百川的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幾乎都在60%以上,而且這些收入,幾乎全部來自電池液冷板的銷售。更令人震驚的是,來自寧德時代的收入占比,竟然高達37.77%、33.28%、37.04%、34.49%。這意味著,納百川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寧德時代的手裡。如果寧德時代稍有不滿,或者轉投其他供應商,納百川的業績,很可能就會一落千丈。

更諷刺的是,納百川的前五大客戶中,寧德凱利、寧德聚能,都是寧德時代的指定供應商。這兩家公司向納百川採購電池液冷板,最終也是銷往寧德時代。換句話說,納百川的客戶,其實都是寧德時代的「白手套」。

應收帳款的「黑洞」:錢收不回來,企業還能撐多久?

客戶集中,意味著議價能力弱。而議價能力弱,往往會導致應收帳款增加。納百川的應收帳款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各期,公司的應收帳款餘額分別為3.4億元、4億元、5.93億元、4.89億元,占當期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3%、35.44%、41.24%、145.11%。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應收帳款竟然遠遠超出了當期的收入,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說明什麼?說明納百川的錢,很難收回來。客戶欠的錢越來越多,公司的資金鏈,隨時都有可能斷裂。這就像一個黑洞,不斷吞噬著納百川的資金,使其難以自拔。

周轉率的警訊:資金鏈斷裂的前兆?

更糟糕的是,納百川的應收帳款周轉率,還在逐年下滑。各期分別為3.61、3.22、3.05、0.66,遠低於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的4.03、3.6、4.04、0.92。這意味著,納百川的資金周轉速度越來越慢,資金利用效率越來越低。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納百川的資金鏈,很可能會出現斷裂的風險。

借錢擴產的豪賭?

眼看著應收帳款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資金壓力也與日俱增,納百川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一條風險極高的道路:借錢擴產。這就像一個賭徒,輸紅了眼,不惜押上全部身家,企圖扳回一局。但這樣的豪賭,真的能成功嗎?

債台高築:槓桿玩過頭的風險

隨著應收帳款和存貨的增加,納百川的負債也水漲船高。各期,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5.93%、65.18%、66.80%、67.55%,遠高於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的58.08%、52.60%、51.82%、51.63%。這意味著,納百川的財務風險,遠高於同行。

公司的負債以流動負債為主,其中各期的短期借款分別為8050.03萬元、1.25億元、2.05億元、1.98億元,占當期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0.38%、14.72%、18.50%、16.81%。短期借款逐年上升,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公司無法按時償還這些借款,很可能會面臨破產的風險。

更令人擔憂的是,納百川的應付帳款高達上億元,而合同負債卻只有幾十萬元。這說明什麼?說明納百川在供應鏈上的地位非常弱勢,只能先付款後收貨,而下游客戶卻可以拖欠貨款。這種不對等的關係,讓納百川的資金壓力更加巨大。

募資擴產的底氣何在?產能利用率的「謊言」

在這種情況下,納百川卻計劃通過IPO募資7.29億元,其中5.79億元用於擴產。這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一家連飯都快吃不飽的公司,竟然還想著擴張,這不是在自尋死路嗎?

更可疑的是,納百川的產能利用率,近年來整體呈下滑趨勢,各期分別為102.11%、83.41%、82.86%、88.31%。在產能利用率下降的情況下,還斥巨資擴產,這不是資源的浪費嗎?難道納百川的管理層,都是瞎子嗎?

現金流告急:企業的「血條」還剩多少?

由於應收帳款增加和存貨積壓,納百川的經營活動現金流,也開始告急。各期分別為2048.73萬元、1.11億元、3877.05萬元、-5652.75萬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竟然由正轉負,大幅下滑65.17%。

經營活動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條」,如果「血條」歸零,企業就會死亡。納百川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大幅下滑,這意味著,公司的資金鏈已經非常緊張,隨時都有可能斷裂。

專家再發聲:盲目擴張是自殺行為?

宋向清認為,應收帳款持續走高,本質是客戶依賴的副作用。更需警惕的是,今年一季度經營現金流由正轉負,疊加存貨的逐年上升,公司的資金流動性可能已經吃緊。在新能源行業增速放緩,且液冷板技術門檻較低,易引發價格戰的情況下,如果擴產後無法消化新增產能,將會進一步放大財務風險。

她還指出,液冷板行業技術迭代快,滯銷的庫存也會面臨快速貶值。在這種情況下,盲目擴張,無異於自殺行為。

研發費用的「吝嗇」:短視近利的後果

或許是資金壓力的影響,納百川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吝嗇。各期,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3%、3.87%、3.77%、3.01%。在技術快速迭代的新能源行業,不重視研發,無異於自廢武功。長此以往,納百川的競爭力,將會越來越弱。

訴訟纏身與家族企業的「原罪」

屋漏偏逢連夜雨,納百川不僅面臨著財務危機和經營困境,還深陷訴訟泥潭。更令人玩味的是,這家公司還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這是否意味著,納百川的種種問題,都與家族企業的「原罪」有關?

一地雞毛的訴訟案:品質問題還是商業糾紛?

報告期內,納百川曾與張家港市博格機械有限公司涉及一起買賣合同糾紛。簡單來說,就是博格機械認為納百川沒有按照約定採購足夠數量的液冷板組件,因此將納百川告上了法庭。而納百川則反訴博格機械,認為其供應的產品品質不符合要求。

這起訴訟案,看似簡單的商業糾紛,背後卻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博格機械的產品品質真的有問題?還是納百川故意找茬,拒絕履行合同?無論真相如何,這起訴訟案都給納百川的聲譽,蒙上了一層陰影。

家族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絆腳石」?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陳榮賢、張麗琴、陳超鵬餘三人持有納百川55.58%的股份,其中張麗琴為陳榮賢配偶,陳超鵬餘為兩人的兒子。這意味著,納百川的實際控制人,就是這一家三口。

家族企業在發展初期,往往具有決策效率高、執行力強等優點。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家族企業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任人唯親、缺乏監督、決策武斷等問題,都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納百川是否也存在這些問題?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納百川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擺脫家族企業的束縛,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