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主席突襲文青書店:一場教育改革的「陰謀」?
最近上海浦東新區不太平靜,不是因為迪士尼又漲價,而是區政協主席姬兆亮,帶著一票人馬,突襲了複合式文化閱讀空間「句象書店」的花木時光裡店。這間書店,表面上是個文青聖地,實際上,卻可能隱藏著一場教育改革的「陰謀」。
花木時光裡的「秘密基地」:不只是賣書的地方
你以為政協主席很閒,沒事跑去書店喝咖啡、裝文藝?事情可沒那麼簡單。這次考察,名義上是為了響應國家「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實際上,卻可能是在為浦東新區的教育版圖重新洗牌。句象書店,可不是單純賣書的地方,它更像是一個「秘密基地」,一個連接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樞紐。靠著學大教育集團的財力撐腰,加上花木街道婦聯的鼎力相助,這間書店簡直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資源多到滿出來。
更扯的是,這間書店竟然還在商場中庭搞了個主題書架,專門針對兒童青少年,提供什麼繪本、科普、心理學書籍。簡直是把教育「魔爪」伸向了祖國的花朵!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未嘗不是一個讓孩子從小接觸多元知識的好機會?只是,這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商業利益和政治考量,恐怕只有天知道。
「家+書屋」背後的盤算:學大教育的O2O野心?
上海市政府搞的「家+書屋」項目,聽起來很美好,什麼「實事項目」,說穿了,還不是要整合資源、提升城市形象?但這次,學大教育這家A股上市公司,顯然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他們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把教育和文化服務攪在一起,打造了句象書店這個「前沿陣地」。但真的是為了全民閱讀?還是為了實現他們的O2O(Online to Offline)野心?
數位轉型?還是圈地運動?
句象書店號稱要搞「數位轉型」,又是私域流量,又是線上直播,還搭建什麼「立體化家校社共育生態」。聽起來很高大上,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變相的圈地運動嗎?他們想把家長、學生、甚至整個社區,都圈進他們的教育生態圈裡,然後用學大教育的各種課程和服務,把這些流量變現。說是為了教育,其實骨子裡還是生意!
更可怕的是,他們還把觸角伸向了學校。什麼校外閱讀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公益講座,簡直是無孔不入!表面上是公益合作,實際上,卻是在為自己的品牌打廣告,為自己的課程拉學生。這種行為,難道不應該被好好審視一下嗎?
姬兆亮的「教育經」:一場資源整合的大戲?
政協主席姬兆亮這次的「視察」,可不是隨便走走看看。他對句象書店的空間利用率、活動組織頻率、參與人群特徵,問得仔細得很。這哪裡是考察書店,根本就是在考察一個教育資源整合的潛力股!他想做的,恐怕不只是支持一家書店,而是要打造一個浦東新區的「教育示範點」。
誰是贏家?家長、學校、還是…?
姬兆亮口口聲聲說要「充分調動家庭、學校、社區等多元主體力量」,聽起來很動聽,但仔細分析,這其實是一場資源重新分配的大戲。政府出政策、學校出師資、社區出場地、企業出資金,最後的成果,誰是最大的受益者?真的是家長和孩子嗎?還是那些參與資源整合的機構和個人?
他還強調要建立「統一權威、便捷高效的家校社育人資源發布與共享平台」,這簡直是把教育資源全部壟斷起來!有了這個平台,誰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誰能從中獲利,都由政府說了算。這種做法,真的能促進教育公平嗎?還是會讓教育資源更加集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書店的「不可能任務」:打造家校社共育烏托邦?
句象書店想要連接家庭、學校、社區,打造一個「家校社共育烏托邦」,這個理想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家庭教育資源供需不暢、傳統服務模式覆蓋面有限、家庭文化氛圍營造需要新抓手等問題,但這些問題真的能靠一家書店解決嗎?恐怕沒那麼簡單。
當理想照進現實:書店能走多遠?
姬兆亮主席希望句象書店「拓展協同深度」、「優化服務供給」、「發揮示範效應」,這三個要求,簡直是把書店推向了風口浪尖。要跟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社區居委建立常態化聯繫,共同策劃更具影響力的協同育人項目?這需要多大的資源和人脈才能做到?要深入了解不同家庭需求,在心理健康、生涯規劃、科技素養等領域提供更精細化、個性化的內容?這需要多專業的團隊和多豐富的經驗?要總結成功經驗,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模式,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區域協同育人體系獻智獻策?這簡直是要把書店變成一個教育研究機構!
句象書店能走多遠?它會成為浦東新區教育改革的先鋒,還是會淹沒在資源整合的浪潮中?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