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自欺欺人了!“加密寒冬”恐怕真要来了

泡沫破裂?数字货币的价值迷思

4月中旬的数据简直是赤裸裸的羞辱:刨去那块勉强撑场面的比特币,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像被抽走了脊梁骨,总市值从去年12月的1.6万亿美元断崖式下跌到9500亿美元,跌幅高达41%!同比更是惨不忍睹,直接倒退17%。这种跌法,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让人忍不住想问:那些口口声声说“去中心化”、“颠覆传统金融”的加密信徒们,现在在哪儿?是不是都躲在被窝里,默默祈祷明天能出现奇迹?

说实话,我对那些鼓吹加密货币“价值”的人一直嗤之以鼻。什么区块链技术、什么智能合约,说得天花乱坠,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还不是一群投机分子,利用人们对“一夜暴富”的渴望,把空气炒成了黄金?现在泡沫终于要破了,那些被割韭菜的散户们,恐怕连哭都找不着调了吧。别跟我说什么技术创新,如果不能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那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

风雨飘摇:风险投资的撤退

更让人心凉的是,那些曾经疯狂涌入加密行业的风险投资,也开始捂紧了口袋。今年第一季度虽然比上个季度略有回升,但跟2021、2022年的巅峰时期相比,直接缩水了50%到60%!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意味着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新鲜血液大幅减少,尤其是那些“山寨币”,更是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别指望那些风投会继续当冤大头。他们可比散户精明多了,一旦嗅到危险的气息,跑得比兔子还快。更何况,现在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混沌,财政紧缩、贸易战阴云密布,谁还敢把大把的钱扔进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黑洞”?监管环境?别逗了!在股市都一片惨绿的情况下,监管再支持,也挡不住市场自身的崩盘。所以,别再抱有幻想了,所谓的“加密革命”,恐怕只是一场昙花一现的闹剧。

牛市熊市:一场毫无意义的定义游戏?

20%法则?幼稚的经验主义

一提到牛市熊市,总有人喜欢拿股市那套“上涨或下跌20%”的烂标准来套用在加密货币上。简直是可笑至极!股市那点波动,在加密货币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加密货币一天之内涨跌20%都是家常便饭,难道每天都在牛熊之间反复横跳?这种刻舟求剑式的思维,简直是对加密市场赤裸裸的侮辱。

这种所谓的“20%法则”,本质上就是一种懒人思维。不想深入研究市场,不想真正了解加密货币的内在逻辑,就想找个简单的数字来糊弄自己。可市场是复杂的,是动态的,怎么可能用一个僵化的数字来定义?那些信奉“20%法则”的人,要么是根本不懂加密货币,要么就是故意装糊涂,想用这种简单的标准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市场情绪的幽灵:比数字更可怕的真相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忽略了市场情绪这个幽灵般的存在。加密市场是24/7全天候交易的,这意味着它对全球风险情绪的反应更加敏感。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危机、甚至一条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消息,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美股跌了22%,比特币直接崩了76%!这难道仅仅用“下跌幅度”就能解释吗?

数字是死的,人是活的。市场的涨跌,最终是由人的情绪驱动的。当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即使出现一些负面消息,市场也能很快恢复。但当人们开始恐慌时,即使是再利好的消息,也无济于事。所以,与其盯着那些毫无意义的数字,不如去研究市场情绪的变化,去了解投资者心理的微妙之处。这才是判断牛熊的真正关键。

替代指标:寻找更靠谱的“熊市雷达”

标准差:华而不实的学术模型

为了摆脱“20%法则”的束缚,一些人开始鼓吹各种“替代指标”,比如什么“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表现”、“标准差”之类的。听起来很高大上,好像很有学问,但实际上呢?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模型”,要么是过于复杂,难以理解,要么就是脱离实际,毫无用处。

就拿“标准差”来说吧,它确实能反映加密市场的高波动性,但计算起来却非常繁琐,而且在市场平稳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信号。更可笑的是,它对趋势变化的反应还很迟钝!模型显示2月份牛市就结束了,然后市场进入“中性”状态?Excuse me?那时候山寨币都跌成狗了,还好意思说“中性”?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模型,除了能让那些所谓的“分析师”显得更专业之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200日均线:迟钝但有效的“老家伙”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用“200日移动平均线”(200 DMA)这个简单粗暴的指标。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它太老土,太落后,但有时候,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有效的。200 DMA能够有效平滑短期波动,反映长期趋势,而且判断方法非常直观:价格高于200 DMA且上涨,就是牛市;价格低于200 DMA且下跌,就是熊市。

当然,200 DMA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它对短期波动的反应不够敏感,可能会错过一些快速反弹的机会。但总体来说,它还是一个相当靠谱的“熊市雷达”。它成功捕捉了2020年疫情初期、2022至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等关键下行周期,也反映了2018至2019年加密寒冬,以及2021年因中国矿业禁令引发的回调。所以,别小看这个“老家伙”,它可能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模型更有用。

比特币的遮羞布:山寨币的集体崩盘

“价值存储”?一种可笑的信仰

之前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比特币身上。毕竟,它资格老,数据多,方便跟传统市场做对比。但问题是,现在的加密市场,早已经不是比特币一家独大了。各种Meme币、DeFi、DePIN、AI代理,层出不穷,比特币已经越来越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趋势了。

那些比特币信徒,还抱着“价值存储”的陈词滥调不放,简直是自欺欺人。比特币的交易速度慢、手续费高,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支付的需求。所谓的“价值存储”,不过是给自己的信仰找个借口罢了。更何况,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如此剧烈,今天还是“价值”,明天可能就变成“负债”了。这种“价值存储”,还不如黄金靠谱。

COIN 50指数:一场血淋淋的现实

比特币勉强还能撑住场面,但山寨币们,就没那么幸运了。比特币的200 DMA模型显示,它3月下旬才进入熊市区间,但COIN 50指数(包含市值前50的代币)的相同模型却显示,早在2月底,山寨币们就已经集体崩盘了!这跟除比特币外的加密总市值下跌41%的趋势完全一致。比特币跌幅不足20%,是因为它还有些“信仰”支撑,而山寨币们,除了炒作和泡沫,一无所有。

这场山寨币的集体崩盘,是一场血淋淋的现实。它告诉我们,加密市场的大部分项目,都是毫无价值的空气币。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给那些早期投资者提供套现的机会,给那些交易所提供手续费收入。而那些相信“下一个百倍币”的散户们,最终只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防御性策略?别扯了,赶紧跑吧!

分析了这么多,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加密寒冬”,恐怕真的要来了。什么“防御性风险管理策略”,在我看来,都是安慰剂。现在还想着“稳健投资”,简直是缘木求鱼。市场情绪已经彻底恶化,资金正在加速撤离,再不跑,恐怕就真的要被埋在里面了。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他们还抱着一丝希望,期待着市场能够反弹。但历史告诉我们,熊市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2018年的加密寒冬,持续了整整两年!谁也不知道这次的熊市会持续多久,跌到什么程度。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尽早止损,保住本金,才是王道。

当然,我也不是说加密货币就彻底没戏了。技术创新总会带来新的机会,未来的市场也可能出现新的增长点。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等到下一个牛市的到来。所以,别再自欺欺人了,赶紧跑吧!能跑多快跑多快!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