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能源裝機容量激增:電網建設與消納能力提升並行

近年來,吉林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風電、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截至2024年底已突破2140萬千瓦。然而,快速增長的裝機容量,也對電網的接納與消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一挑戰,吉林省積極推進電網建設,優化能源調度,拓展外送通道,並大力發展儲能技術,力求實現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堅強電網:支撑新能源裝機快速增長的基石

電網建設提速

新能源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堅強電網的有力支撑。2024年,吉林省加快推進了73項重點電網工程的建設,並按期投產了66項。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建設部主任楊君表示,2025年計劃開工建設199項重點工程,新增變電容量達1050萬千伏安,工程數量將創下吉林省歷史新高。

構建“四橫四縱”骨幹網架

為進一步提升新能源的接納和送出能力,國網吉林電力將在現有的“兩橫兩縱”電網結構基礎上,構建500千伏“四橫四縱”骨幹網架。這一升級改造將顯著增強吉林電網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為大規模新能源的接入提供堅實保障。

白城樣本:東北首個“千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城市”的崛起

新能源產業先行者

白城市是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先行者。早在1999年,白城市就在通榆縣建成了首個3.06萬千瓦的實驗風場,為後續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

持續擴大開發規模

截至2023年底,白城市新能源裝機規模已達1036.6萬千瓦,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城市”。其中,風電裝機容量更是達到1014.451萬千瓦,使白城市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城市”。白城市市長楊大勇表示,2025年將繼續擴大開發規模,重點推進魯固直流等30個新能源發電項目,並推動全球高緯度地區首個塔式光熱發電項目竣工並網,力爭全市新能源開發規模達到1900萬千瓦,並努力突破2000萬千瓦大關。

消納挑戰與解決方案:優化電網運行,實現東西互濟

新能源消納新課題

隨著風光發電能力的日益增強,如何有效地消納這些清潔能源,成為擺在吉林省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給電網的穩定運行帶來挑戰。

優化電網調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網吉林電力充分利用吉林省西部風光資源豐富、東部水力資源充足的優勢,不斷優化電網運行方式和穩控策略。在西部新能源發電量較低時,採取“保供控制模式”,加大東部水電的出力;而在西部新能源發電量較大時,則採取“消納控制模式”,減少東部水電的出力。通過這種東西互濟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吉林電網的新能源匯集和消納能力。

外送通道:拓展消納空間,實現“吉電南送”

跨區輸電的重要性

除了省內消納,將富餘的新能源電力輸送至其他地區,也是解決消納問題的重要途徑。國網吉林電力積極借助全國電力交易平台的優化能源資源配置作用,持續深化“中長期+短期”多時間尺度源網荷儲市場交易機制,充分發揮大電網跨區遠距離輸電的優勢,在全國範圍內開闢消納路徑,積極推動“吉電南送”。

新能源外送電量持續增長

國網吉林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新能源處處長崔運海表示,他們堅持“度電必爭”的原則,源網荷多方協同發力,全力保障新能源的並網消納。數據顯示,2022年,國網吉林電力全年外送電量達175.68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外送77.62億千瓦時;2023年新能源外送電量突破百億千瓦時;2024年新能源外送電量更是達到129.22億千瓦時,近三年年均增長29%。

特高壓通道:為未來大規模清潔能源外送奠定基礎

“吉京直流”工程

為滿足未來松遼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開發和電力外送需求,吉林省首條特高壓通道——“吉京直流”工程已被列為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提前儲備項目,計劃在“十五五”中後期建成投產。該工程的落地,將為吉林省大規模清潔能源的外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進一步提升吉林省在全國能源格局中的地位。

儲能建設:提升電網調峰能力,保障供電穩定

儲能電站的投運

儲能技術是解決新能源發電間歇性和波動性的關鍵。2024年12月24日,嚴寒地區全國首套大型全釩液流電池集中共享式儲能電站——吉林松原乾安中卉玉字儲能電站正式投產,預計每年可消納新能源電量約3億千瓦時。

儲能示範項目

僅僅一天之後,富國磷酸鐵鋰儲能電站也成功並入長春電網,充電2小時即可滿足3萬戶居民全天的用電需求。作為吉林省首批集中共享式儲能示範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座儲能電站的投運,有效緩解了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與波動性問題,能夠更精準地支撑電網的調峰、調頻和保供,為吉林省電網的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