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金材北交所上市疑雲:業績差、高毛利、圈錢擴產?

東北老牌金材廠北交所上市疑雲:這家公司是來圈錢的嗎?

上市之路坎坷:東盛金材的北交所闖關記

話說這東北,天寒地凍,向來出硬漢,也出些奇奇怪怪的公司。這不,哈爾濱的東盛金材,一家號稱專注鋁合金添加劑的企業,也想擠進北交所的大門。這北交所是個什麼地方?說白了,就是給那些覺得自己有潛力,但又上不了主板的中小企業一個機會。但這機會,也不是誰都能抓住的,搞不好就成了「割韭菜」的鐮刀。

東盛金材的上市之路,那叫一個「命途多舛」。早在2022年9月,就屁顛屁顛地跑去黑龍江證監局備案,開始了漫長的上市輔導。輔導期間幹了些啥?招股書上說得天花亂墜,又是完善公司治理,又是規範財務,又是建立內控體系,還煞有介事地解決了原材料採購過度集中的問題。聽起來是不是很勵志?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都是表面功夫。就像那些考前抱佛腳的學生,平時不努力,臨時抱個佛,就能考上清華北大?當然是癡人說夢!東盛金材的第一輪問詢是過了,但仔細扒開招股書一看,簡直是漏洞百出,問題多到讓人懷疑人生。這家公司,到底是真心想做大做強,還是只想圈一波錢就跑路?這背後的水,可深著呢!

要我说,这北交所也得好好把把关,别什么阿猫阿狗都放进来。到时候坑了股民,那可就晚了。畢竟,資本市場不是慈善機構,而是充滿了爾虞我詐的戰場。一不小心,就會被吞得骨頭都不剩!

營收淨利雙雙跳水:難以自圓其說的業績下滑

市場波動的遮羞布:真的是大環境的錯?

這家東盛金材啊,別看它吹得天花亂墜,說自己是什麼新型金屬功能材料的領頭羊。翻開它的財報一看,嘿,簡直是慘不忍睹。2021年營收還有9.3億,2022年稍微漲了點,到10.45億。可到了2023年,直接腰斬,只剩下6.58億。你以為這就完了?淨利潤更誇張,從2021年的0.95億,到2022年的1.22億,然後像自由落體一樣,2023年直接掉到0.52億。這還沒完,2024年上半年更難看,營收3.68億,淨利潤0.31億。這數據,簡直是坐了雲霄飛車,看得我心臟病都要犯了。

更可笑的是,這公司還腆著臉說,業績下滑都是因為大環境不好。又是電解錳價格波動,又是疫情影響生產,又是歐洲客戶需求下降。總之,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這種甩鍋的功夫,簡直是爐火純青,不去說相聲都可惜了。難道只有你一家公司受大環境影響嗎?別人怎麼活得好好的,就你這麼慘?

說白了,這就是典型的找藉口。就像考試考砸了,怪老師沒教好,怪題目太難,就是不怪自己沒好好學習。這種態度,能把企業做好就怪了。真正有實力的企業,逆境中也能生存,甚至能抓住機會發展壯大。而東盛金材呢?只會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種公司,就算上了市,又能走多遠?

同行業績打臉:你不行就是你不行

更打臉的是,東盛金材在招股書裡說,2024年營收和利潤都好轉了,業績下滑趨勢已經扭轉。結果呢?2025年一季度的數據一出來,直接現形。營收1.73億,扣非淨利潤0.11億。再看看同行業的平均水平,營收33.19億,扣非淨利潤0.53億。這差距,簡直是天上地下。同樣的市場環境,別人賺得盆滿缽滿,你卻連湯都喝不上。這說明什麼?說明你不行,就是你不行,別找藉口了!

這就好比,大家都參加長跑比賽,別人一路領先,你卻氣喘吁籲地落在最後。然後你說,是因為跑鞋不好,是因為天氣太熱,是因為跑道不平。但事實呢?是你平時不鍛鍊,體力不行。企業經營也是一樣,競爭力不足,再好的市場也沒用。東盛金材這種水平,還想上市圈錢,簡直是痴人說夢!

毛利率一枝獨秀:高得離譜,背後有鬼?

研發費用摳門至極:技術領先?別鬧了

說到東盛金材,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它那高得離譜的毛利率。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它的毛利率分別是16.62%、19.26%、16.78%、17.58%。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但你跟同行一比,就發現問題大了。同行的毛利率均值是多少?13.44%、12.76%、9.4%、8.95%。東盛金材的毛利率,幾乎是同行的一倍!這正常嗎?當然不正常!

一般来说,高毛利要歸功於技術研發和成本控制。你技術領先,產品有獨特性,自然可以賣更高的價錢。或者你成本控制得好,生產效率高,也能提高毛利率。但東盛金材呢?它有什麼技術?它有什麼成本優勢?答案是:什麼都沒有!

扒開招股書一看,它的研發費用簡直摳門到了極點。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分別是0.07億、0.13億、0.11億、0.05億。研發費用率呢?0.70%、1.27%、1.66%、1.26%。而同行的平均水平是多少?3.53%、3.60%、4.02%、9.93%。這差距,簡直是雲泥之別!你一年才投入這麼點錢搞研發,也好意思說自己技術領先?別鬧了,簡直是侮辱人的智商!

專利數量墊底:創新能力在哪裡?

光看研發投入還不夠,我們再看看專利數量。截至2024年末,東盛金材一共擁有129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只有11項。你再看看立中集團,964項專利,170項發明專利;深圳新星,73項國内外發明專利;潤際新材的母公司,23項授權發明專利。東盛金材的發明專利數量,簡直是在同行中墊底!

這說明什麼?說明東盛金材根本不重視技術創新,沒有核心競爭力。它所謂的高毛利率,根本不是靠技術和成本優勢得來的。那它是怎麼做到的?這背後肯定有貓膩!要么是虚报利润,要么是转移成本,要么就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總之,這家公司的高毛利率,簡直是疑點重重,讓人不得不懷疑它的真實性。

盲目擴產的迷思:圈錢的幌子?

產能利用率低下:根本用不完,擴什麼擴?

這東盛金材啊,除了業績和毛利率讓人看不懂,它那個擴產計畫也讓人一頭霧水。這次上市,它打算發行不超過1700萬股,募資3.5億人民幣,幹嘛呢?說是為了年產6萬噸合金添加劑、3萬噸鋁中間合金和2萬噸鋁鈦硼絲生產項目,還有一個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聽起來是不是很宏偉?

但問題是,它現在的產能利用率根本就沒滿啊!2021年到2023年,它的鋁合金元素添加劑產能利用率分別是114.90%、72%、67.98%。鋁基中間合金的產能利用率更慘,分別是48.72%、62.28%、39.98%。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它現在的產能根本就用不完!

在這種情況下,它還想擴產,而且一擴就擴這麼多,簡直是瘋了!它2023年末的總產能才4.9萬噸,計畫增加11萬噸,直接翻了兩倍多。這是什麼概念?這就好比你家裡冰箱都塞滿了,還要去買一個更大的冰箱。你買來幹嘛?難道是準備把食物放壞嗎?

募資計畫疑點重重:錢真的會用在刀刃上嗎?

所以說,東盛金材的擴產計畫,簡直是疑點重重。它真的需要這麼多產能嗎?還是只是為了圈錢,然後把錢挪作他用?這不得不讓人懷疑。畢竟,資本市場上這種事情太多了,打著擴產的旗號,實際上是為了套現或者進行其他利益輸送。這種把戲,早就被玩爛了。

而且,就算它真的把錢用在擴產上,就能保證成功嗎?市場競爭這麼激烈,它的產品真的有競爭力嗎?它的技術真的能領先同行嗎?這些都是未知數。如果擴產失敗,錢打了水漂,股民的利益誰來保障?所以說,東盛金材的募資計畫,簡直是充滿了風險,讓人不得不為它捏一把冷汗。

張氏家族的財富密碼:上市是為了更好地撈錢?

家族企業的通病:關聯交易與利益輸送

說起東盛金材,不得不提它的「家族式管理」。招股書上寫得明明白白,公司的控股股東是張盛田,實際控制人是張盛田、段桂芝、張忠凱、張忠華、張忠坤。你沒看錯,這就是一家五口,典型的家族企業。

這張氏一家,直接持有公司76.33%的股份,加上通過東盛成長、東眾投資間接持有的股份,一共控制了公司84.08%的股份。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在公司裡有絕對的話語權,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根本沒人能管得了他們。

而且,這一家子的分工也很有意思。86歲高齡的張盛田是控股股東,小兒子張忠凱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大兒子張忠華是副董事長兼常務副總經理,老二張忠坤和父母一起,佔據了公司另外三個董事席位。這簡直就是「一家人,齊齊整整」,把公司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

家族企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容易出現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畢竟,一家人說了算,想怎麼操作就怎麼操作,根本沒人能監督。而東盛金材,也沒能逃脫這個魔咒。

上市前夕的瘋狂套現:吃相難看,赤裸裸的掠奪

在準備上市的2022年,東盛金材完成了四次增資和四次股權轉讓。這股權轉讓,基本上都是張氏家族在對外轉讓股權。而且,轉讓的價格還不低,簡直是把韭菜當成了搖錢樹。

比如,2022年4月,張忠凱、張忠華以41元/股的價格,向8位自然人股東合計轉讓了54.5萬股股份,套現了2234.5萬元。同年10月,張盛田、張忠凱、段桂芝又向其他投資機構轉讓了股份,再次套現了超過1.2億元。到了12月,他們又把股份轉讓給龍江創投,套現了2500萬元。

這幾次股權轉讓下來,張氏家族累計套現了1.72億元。這還沒完,在掛牌新三板之前,東盛金材還進行了大額分紅。2022年,他們一共分紅了約1.62億元,這筆錢基本上都流進了張氏家族的口袋。

清倉式分紅:股東的盛宴,投資者的噩夢

要知道,東盛金材2021年到2023年的淨利潤加起來才2.69億元,現金分紅就佔了60.22%。這簡直就是「清倉式分紅」,把公司的家底都搬空了。這種做法,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簡直是噩夢。因為這意味著公司根本不重視未來的發展,只想把錢分光,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結合東盛金材產能利用率低還要擴產的行為,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們的真正目的。他們到底是想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還是只想圈一波錢就跑路?這些問題,都需要他們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深度剖析:東盛金材上市背後的資本遊戲

是擴大生產,還是另有所圖?

東盛金材急於上市,表面上說是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市場競爭力,但背後可能隱藏著更為複雜的資本運作圖謀。想想看,一家產能利用率如此之低的公司,卻急著要擴大兩倍以上的產能,這合理嗎?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從股民的口袋裡來!

他們是否會將募集資金挪作他用,而非真正投入到產能提升和業務拓展上?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畢竟,在資本市場上,這種「空手套白狼」的遊戲屢見不鮮。先畫一個大餅,吸引投資者,然後把錢圈到手,至於餅能不能做出來,那就另當別論了。

誰在為東盛金材的上市背書?

一家問題重重的公司,為何能走到上市這一步?背後是否有人在為其背書?是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還是券商為了賺取承銷費用?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支持,東盛金材恐怕很難順利通過北交所的審核。

要知道,資本市場是一個充滿利益糾葛的地方。各方勢力相互博弈,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擇手段。東盛金材的上市,可能只是這場資本遊戲中的一個棋子,背後牽扯到更多更複雜的利益關係。

北交所的審核底線在哪裡?

北交所作為一個新興的交易所,肩負著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任。但同時,它也需要嚴格把關,防止劣質企業混入其中,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東盛金材的上市,無疑是對北交所審核能力的一次考驗。

北交所能否頂住各方壓力,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對東盛金材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給市場一個明確的答覆?這不僅關係到投資者的信心,也關係到北交所的聲譽。如果北交所放任這種問題企業上市,無疑是在自毀長城,最終將失去市場的信任。

尾聲:留給市場的疑問與思考

東盛金材的上市之路,就像一齣充滿懸念的戲劇,至今仍未落幕。這家公司是否能順利登上北交所的舞台?它能否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它又將給投資者帶來怎樣的驚喜或驚嚇?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但無論結果如何,東盛金材的案例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在資本市場上,永遠不要輕易相信任何故事,永遠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要仔細研究公司的基本面,深入了解其經營模式和財務狀況,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同時,我們也希望監管部門能夠加強對上市公司的審核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規行為,為投資者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資本市場真正發揮其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推動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畢竟,資本市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某些人攫取利益的工具。它應該是一個公開、透明、公平的競技場,讓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讓投資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這才是資本市場的真諦所在。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