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營銷新戰場:交易所掘金小紅書,流量豪賭與風險並存

内容 隐藏

幣圈粉圈化?小紅書成交易所校招敲門磚:一場流量豪賭的真相

小紅書截圖引爆幣圈:萬粉竟成應聘門檻?

「聽說小紅書得有 1 萬粉才能應聘幣安校招?」這句話,簡直比聽到我阿嬤說她all in 了迷因幣還讓我震驚!一張小紅書的截圖,就像深水炸彈一樣,在加密貨幣求職群裡炸開了鍋。幣安校招要看小紅書粉絲數?這年頭,難道幣圈也開始搞粉圈經濟了嗎?

「比 985 學歷還難!」有人在評論區裡這樣調侃道。想想也是,辛辛苦苦考上名牌大學,不如人家在小紅書上發幾篇美妝穿搭文來得吃香?這世界是不是瘋了?雖然幣安的官方招聘文案(JD)裡,並沒有明確寫著「硬性粉絲門檻」,但卻毫不避諱地表示:「有成功運營社交媒體賬號經驗者優先,尤其是視頻、小紅書、AI相關內容方向。」 翻譯過來就是:想進幣安?先看看你的社交媒體玩得溜不溜!最好還是個小紅書大神!

交易所營銷戰場轉移:從微博、推特到小紅書

這可不是什麼玩笑話。加密 KOL 「AB Kuai.Dong」在 X(推特)上直接開炮:「各大交易所對小紅書的態度,已經從『要不要做』,變成了『能不能做大』,現在甚至專門招聘有小紅書起號經驗的應屆生。」

我的老天鵝啊!這說明什麼?說明交易所們已經把小紅書當成了一塊肥肉,誰都想上去啃一口。從早年的微博、推特,到短視頻當道的抖音,再到現在的小紅書,交易所們的營銷戰場,簡直比我追劇的速度還要快。這場轉移,可不是一時腦熱。

用戶畫像巨變:小紅書成加密貨幣兵家必爭之地

2023-2024 年間,小紅書的用戶畫像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投資理財、海外生活、遠程辦公等內容,呈現出了指數級的增長。更重要的是,25-35 歲、一二线城市、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用戶,佔比竟然超過了 60%!

這些人是什麼?他們就是加密貨幣交易所最想爭奪的核心用戶啊!有錢有閒,還懂一點科技,簡直就是為加密貨幣量身打造的。難怪交易所們像聞到了血腥味的鯊魚一樣,蜂擁而至。

交易所的野心:街採、職場故事背後的流量密碼

在這個靠美妝、穿搭起家的平台上,交易所們小心翼翼地試探著平台的邊界,用街頭採訪、職場故事、財富筆記等各種花樣,來包裝著自己的「野心」。你以為他們真的是在關心你的髮型好不好看,工作累不累嗎?Naive!他們只是想讓你對加密貨幣產生興趣而已!

小紅書:加密行業的新增長樂園?

所以,問題來了:小紅書,真的會是加密行業新的增長樂園嗎?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流量密碼?交易所們又將在這個新的戰場上,上演怎樣的腥風血雨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加密流量遷徙史:一部交易所的血淚營銷史

微博時代:交易所高管的公開擂臺

要說這加密貨幣的流量史,那可真是一部腥風血雨的宮鬥劇。在老幣圈人的記憶裡,微博絕對是中文加密世界的輿論中心。那時候,交易所的高管們,個個都是戲精上身,在微博上隔空互撕、搶人設、放狠話,簡直把微博當成了行業的「公開擂臺」。什麼「你才是空氣幣」、「我才是區塊鏈之光」,各種drama簡直比八點檔連續劇還精彩。

想想當年,孫宇晨、何一這些大佬,哪個不是微博上的風雲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幣圈韭菜們的心。而且,大量的加密貨幣小白,也是在微博加密博主的科普和喊單中,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筆交易。說白了,微博就是幣圈的黃埔軍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韭菜。

更誇張的是,比特幣但凡漲一波大的,某家交易所就會豪擲千金,買下微博熱搜,讓「比特幣暴漲」之類的詞條衝上榜單,吸引無數吃瓜群眾圍觀。這種粗暴的營銷方式,雖然簡單直接,但效果卻異常顯著。

推特時代:信息繭房與存量用戶的拉鋸戰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監管的鐵拳落下,一切都戛然而止。政策一收緊,孫宇晨、何一這些行業OG的賬號,紛紛被關停,大量的KOL也被徹底清理。頓時,微博就變成了一片荒漠,各路人馬被迫遷徙,最終匯聚到了今天的X(推特)上,形成了新的中文加密社交圈。

現在的X (Twitter),當然是加密世界最大的「廣場」——Vitalik 在這裡發布以太坊的升級進展,CZ 在這裡回應各種質疑,各路KOL在這裡唇槍舌劍,好不熱鬧。但是,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它太「圈內」了!

經過多年的流量爭奪,潛在的加密新用戶,早就被那些掛著邀請鏈接的KOL們瓜分殆盡。現在的市場,更像是一場存量用戶之間的拉鋸戰。大家互相搶奪著同一批人,你拉我一下,我踩你一腳,誰也別想輕易上位。

而且,對於廣大的華語用戶來說,推特始終隔著一層玻璃牆,無法觸及下沉市場,也難以撬動更廣泛的受眾。說白了,推特就是一小撮精英的自嗨,很難真正地觸及到大眾。

抖音時代:流量爆發與信任缺失的悖論

抖音也曾經被視為潛在的「加密流量金礦」。它有著無與倫比的內容爆發力,一個魔性的短視頻,就能瞬間火遍全網。但是,問題在於:這種爆發很難沉澱。

快餐式的內容消費,很難建立起金融產品所需要的信任感。你想想,一個人在抖音上刷到一個加密貨幣的廣告,覺得很有趣,點進去了解一下,可能覺得還不錯,但是,他真的會立刻掏錢購買嗎?很難。

「抖音內容的生命週期太短,」新媒體分析師遊牧志評價道,「它的設計初衷是曝光和流量,而不是信任。出了抖音,生命力就會快速消減,影響力很難沉澱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 說白了,抖音就是一個大型的廣告牌,吸引眼球可以,但是要讓用戶掏錢,就沒那麼容易了。

B站時代:教育內容與監管陰影

B站一度承載了交易所的教育內容,從「幣種科普」到「策略教學」,都是獲取新人流量的窗口。畢竟,加密貨幣這個東西,還是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的。能在B站上看一些科普視頻,總比盲目跟風要好得多。

但是,和微博遭遇的困境一樣,隨著監管趨嚴,「比特幣」、「交易所」這樣的詞彙,被系統性地限流,創作者們疲於應對,交易所的投放也逐漸失去了穩定性。你想想,辛辛苦苦做了一期科普視頻,結果被限流了,誰還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小紅書的進化:投資理財內容的崛起

與這些舊戰場不同,小紅書在過去兩年完成了一次安靜卻徹底的進化。這裡已經不只是美妝、穿搭的分享社區。關於投資理財、科技探索、海外生活的內容,以指數級增長,25-35 歲、本科及以上學歷、一二線城市用戶的佔比超過六成。

小紅書的流量密碼:KOC、信任鏈與社交電商

更重要的是,小紅書的流量分發方式,完全不同於抖音。它不依賴頭部博主的壟斷,而是讓只有 1000 粉絲的 KOC 也能獲得顯著的曝光。比如小紅書上一位普通用戶發布的「Bybit 還能开卡,抓緊時間」的帖子,可以收穫數千次贊同與互動。這種現象,在其他平台上是很难看到的。

小紅書的另一個秘密武器,是它天然的「信任鏈條」。和公域流量平台不同,小紅書的社區以人感為中心。用戶會在評論區與博主互動、私信諮詢,甚至拉進群聊,整個過程就像朋友間的口碑推薦,而不是冰冷的廣告。對於門檻高、學習成本大的加密產品而言,這種鏈條意味著更短的轉化距離。

新榜的研究報告,甚至把小紅書稱為「社交電商的信任引擎」:它融合了網紅的流量、銷售的信息流以及消費者意見領袖的屬性,流量更多依賴用戶主動搜索而非平台推薦,這讓銷售轉化更加精準,也更不易引起反感。

交易所的戰略轉向:順應新流量邏輯

所以,當我們看到幣安、OKX、Bitget 開始把資源押向小紅書,這並不是一時興起的「奇招」,而是一次順應新流量邏輯的戰略下注。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簡單粗暴地砸錢買廣告,而是開始用心經營內容,試圖在小紅書上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交易所的隱祕增長術:小紅書上的明爭暗鬥

OKX的矩陣式滲透:官號、員工號與內容圈層

「OKX 砍了一大半的推特上的 KOL 投放預算,開始在大力做小紅書。內部有好幾個部門,同時在做小紅書,華語部門幾乎全員做小紅書。」 這可不是我瞎編的,是加密博主無畏在 X 上爆的料。聽起來,OKX 這次是真的All in 小紅書了。

在小紅書上,OKX 的一條「北電校花」主題街採視頻,點贊量突破了 8.7 萬。這種街採視頻,簡直就是流量密碼,隨便拍一拍,就能輕輕鬆鬆破萬贊。還有那些哪吒系列的 AI 短片,也能獲得上千收藏。不得不說,OKX 這次是真的下了血本,請的團隊,文案,拍攝水準,都相當專業。

OKX 顯然不只是會拍視頻。它在小紅書上的打法,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布局:官號製造話題,員工號潛伏在各個內容圈層,矩陣式滲透。這種打法,簡直就像間諜戰一樣,無孔不入。

除了官方帳號,九妹、Mercy、Mia 等員工,用「轉行 Web3 心得」、「交易所職場日常」這些職場敘事,積累了大量粉絲。他們看似獨立,卻在評論區與官號頻繁互動,為品牌製造二次曝光,拉近距離感。這種操作,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的social media 運營。

這種矩陣打法,一方面能對衝封號風險,另一方面也讓品牌潛入了更細分的人群池,比如想進入 Web3 的年輕職場人,或者追求「數字遊民」生活的自由職業者。你想想,如果有一天,你在小紅書上刷到一個小姐姐,跟你分享她在交易所工作的日常,你會不會對這個行業產生一些興趣呢?

小紅書的角色轉變:品牌展示櫥窗

然而,對於交易所來說,小紅書的作用,或許並不僅是獲取直接註冊用戶。更多時候,它扮演的是「品牌展示櫥窗」的角色——通過內容滲透,讓潛在用戶熟悉、認可交易所品牌,在用戶真正有交易需求時,能第一時間想到它。說白了,小紅書就是一個巨大的廣告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用戶的選擇。

民間工作室的引流術:避坑指南、理財日記與灰色生意

真正高效地轉化,往往在「地下世界」完成。多個民間工作室,長期活躍在小紅書,孜孜不倦地投放引流筆記。這些工作室,才是真正的高手,他們懂得如何利用小紅書的規則,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這些筆記,通常用「避坑指南」、「理財日記」、「小白入門教程」作掩護,吸引用戶加群、私聊,隨後拋出註冊鏈接。一旦用戶入金並開始交易,這些推廣者便能長期獲得返傭收入,甚至有的工作室會直接在小紅書投放註冊廣告——這也是幣圈裡最穩定的灰色生意之一。這種模式,簡直就是傳銷的變種,但是,卻非常有效。

生活方式的包裝:加密貨幣的軟性植入

在小紅書,加密貨幣很多時候,並不是冷冰冰的金融工具,而是被包裝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他們不再跟你說「投資加密貨幣」,而是說「我是如何實現每月被動收入 1 萬 + 的」;不跟你講 K 線圖,而是講數字遊民的理財心得;不跟你談技術分析,而是談 00 後的財富自由之路……

這種「生活化」的包裝,完美契合了小紅書的內容生態,也降低了用戶的心理門檻。你想想,如果有人告訴你,通過投資加密貨幣,可以實現財富自由,過上夢想中的生活,你會不會心動呢?

有商業價值的Web3賬號類型:職業諮詢、投資心得、生活方式與個人IP

加密博主 Viki 總結了目前小紅書上有商業價值的 Web3 帳號類型:

  • 職業諮詢類:分享轉行經驗,吸引求職者;
  • 投資心得類:看似生活記錄,實為投資教程;
  • 生活方式類:數字遊民、遠程辦公、海外生活的故事;
  • 個人IP類:通過強烈身份標籤建立信任。

「交易所都會與擁有這四類帳號的 KOL 或者 KOC 合作,最終走引導進社群,註冊返傭鏈接完成轉化的路徑」,Viki 解釋說。這種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各方各司其職,共同收割著韭菜。

交易所的品牌重塑:從交易工具到社區陪伴者

這背後,交易所試圖完成一場長期的品牌重塑:從冷冰冰的交易工具,變成社區、陪伴者,甚至是「敘事引領者」。他們不再只是想讓你來交易,而是想跟你建立起情感連接,讓你成為他們的忠實用戶。這種轉變,是交易所們在新的流量環境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薄冰上的舞蹈:交易所小紅書冒險的風險與挑戰

幣圈KOL的吐槽:性價比極低與圍城內卷

加密交易所湧入小紅書,看似是走出「幣圈黑話」、進入主流社交語境的第一步,但這條路可不是鋪滿玫瑰花瓣的紅毯,而是佈滿荊棘的窄巷。推特上擁有 5 萬粉絲的交易員「幣毒」直言,做小紅書是「性價比極低的事」。他用血淚控訴,說自己曾因不斷起號、反覆被封,付出了超過 20 個賬號的代價才摸清規則。這簡直是拿錢在水裡打水漂啊!

「那會圈內還沒卷過去,如今各家交易所瘋狂入駐,流量早就不是藍海了。」另一位 KOL「數字狂潮」則稱,現在做小紅書像是「圍城內卷」,紅利期已經消失。大家擠破頭想進去,結果發現裡面早就擠滿了人,根本分不到多少羹。真可謂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晚起的鳥兒沒蟲吃」。

平臺審核機制:流量高牆與內容鐐銬

除了激烈的競爭,平台的審核機制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高牆。稍微不注意,就會被平台判定違規,輕則限流,重則封號,讓你欲哭無淚。這簡直就像是在鋼絲上跳舞,一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

「流量低了沒效果,流量高了觸發人工審核。」 Viki 一針見血地總結道,「一旦多次違規,輕則限流,重則封號,做內容就像帶著鐐銬跳舞。」 為了避免踩雷,許多創作者不得不針對不同環節,從文案、排版到引流設計獨特打法,投入產出比被進一步拉低。 換句話說,你得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得更少的回報。這簡直是血虧啊!

合規風險與用戶認知:資金損失與監管收緊

更棘手的是合規與用戶認知風險。小紅書的主流用戶群體多為年輕人,對合約、槓桿、鏈上資產缺乏認知,一不小心就可能因誤導引發資金損失,進而觸發監管收緊。這就像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會引火燒身。

即便平台目前對加密內容保持一定模糊空間,隨著金融內容管理規範化,任何一次輿論爆雷,都可能導致全域封禁。 想想看,如果因為你的不當宣傳,導致大量用戶血本無歸,那監管的鐵拳,可不是鬧著玩的。

囚徒困境:衝與不衝的兩難抉擇

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但交易所依舊不惜重金投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你不衝,競爭對手就搶先了」,一位交易所營銷經理道出了真相。這像極了一個經典的「囚徒困境」:

  • 如果只有你做,確實能搶到紅利
  • 如果大家都做,紅利被稀釋,風險被放大
  • 如果你不做,眼睜睜看著對手收割用戶

所以即便知道是有流量陷阱和潛在風險,也要硬著頭皮跳進去。這就像一場賭博,明知道可能會輸,但還是忍不住要賭一把。

「easy money」時代的終結:交易所的價值創造

破圈從來都是有代價的,問題是,這個代價是否值得? 交易所們在小紅書上的冒險,像是在薄冰上跳舞——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後一步,但音樂響起時,沒人願意停下來。

這場流量的狂歡還會持續多久?沒人知道答案。唯一確定的是:在流量越來越貴、監管越來越嚴的今天,「easy money」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交易所們需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獲取用戶,更是如何在合規、可持續的前提下,真正創造價值。

否則,今天的小紅書,就可能是明天的微博。 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是押著韻腳。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