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再添新兵?恆坤新材的豪賭與隱憂
各位看官,最近科創板又要熱鬧了!這次排隊等著被「審判」的是廈門恆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專搞光刻材料,聽起來很高大上,對吧? 上交所準備在7月25號開會,決定要不要給他們科創板的入場券。保薦機構是中信建投,嗯,也算是個大牌券商。不過,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真材實料,還是只是搭上了國產替代的順風車?咱們今天就來扒一扒。
上市委的考驗:一場關於光刻材料的審判?
說到上市委審議,那可不是走走過場。這些專家們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眼睛毒得很。他們會仔細審查恆坤新材的財務報表,業務模式,還有技術實力。光刻材料這個領域,說白了就是要在晶片製造過程中,用光來「雕刻」電路。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藝術創作?但實際上,這裡面全是科學,是精密的計算和控制。恆坤新材能不能通過上市委的考驗,就看他們能不能拿出足夠硬的證據,證明自己是真的有料,而不是靠吹牛。
股東裡的秘密:易榮坤與他的家族企業
再來說說恆坤新材的創始人易榮坤。 這個人可不簡單,從恒坤工貿一路做到現在的總經理,可以說是公司的靈魂人物。更有趣的是,他的配偶的弟弟,也就是陳江福,也是公司的創始股東之一。 這種家族企業的模式,在中國其實很常見。好處是決策效率高,壞處是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損害小股東的利益。 易榮坤目前透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掌握了公司40.87%的表決權。 雖然沒有過半,但足以對公司的重大決策產生影響。 另外,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還進行了12輪增資,吸引了不少投資機構,像是深創投、漳州高新等等。 這些國資背景的股東,一方面可以為公司帶來資金和資源,另一方面也可能對公司的經營決策產生影響。 總之,恆坤新材的股東結構,可謂是盤根錯節,裡面藏了不少故事。
轉型之路:從光電膜到光刻膠,這是一場豪賭?
恆坤新材的故事,其實就是一部轉型史。 一開始,他們是做光電膜器件和視窗鏡片的,聽起來和現在的光刻材料八竿子打不著。 但誰能想到,這家公司竟然在2014年開始籌劃轉型,一腳踏入了光刻材料這個高科技領域。 這種轉型,說白了就是一場豪賭。 賭對了,就能飛黃騰達;賭錯了,可能血本無歸。 恆坤新材顯然是賭對了,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
SKMP的恩與仇:從合作到競爭的微妙關係
在轉型初期,恆坤新材並沒有直接自己生產光刻材料,而是選擇了一條「捷徑」:從韓國公司SKMP引進進口的光刻材料與前驅體材料。 這種模式,有點像「貼牌生產」,但又不太一樣。 恆坤新材並不是簡單地把SKMP的產品貼上自己的標籤,而是透過引進、銷售這些產品,積累了經驗,了解了市場,也建立了自己的客戶關係。 但這種合作關係,註定不會長久。 隨著恆坤新材技術實力的提升,他們開始逐步轉向自產。 到了2020年,他們的自產光刻材料與前驅體材料終於實現了銷售,並在2022年突破了億元大關。 而與SKMP之間的部分產品合作,也逐漸走向了終結。 這段關係,就像一對戀人,一開始互相扶持,共同成長,但最終還是因為各自的發展方向不同,而選擇了分手。 現在,SKMP既是恆坤新材的老師,也是他們的競爭對手。
自產突圍:收入暴漲背後的隱憂
自產光刻材料,是恆坤新材實現突圍的關鍵。 他們的產品主要包括SOC、BARC、KrF光刻膠、i-Line光刻膠等等。 這些產品的名字,聽起來可能讓人一頭霧水,但它們在晶片製造過程中,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2022年至2024年,恆坤新材自產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24億元、1.91億元以及3.44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66.89%。 這個數字,足以讓人眼前一亮。 但收入暴漲的背後,也隱藏著一些隱憂。 恆坤新材的自產產品,雖然收入佔比越來越高,但毛利率卻在持續下滑。 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在打價格戰,透過降價來搶佔市場。 這種策略,短期內可以提升收入,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公司的盈利能力。 此外,恆坤新材的客戶集中度非常高。 他們的前五大客戶,貢獻了超過97%的收入。 其中,第一大客戶的銷售佔比更是超過了64%。 這種客戶結構,意味著恆坤新材對單一客戶的依賴性非常強。 如果失去這個大客戶,他們的業績可能會受到重創。
增收不增利:毛利率下滑的警鐘
各位看官,一家公司光有營收成長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能賺錢! 恆坤新材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營收分別是3.22億元、3.68億元和5.48億元,帳面上看起來確實不錯。 但是! 重點來了! 2023年營收雖然增加了,淨利潤卻從2022年的1.01億元下滑到8984.93萬元。 這是怎麼回事? 簡單來說,就是「增收不增利」。
客戶集中度:命運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恆坤新材的客戶集中度高到什麼程度呢? 報告期內,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超過了97%! 也就是說,這家公司的命脈幾乎掌握在寥寥幾家客戶手中。 更誇張的是,第一大客戶的銷售占比就超過了64%。 這簡直是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啊! 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萬一哪天大客戶變心了,或者自己出了什麼狀況,恆坤新材的業績很可能就會一落千丈。 所以,分散客戶來源,降低對單一客戶的依賴,是恆坤新材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重資產模式:高投入能否換來高回報?
身為半導體產業鏈的一環,恆坤新材走的是「重資產」模式。 什麼是重資產? 簡單來說,就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廠房、設備等等固定資產。 截至2024年底,恆坤新材的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帳面價值高達11.17億元,占總資產比重高達42.22%。 這次IPO,他們還打算募資13.52億元,用於擴建廠房和購買設備。 這種重資產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生產能力,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會帶來高額的折舊費用。 未來,這些折舊費用很可能會對恆坤新材的業績產生不小的影響。 所以,高投入能否換來高回報,是恆坤新材需要仔細評估的。
國產替代的迷思:恆坤新材能突圍嗎?
說到半導體產業,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國產替代」這四個字。 恆坤新材身處的光刻材料領域,更是國產替代的重點。 但現實是殘酷的,目前國內光刻材料的國產化率仍然非常低。 在12英寸集成電路領域,i-Line光刻膠、SOC的國產化率大概只有10%左右,BARC、KrF光刻膠的國產化率更是只有1-2%,ArF光刻膠的國產化率甚至不到1%。 這意味著,絕大部分的光刻材料,還是要依賴進口。 恆坤新材雖然是國內少數能夠量產供貨光刻材料的企業之一,但要真正實現國產替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寡占市場:日美巨頭的陰影
光刻材料市場,是一個典型的寡占市場。 也就是說,市場主要由少數幾家巨頭所把持。 在這個領域,恆坤新材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日產化學、信越化學、美國杜邦、德國默克、日本合成橡膠、東京應化等等。 這些公司都是國際大廠,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優勢。 恆坤新材要和這些巨頭競爭,無疑是一場艱苦的戰役。 他們不僅要在技術上不斷創新,還要在市場上積極開拓,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產能利用率的拷問:募資擴產的底氣何在?
這次IPO,恆坤新材打算募資10.07億元,用於擴大光刻膠等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材料的產能。 但問題是,他們目前的主要產品的產能利用率都不高。 2024年,恆坤新材前驅體材料(TEOS)的產能利用率只有46.47%,光刻材料中BARC、KrF光刻膠和i-Line光刻膠的產能利用率也都不到50%。 也就是說,他們現有的產能都還沒有充分利用,就急著要擴大產能。 這難免讓人懷疑,他們募資擴產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如果新增產能無法消化,很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甚至拖累公司的業績。 監管層也曾針對這個問題,要求恆坤新材做出說明。 這也提醒我們,在看待一家公司的募資計劃時,不能只看他們畫的大餅,更要關注他們是否具備實現這些目標的實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