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备:一场豪赌与国产化的必然

全球增长的表象与中国的豪赌

1171亿美元,这是SEMI报告中2024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出货金额,一个看似光鲜的数字。然而,在这10%的增长背后,掩盖不住的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中国在这场豪赌中孤注一掷的身影。先进逻辑、成熟逻辑、先进封装,每一个热词都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产能扩张。而扩张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夜以继日的赶工,更是对未来市场前景的押注。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增长并非完全是内生性的,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缘政治因素驱动。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围追堵截,迫使中国不得不加速自主可控的进程,加大对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扶持力度。这种“被迫式”增长,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当外部压力稍有缓解,这种增长的势头还能否保持?这都是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大规模的投资是否会造成产能过剩?半导体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一旦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大量的产能将会成为沉重的负担,甚至引发价格战,最终损害整个产业链的利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之路,绝不能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国产替代:机遇还是挑战?

东吴证券的研报指出,中国宣布反制关税后,利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的进一步提升。这看似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但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挑战。国产设备商的技术与服务,真的能够满足先进制程的需求吗?进口设备成本增加50%+,固然为国产设备提供了价格优势,但价格优势能否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力?这需要时间来验证。

长期以来,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一直处于追赶者的地位,与国际巨头相比,在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国产替代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积累,需要一代又一代工程师的辛勤付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打破“拿来主义”的思维定势,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我个人对于某些券商的研报持保留态度。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国产替代描述成一片蓝海,却忽略了其中的风险和挑战。这种片面的乐观,很容易误导投资者,让他们盲目追捧相关概念股,最终成为资本市场的韭菜。

EDA与掩膜版:卡脖子的关键

华大九天拟收购芯和半导体,路维光电在掩膜版领域取得进展,这些消息无疑令人振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EDA和掩膜版仍然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薄弱环节,是真正的“卡脖子”技术。

EDA是芯片设计的灵魂,而掩膜版则是芯片制造的蓝本。如果EDA工具受制于人,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就只能在别人的屋檐下跳舞;如果掩膜版的精度无法提升,中国芯片制造企业就永远无法突破先进制程的瓶颈。

华大九天作为国产EDA龙头企业,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我们需要看到,与Synopsys、Cadence等国际巨头相比,华大九天在技术积累、产品线完整性、市场份额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收购芯和半导体,或许能够弥补其在芯片到系统级设计方案方面的短板,但能否真正形成合力,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路维光电在掩膜版领域取得的进展值得肯定,但我们也要看到,其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130nm制程节点以上。在EUV光刻时代,掩膜版的制造难度呈指数级上升,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总而言之,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崛起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市场前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终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

低空经济:S型曲线的狂想与现实

政策东风下的盲目乐观?

东兴证券言之凿凿,低空经济符合S型曲线增长规律,预计未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拿着新能源汽车的剧本,就想当然地往低空经济上套,这未免过于乐观。诚然,政策扶持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但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与市场的接受度和商业模式的成熟度,是两码事。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除了政策补贴,更得益于电池技术的进步、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消费者对环保理念的认同。而低空经济,在技术、安全、空域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仅仅依靠政策的推动,就能让低空经济起飞?我对此深表怀疑。

更何况,各路资本闻风而动,恨不得一夜之间把“低空经济”四个字刻在脑门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上市公司争先恐后地宣布进军低空领域,仿佛只要沾上“低空”二字,就能鸡犬升天。这种盲目乐观,很容易导致资源错配,最终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淹没在泡沫之中。

eVTOL:空中出租车的未来,还是资本的陷阱?

峰飞航空V2000CG凯瑞鸥获颁型号合格证(TC)及生产许可证(PC),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eVTOL真的能够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吗?

诚然,eVTOL具有垂直起降、噪音低、环保等优点,但其安全性、可靠性、续航能力、成本等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对整个行业造成沉重的打击。此外,eVTOL的商业模式也尚不清晰,是面向高端市场的“空中出租车”,还是面向大众市场的“空中巴士”?不同的商业模式,将会对eVTOL的设计、运营和维护提出不同的要求。

我个人认为,eVTOL在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普及。其应用场景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领域,而非城市通勤。对于那些将全部身家押注在eVTOL上的投资者,我只能说,请务必谨慎,这个行业充满了风险。

产业链玩家:谁在浑水摸鱼?

广电计量受益大飞机检测能力的积累,唯捷创芯表示射频产品将应用于低空飞行器,航天彩虹的无人机产品能够覆盖数百米至上万米的飞行高度……这些上市公司纷纷表示,自己已经在低空经济领域有所布局。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企业只是在蹭热点,将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与低空经济强行联系起来。

广电计量的检测能力,或许能够为eVTOL的适航取证提供帮助,但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力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唯捷创芯的射频产品,应用于低空飞行器,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优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航天彩虹的无人机产品,确实能够覆盖一定的飞行高度,但这与eVTOL的飞行高度和应用场景,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建议投资者,不要被这些上市公司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仔细甄别,认真分析,才能避免踩坑。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会用产品和业绩说话,而不是靠蹭热点来博取眼球。

人形机器人:泡沫与突破并存

标准先行:是规范还是束缚?

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正式立项,这消息乍一听,像是行业要规范化发展的信号。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微妙。标准这东西,立得太早,容易扼杀创新;立得太晚,又容易让劣币驱逐良币。人形机器人这玩意儿,本身就还在摸索阶段,现在就急着定标准,会不会把路给堵死了?

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单位牵头制定标准,听起来阵容豪华。但问题是,这些机构真的代表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水平吗?他们的标准,会不会带有自身的利益考量?会不会排斥其他技术路线的可能性?

我个人对于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持保留态度。标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给企业留出足够的创新空间。与其急着定标准,不如鼓励企业大胆尝试,允许不同的技术路线并行发展,让市场来选择最终的胜者。

2035年的幻梦:4000亿的市场真的存在吗?

GGII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这个数字,听起来很诱人。但问题是,预测这玩意儿,谁不会啊?关键是,这个预测的依据是什么?是基于严谨的调研,还是基于拍脑袋的臆想?

4000亿的市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要大规模进入家庭、工厂、医院等各个领域。但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它们的成本高昂,功能有限,可靠性差,甚至连基本的行走都做不好。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真的需要人形机器人吗?它们真的能够取代人类完成各种任务吗?还是仅仅是资本市场炒作的概念?我对此持悲观态度。人形机器人或许在某些特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但要成为像手机、电脑一样的普及型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稀土永磁:风口上的猪,还是真材实料?

财达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预计将为稀土永磁行业带来广阔的增量空间。建议关注技术壁垒高、产能弹性大的稀土永磁企业。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产业链受益”逻辑。但问题是,这种逻辑真的靠谱吗?

诚然,人形机器人需要用到大量的稀土永磁材料,但稀土永磁并非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而且,稀土永磁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即使人形机器人市场真的爆发,稀土永磁企业能否从中分得一杯羹,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金力永磁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稀土永磁行业产销量排名第一的企业,银河磁体的主要产品是粘结钕铁硼磁体、热压磁体、钐钴磁体。这些公司纷纷表示,自己已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所布局。但我们需要看到,这些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业务占比仍然很小,对业绩的贡献有限。

我建议投资者,不要被“人形机器人”的概念所迷惑,要仔细研究这些公司的基本面,看看它们是否真的具备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否则,很可能会成为资本市场的炮灰。

RCEP:东盟的机遇,中国的挑战

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蜜月期能持续多久?

中国与东盟已连续四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这数据听着喜人,仿佛昭示着双方合作的黄金时代。但繁荣之下,暗流涌动。这种“你侬我侬”的甜蜜,究竟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还是仅仅源于地缘政治的权宜之计?我对此颇感担忧。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中国向东盟出口工业制成品,然后从东盟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这种贸易结构,决定了中国在产业链中占据相对优势的地位,而东盟则更多地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

随着东盟国家自身工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加速,这种贸易结构能否持续?一旦东盟国家摆脱了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依赖,双方的贸易关系又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出口结构的隐忧:低端制造的宿命?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中国对东盟出口中,电机、电气及机械器具的占比较高。这看似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论,但却暴露了中国出口结构的隐忧。电机、电气及机械器具,固然是工业制成品,但其中有多少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有多少是仍然停留在低端制造环节的产品?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产品,就会发现,大量的出口仍然集中在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很容易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中国需要加快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例。否则,即使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持续增长,也难以摆脱“低端制造”的宿命。

上市公司:蹭热点的闹剧?

东方国信直接持有东盟信息港6%股份,黑芝麻通过南宁市作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东盟自贸区”的平台,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这些上市公司纷纷表示,自己已经搭上了RCEP的快车。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布局”,大多只是蜻蜓点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东方国信持有东盟信息港的股份,比例微乎其微,对业绩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黑芝麻通过东盟博览会开拓东南亚市场,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主营业务仍然是食品加工,与RCEP的关联度并不高。

我建议投资者,不要被这些上市公司的宣传所迷惑,要仔细研究它们的基本面,看看它们是否真的具备在RCEP框架下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否则,很可能会成为它们蹭热点的牺牲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会抓住RCEP的机遇,积极开拓东盟市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脑机接口:突破还是炒作?

语音神经假体:科技的曙光,伦理的阴影?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发出利用AI模型将大脑信号实时转化为可听语音的技术,这无疑是脑机接口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对于重度瘫痪患者而言,这无疑是科技带来的福音,让他们有机会重新与世界交流。

然而,在这项科技的曙光背后,也潜藏着伦理的阴影。大脑是人类最私密、最复杂的器官,如果大脑信号能够被轻易读取和解码,那么隐私将如何保障?如果这项技术被滥用,用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个人认为,在发展脑机接口技术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伦理问题,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确保这项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潘多拉的魔盒。

700亿美元的诱惑:下一个风口,还是下一个庞氏骗局?

Mckinsey研究报告预计,脑机接口相关市场规模在2030年至2040年期间可达700亿美元―2000亿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无数资本为之疯狂。但问题是,这个预测真的靠谱吗?脑机接口真的能够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曾经被资本市场热捧的概念,最终都沦为了庞氏骗局。VR、AR、元宇宙……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概念,如今都已风光不再。脑机接口,会不会重蹈覆辙?

我对此持谨慎态度。脑机接口技术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和伦理风险。在短期内,这项技术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对于那些将全部身家押注在脑机接口上的投资者,我只能说,请务必保持理性,不要被资本市场的炒作所迷惑。

上市公司:谁在讲故事,谁在做实事?

爱朋医疗控股成立深圳朋睿脑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汉威科技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研发新型脑机接口微纳传感器。这些上市公司纷纷表示,自己已经在脑机接口领域有所布局。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企业只是在讲故事,将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与脑机接口强行联系起来。

爱朋医疗的主营业务是医疗器械,其成立的朋睿脑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技术实力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汉威科技的主营业务是传感器,其研发的新型脑机接口微纳传感器,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建议投资者,不要被这些上市公司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仔细甄别,认真分析,才能避免踩坑。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实力,而不是靠讲故事来博取眼球。

车规级MCU:智能汽车的命门

单车用量激增:需求是真,还是炒作?

国泰君安证券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单车MCU用量将超过300颗,而传统燃油车仅需70-150颗。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汽车MCU的平均单车价值超300美金。这番论述听起来振奋人心,仿佛预示着车规级MCU市场的黄金时代。但冷静下来细想,这“激增”的需求,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又有多少是被夸大炒作的?

诚然,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MCU的支持。然而,并非所有的智能功能都需要额外的MCU,有些功能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实现,有些功能可以通过集成度更高的SoC芯片来实现。

我个人认为,单车MCU用量激增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车规级MCU市场的前景,不要被片面的数据所迷惑。

国产替代:口号震天响,落地几家真?

紫光国微表示,公司在MCU车规芯片领域布局较早,并在持续进行技术积累和突破。中微半导是一家以MCU为核心的平台型芯片设计公司,复旦微电智能电表MCU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这些公司纷纷表示,自己正在积极推进车规级MCU的国产替代。但问题是,这些口号震天响的公司,真正能够实现车规级MCU国产替代的又有几家?

车规级芯片对可靠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认证。长期以来,车规级MCU市场一直被国际大厂所垄断,国产厂商在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市场渠道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我个人认为,车规级MCU的国产替代之路,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我们需要正视差距,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的目标。

上市公司:谁能笑到最后?

紫光国微、中微半导、复旦微电等公司,都试图在车规级MCU市场分得一杯羹。但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紫光国微在安全芯片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车规级MCU产品或许能够凭借安全性方面的优势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微半导是一家平台型芯片设计公司,其MCU产品线较为丰富,但在车规级MCU领域的竞争力还有待验证。复旦微电在智能电表MCU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但智能电表MCU与车规级MCU在技术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追捧相关概念股,要仔细研究这些公司的基本面,看看它们是否真的具备在车规级MCU市场获得成功的潜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会用产品和业绩说话,而不是靠炒作概念来博取眼球。

电影市场:文化自信的背后

国家电影局: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

国家电影局回应美对华加征关税,表示将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这番表态,颇有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味道。但问题是,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真的能够提振国产电影的票房吗?

诚然,美国电影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美国电影在制作水平、特效技术、叙事能力等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或许能够为国产电影提供更多的机会,但也可能会让观众失去更多选择。

我个人认为,提升国产电影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制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只有拍出真正优秀的电影,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哪吒》的胜利:主旋律的狂欢?

《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超154亿元人民币,被视为“新形势下的主旋律”。这无疑是国产动画电影的一项巨大成功。但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这部电影的成功,仅仅是因为它符合了“新形势下的主旋律”吗?

诚然,《哪吒》融入了许多符合时代精神的元素,例如不认命、敢于反抗等。但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其精良的制作、引人入胜的剧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演绎。

我个人认为,不能将《哪吒》的成功简单地归结为“主旋律的胜利”。这部电影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人多年努力的结果,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体现。

IP运营:老瓶装新酒,还能火多久?

上海电影持有上影元70%股份,从而拥有集团60个经典IP开发运营权。公司计划每年推出2部以上IP焕新作品,实现IP合作覆盖5大领域、30个行业、500个品牌,GMV超百亿元。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宏伟的蓝图。但问题是,老IP翻新,还能火多久?

诚然,经典IP具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能够吸引一部分怀旧的观众。但长期来看,IP运营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赋予老IP新的生命力。如果只是简单地将老IP进行商业化开发,而缺乏创新,最终只会让观众感到厌倦。

我个人认为,IP运营需要慎之又慎,不能过度消耗IP的价值。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老IP焕发出新的光彩,才能真正实现IP的长期价值。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