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汽车行业人群细分:一场迟到的精准营销?

互联网巨头终于也开始关注汽车消费者的内心世界了?这份“抖音汽车行业八大人群白皮书”,号称要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用户,帮助车企提升营销效率,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在这个算法横行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份“精准”吗?或者说,这份“精准”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我们看不到的陷阱?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车企和平台都想尽办法从用户身上榨取价值,这份白皮书的出现,究竟是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车,还是为了更好地“算计”消费者?我不禁要打个问号。

旧时代的营销幻觉:人口统计学与消费能力的局限

为何传统人群画像失灵?

长期以来,汽车行业的营销策略,说白了,就是简单粗暴地把人按年龄、性别、收入划分成几个笼统的群体。仿佛只要知道你是个30岁的男性,年收入20万,就能准确推断出你喜欢什么样的车,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人口统计学+消费能力”的组合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早就过时了。

用户购车的需求,远比这些标签复杂得多。他们可能受到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个人价值观、甚至一时冲动的影响。你以为一个高收入的“成功人士”就一定会买豪华轿车?说不定人家就喜欢开一辆充满个性的复古越野车,追求自由和冒险呢!所以,仅仅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和消费能力去划分用户,注定是南辕北辙,是在刻舟求剑。车企如果还抱着这种老掉牙的思维,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基础×汽车×心智」:数据驱动的八大人群划分,真能解决问题?

数据来源的黑箱:算法与用户隐私的灰色地带

这份白皮书声称,他们通过分析用户在字节系平台(也就是抖音)上的各种行为数据,包括购车关注点、汽车内容偏好、甚至兴趣偏好,来深度理解用户的购车需求。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数据监控吗?用户在平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被算法记录在案,然后被用来给用户贴标签、搞分类。

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用户是否知情?这些数据又会被如何使用?这些问题,白皮书只字未提。我们只知道,我们的隐私正在被算法无情地侵蚀,然后被包装成“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等糖衣炮弹,最终目的是让我们乖乖掏钱。

人群标签的固化风险:个性化需求被忽视的陷阱

即便我们假设这份白皮书的数据来源是合法合规的,但它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对此表示怀疑。将用户划分成八大人群,看似更加精细化,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简化和概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复杂多样的需求和偏好。用几个标签就把人框死,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刻板印象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人群标签可能会固化用户的认知。一旦你被贴上了“生活精算师”的标签,算法就会不断给你推荐各种省钱攻略、性价比车型,让你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应该买这样的车”。长此以往,你的选择空间就会越来越窄,最终沦为算法的傀儡。

八大人群画像:真的精准,还是另一种刻板印象?

「生活精算师」:精打细算还是过度焦虑?

白皮书将“生活精算师”定义为注重性价比、追求经济实用的购车人群。他们可能经常浏览各种汽车优惠信息,对比不同车型的油耗和保养成本。但这种精打细算,会不会演变成一种过度焦虑?为了省钱而牺牲了驾驶乐趣和舒适性,真的值得吗?难道汽车就仅仅是代步工具,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摩登青年客」:潮流先锋还是盲目跟风?

“摩登青年客”是追求时尚潮流、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他们可能关注汽车的外观设计、智能科技和品牌形象。但这种对潮流的追逐,会不会变成一种盲目跟风?为了迎合潮流而购买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汽车,难道不是一种浪费?真正的潮流,难道不是应该建立在对自身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吗?

「潮奢精质族」:炫耀性消费还是品味追求?

“潮奢精质族”是追求高品质生活、注重品牌价值的高端人群。他们可能购买豪华品牌的汽车,追求卓越的性能和舒适的体验。但这种对奢华的追求,会不会变成一种炫耀性消费?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购买超出自己实际需求的汽车,难道不是一种虚伪?真正的品味,难道不是应该体现在对细节的精致把握和对自身个性的独特表达吗?

「优价品质流」:理性选择还是无奈妥协?

“优价品质流”是既注重性价比,又追求一定品质的购车人群。他们可能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合资品牌或自主品牌汽车。但这种对“优价”的追求,会不会变成一种无奈的妥协?为了降低购车成本而牺牲了某些重要的功能或配置,难道不是一种遗憾?真正的理性选择,难道不是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吗?

「温馨生活家」:家庭责任还是自我束缚?

“温馨生活家”是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购车人群。他们可能购买MPV或SUV等车型,满足家庭出行和载物需求。但这种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会不会变成一种自我束缚?为了照顾家庭而放弃了自己的驾驶乐趣和个性化需求,难道不是一种牺牲?真正的温馨生活,难道不是应该在兼顾家庭的同时,也保留自己的独立空间和兴趣爱好吗?

「科技先锋派」:技术崇拜还是实用主义?

“科技先锋派”是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新事物的购车人群。他们可能关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互联功能。但这种对技术的崇拜,会不会变成一种盲目追求?为了体验最新的科技而购买并不成熟的汽车产品,难道不是一种冒险?真正的实用主义,难道不是应该在充分了解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吗?

「野趣体验官」:逃离城市还是另一种消费主义?

“野趣体验官”是热爱户外活动、喜欢自驾旅行的购车人群。他们可能购买SUV或越野车,追求自由和冒险的体验。但这种对“野趣”的追求,会不会变成另一种消费主义?为了满足旅行的需求而购买昂贵的越野装备,难道不是一种浪费?真正的野趣,难道不是应该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吗?

「实干奋斗者」:务实可靠还是缺乏想象力?

“实干奋斗者”是注重实用性、追求稳定可靠的购车人群。他们可能购买经济型轿车或皮卡车,满足日常通勤和工作需求。但这种务实可靠,会不会变成一种缺乏想象力?为了追求稳定而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难道不是一种遗憾?真正的奋斗,难道不是应该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怀揣梦想和激情吗?

营销提效的糖衣炮弹:数据驱动的真相

精准营销的悖论:规模化个性化的不可能三角

“精准营销”听起来很诱人,仿佛只要掌握了用户的数据,就能像狙击手一样,一枪命中目标。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想要实现真正的个性化营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高昂。而想要实现规模化营销,就必须对用户进行简化和概括,牺牲个性化。这就像一个不可能三角,你永远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三个条件。

这份白皮书所宣称的“精准”,实际上是一种伪精准。它只是将用户划分成几个有限的群体,然后针对这些群体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种策略,最多只能算是“分众营销”,离真正的“个性化营销”还差得很远。更何况,这种分众营销,仍然存在着对用户进行刻板印象和标签化的风险。

数据依赖的风险:创造力与市场洞察力的丧失

过分依赖数据,可能会扼杀营销人员的创造力和市场洞察力。如果一切都交给算法来决定,营销人员就变成了数据的搬运工,失去了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感知和对市场趋势的准确判断。

真正的营销大师,往往能够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营销创意。而这些创意,是算法永远无法取代的。如果车企一味追求数据驱动,忽视了对营销人员的培养和对创意的鼓励,最终只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