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上股份2025年中期財報:一場豪賭,還是穩紮穩打?
財報數字背後的真相:增長的喜悅與隱憂
8月28日晚間,勤上股份那份熱騰騰的2025年半年度業績報告一出爐,立刻引發了一陣騷動。營收2.63億人民幣,年增18.8%;毛利率17.22%,年增4.2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0.83億,更是暴漲120.27%。數字確實亮眼,乍看之下,一片欣欣向榮。但是,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在當前詭譎多變的經濟大環境下,這樣的增長,究竟是企業內功深厚,還是僅僅是曇花一現?
首先,我們要問,這18.8%的營收增長,是靠什麼撐起來的? 是靠既有產品的升級換代,還是靠在新興市場的血汗打拼? 又或者,是靠政府項目的慷慨解囊? 如果增長的動力僅僅來自於外部環境的紅利,那麼一旦風向轉變,勤上股份又將如何應對? 毛利率的提升,固然是好事,但4.21%的增幅,是否足以抵禦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攀升等壓力?更別忘了,照明行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價格戰更是屢見不鮮,毛利率稍有不慎,就會被打回原形。
現金流的暴漲,更是讓人玩味。 120.27%的增幅,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但這筆錢,是靠精簡開支省出來的? 還是靠加速收款催出來的? 如果是前者,那麼是否會影響到未來的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 如果是後者,那麼又是否會影響到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係? 更進一步說,這筆現金流,是短期的一次性收入,還是長期可持續的增長? 如果只是前者,那麼對於一家想要長期發展的企業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勤上股份的這份財報,就像一個精心化妝的舞者,表面光鮮亮麗,但卸妝之後,又能剩下多少真實的色彩? 數字會說話,但它們往往只說了一部分真相。 要想真正看清一家企業的實力,不能只看眼前的數字,更要看背後的邏輯和未來的趨勢。這場增長的盛宴,究竟是美夢成真,還是黃粱一夢? 我們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三大戰略方向: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真的是萬靈丹?
九大應用場景: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樣樣鬆散?
勤上股份聲稱他們有三大戰略方向:大戶外低碳照明、數字控制、車路雲協同。聽起來很高大上,對吧?就像是把時下最熱門的科技詞彙都堆砌在一起,想要營造出一種「未來已來」的感覺。但仔細一想,這三大戰略方向之間,真的有緊密的聯繫嗎?還是只是為了迎合資本市場的喜好,而硬湊出來的概念?
更令人擔憂的是,勤上股份還提出了九大應用場景: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照明、智慧園區、數字鄉村…等等。我的老天,這簡直就是把所有能想到的「智慧XX」都囊括進來了! 這種貪大求全的做法,真的好嗎? 難道勤上股份真的有能力在每個領域都做到精通? 還是只是想藉著這些概念,來擴大自己的業務範圍,但實際上卻樣樣都做不好?
舉個例子,智慧交通和數字鄉村,這兩個領域的技術要求和市場環境,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一家公司,要同時在這兩個領域都取得成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精力。 但勤上股份真的有這樣的實力嗎? 又或者,他們只是想藉著這些熱門概念,來吸引投資人的目光,但實際上卻並沒有真正的技術積累和市場佈局? 畢竟,在商場上,最怕的就是「樣樣通,樣樣鬆」。 如果勤上股份不能在某個領域做到精耕細作,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創新是靈魂?還是口號?
歐美市場老調重彈,新興市場能帶來多少驚喜?
勤上股份在財報中提到,他們持續鞏固在歐美成熟市場的技術優勢地位,同時積極開拓東南亞、中東及拉美等新興市場。 這句話聽起來四平八穩,但仔細一想,卻充滿了疑問。 首先,什麼叫做「持續鞏固」? 是指在既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小修小補? 還是指在核心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如果只是前者,那麼隨著競爭的加劇,勤上股份在歐美市場的優勢,又能維持多久?
更重要的是,新興市場真的有那麼好開發嗎? 東南亞、中東及拉美等地區,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比如,各國的政策法規、市場環境、文化習俗都存在差異,勤上股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真正了解這些市場的需求。 此外,這些地區的競爭也異常激烈,既有當地的企業,也有來自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 勤上股份憑什麼能夠脫穎而出,在新興市場站穩腳跟? 難道僅僅憑藉著低價競爭? 但這種做法,不僅會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還會損害企業的品牌形象。
與浪潮智慧城市的合作:是強強聯手,還是互相利用?
勤上股份在今年7月與浪潮智慧城市達成戰略合作,聲稱能夠顯著提升在智慧城市生態圈的影響力。 但這項合作,真的有那麼美好嗎? 浪潮智慧城市,作為一家大型的IT企業,在智慧城市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源。 與其合作,確實可以幫助勤上股份拓展業務範圍,提升市場影響力。 但是,這種合作,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比如,勤上股份的核心技術和商業機密,是否會因此洩露給浪潮智慧城市? 雙方在利益分配上,又將如何協商? 如果合作的過程中出現了矛盾和衝突,又該如何解決?
更重要的是,勤上股份與浪潮智慧城市的合作,是否會讓其過於依賴後者? 如果勤上股份在技術、市場和資源等方面,都過於依賴浪潮智慧城市,那麼一旦合作關係破裂,勤上股份又將如何應對? 畢竟,在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勤上股份需要保持警惕,不能將自己的命運,完全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實控人變更後的勤上:脫胎換骨?還是換湯不換藥?
剝離非核心資產:斷臂求生,能否浴火重生?
自2023年實控人變更後,勤上股份一直強調要進行戰略調整,不斷加強半導體照明主業,還說剝離非核心資產的成效顯著。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像企業重組的標準流程。 剝離非核心資產,可以讓企業更加專注於核心業務,提高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但是,這種做法,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比如,如果剝離的資產,是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那麼短期內,可能會對企業的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如果剝離的資產,涉及到大量的員工安置問題,那麼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勞資糾紛,損害企業的聲譽。
更重要的是,剝離非核心資產,並不意味著企業就能夠自動浴火重生。 企業還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比如,需要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需要拓展市場渠道,提高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需要優化管理流程,提高運營效率。
現金流充足、財務結構健康:表面風光,暗藏玄機?
從上半年的財務數據來看,勤上股份的現金流確實充足,財務結構也看似健康,負債率也處於低位。 這種情況,對於一家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現金流充足,意味著企業有足夠的資金來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財務結構健康,意味著企業的經營狀況良好,具有較強的償債能力;負債率低,意味著企業的財務風險較小,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些財務數據,只反映了企業過去的經營狀況,並不能完全代表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企業的未來發展,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市場競爭的加劇、技術變革的加速、政策法規的調整等等。 如果企業不能及時適應這些變化,那麼即使現在的財務狀況再好,也可能會在未來面臨困境。
此外,我們還要警惕一些企業,為了美化財務報表,可能會採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 比如,虛增收入、隱瞞費用、操縱利潤等等。 這些做法,雖然短期內可以讓企業的財務數據看起來更好看,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企業的利益,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倒閉。
ALL IN 智慧交通:孤注一擲?還是慧眼獨具?
車路雲一體化:聽起來很美好,落地卻困難重重?
在「雙碳」目標的大旗下,智慧交通似乎成了各家企業爭相追逐的香餑餑。 勤上股份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趨勢,將「車路雲一體化」視為核心發展方向之一。 這種戰略選擇,究竟是慧眼獨具,還是孤注一擲?
「車路雲一體化」,聽起來的確非常美好,它描繪了一個智能、高效、安全的未來交通藍圖。 在這個藍圖裡,車輛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道路、雲端緊密連接,實現實時的信息交互和協同控制。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車路雲一體化」的落地,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技術標準的統一,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目前,各家企業都在開發自己的車路協同技術,技術標準各不相同,互不兼容。 如果不能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那麼「車路雲一體化」就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無法真正實現大規模應用。
其次,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車路雲一體化」需要收集大量的車輛和道路數據,這些數據涉及到用戶的個人信息、行駛軌跡等等,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很容易被洩露或濫用。 此外,網絡安全也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如果黑客入侵了車路協同系統,就可以控制車輛,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
智慧燈杆:城市管理的瑞士刀?還是資源浪費的怪胎?
勤上股份將智慧燈杆視為構建「車路雲一體化」的重要載體,認為它可以集成照明、視頻監控、環境監測、信息發布、5G微基站、充電樁等多種功能,成為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 這種想法,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智慧燈杆可以有效地整合城市資源,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智慧燈杆的建設和運營,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首先,成本太高。 智慧燈杆需要集成多種功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發、生產和部署。 此外,智慧燈杆的運營和維護成本也很高,需要專業的團隊進行管理和維護。
其次,功能堆砌,導致資源浪費。 智慧燈杆集成了多種功能,但並不是所有的功能都是必需的。 在某些地區,可能只需要照明和視頻監控功能,而其他功能則很少用到。 如果為了追求「智能化」,而強行將所有功能都集成到智慧燈杆上,那麼就會造成資源浪費。
V2X通信:炒作概念?還是未來趨勢?
勤上股份展示的車路雲智慧交通仿真系統沙盤,以「前端感知+邊緣計算+雲端協同」架構,生動詮釋了V2X通信下「車與路」實時協同、「車與雲」智能調度的應用場景。 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即車輛與一切事物之間的通信,被認為是實現「車路雲一體化」的關鍵技術之一。 通過V2X通信,車輛可以與其他車輛、道路基礎設施、行人、雲端服務器等進行實時的信息交互,從而提高交通安全、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但V2X通信,目前還處於發展初期,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比如,通信的可靠性和實時性、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技術標準的統一等等。
此外,V2X通信的普及,還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 比如,需要在道路上部署大量的傳感器、通信基站等等。 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 因此,V2X通信,究竟是炒作概念,還是未來趨勢? 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低碳照明:是真環保,還是蹭熱度?
光效提升、結構優化、智能控制:老生常談,毫無新意?
在「雙碳」目標的壓力下,各行各業都在想方設法地降低碳排放,照明行業也不例外。 勤上股份聲稱,他們圍繞光效提升、結構優化與智能控制三大方向,持續提供高「含綠量」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這些說法,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卻都是老生常談。 光效提升,是指在相同的功耗下,提供更高的照明亮度;結構優化,是指通過改進產品的設計,降低材料的使用量,提高產品的可靠性;智能控制,是指通過應用智能技術,實現對照明系統的精細化管理,從而降低能耗。
這些技術,在照明行業已經應用多年,並不算什麼新鮮事物。 勤上股份只是將這些技術重新包裝了一下,然後貼上「低碳」、「環保」的標籤,就想讓消費者買單,是不是有點太過簡單粗暴了?
谷電儲能路燈系統:看似節能,實則雞肋?
勤上股份還推出了2.0版本谷電儲能路燈系統,聲稱可以實現約30%的二次節能,有效平衡城市夜間用電負荷。 這種系統,聽起來似乎很有吸引力。 它可以利用夜間用電低谷時段的電力,儲存在儲能裝置中,然後在白天用電高峰時段釋放出來,從而降低用電成本,減輕電網的壓力。 但是,這種系統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儲能裝置的成本太高。 目前,儲能裝置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這使得谷電儲能路燈系統的整體成本偏高,難以大規模推廣。
其次,儲能裝置的壽命有限。 儲能裝置在使用過程中,會不斷地充放電,這會導致其性能逐漸下降,壽命縮短。 如果儲能裝置的壽命太短,那麼更換儲能裝置的成本,將會大大增加,使得谷電儲能路燈系統的經濟性大打折扣。
光儲充一體化:零碳照明的終極解法?還是空中樓閣?
勤上股份更進一步研發了3.0版本光儲充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融合分布式離網發電、直流儲能供電與直驅LED路燈,探索「零碳照明」新路徑。 這種方案,聽起來似乎是零碳照明的終極解法。 它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儲存在儲能裝置中,然後直接為LED路燈供電,實現完全的零碳排放。 但是,這種方案,目前還存在著諸多技術難題。 比如,太陽能發電的效率不高,受天氣影響很大;儲能裝置的能量密度不高,體積龐大;直流供電的穩定性不高,容易受到電網的干擾。
此外,這種方案的成本也很高,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應用。
全國產伺服器架構與大模型技術:安全自主是王道,還是閉門造車?
勤上股份的智慧平台採用全國產伺服器架構並引入大模型技術,聲稱可以推動運維模式從「控制」向「理解」升級。 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採用全國產伺服器架構,可以有效地保障數據安全和信息安全,避免受到外部勢力的干擾。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全國產伺服器架構,在性能、穩定性和兼容性等方面,可能還不如國外的先進產品。 如果過於強調自主可控,而忽略了技術的先進性,那麼可能會導致技術水平的落後。
此外,引入大模型技術,可以提高智慧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實現對照明系統的精細化管理。 但是,大模型技術的應用,也需要大量的數據和計算資源。 如果數據量不足,或者計算資源有限,那麼大模型技術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勤上股份的未來:光明在前?還是懸崖勒馬?
照明+感知+算力:能否點亮城市智慧?
深耕數十載,勤上股份將以技術為引擎、以場景為導向,助力我國照明事業穩步前行。 這句話聽起來很官方,也很空洞。 勤上股份的未來,究竟是光明在前,還是懸崖勒馬? 我們誰也無法預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勤上股份需要進行深刻的變革和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
將「照明+感知+算力」融合演進,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照明,是勤上股份的傳統優勢;感知,可以通過傳感器等技術,獲取城市環境的信息;算力,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 如果能夠將這三者有機結合,那麼就可以實現對城市照明系統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但是,這種融合演進,並不容易。 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和創新,需要對市場需求有深刻的理解,需要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敏銳的洞察。
勤上方案:是解決方案,還是問題製造者?
放眼未來,勤上股份有望進一步深化「照明+感知+算力」的融合演進,踐行「點亮城市智慧」的品牌願景,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更具價值的「勤上方案」,並在智慧城市與低碳經濟的藍海中開闢更加廣闊的增長空間。 這種願景,聽起來很美好。 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勤上股份的「勤上方案」,究竟是解決方案,還是問題製造者? 我們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畢竟,在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成功,只有不斷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