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君剖析以太坊困境:重組架構求生,星辰大海路在何方?

WEB3 Mint To Be:重塑以太坊?劉香君與專家深度剖析藍籌幣的困境與轉機

導言:以太坊的掙扎與務實轉型

大家好,歡迎來到由 Mint Ventures 發起的 WEB3 Mint To Be。在這裡,我們透過持續追問和深度思考,在 WEB3 世界裡澄清事實、探清現實、尋找共識。為大家釐清熱點背後的邏輯,提供穿透事件本身的洞察,引入多元的思考角度。

這一次,我們特別邀請到 EthStorage 的周博士,以及 Mint Ventures 的研究員 Lawrence。我們要聊聊一個加密貨幣投資者都非常關心的藍籌標的——以太坊。坦白說,以太坊在這輪週期的表現實在讓人捏一把冷汗,匯率一直跑輸比特幣(BTC),甚至在大部分時間裡,連它的競爭對手 Solana 都難以匹敵。但近期以太坊出現了不少令人矚目的變化,例如 Vitalik 在 Layer1 的擴容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決心,甚至大刀闊斧地進行重組架構,以及進行了裁員。整體來說,以太坊正呈現出一種更為務實的做事態度,彷彿下定決心要擺脫過去的泥淖。

那麼,現在會是以太坊重振價格的轉捩點嗎?在我們深入探討之前,先請兩位嘉賓向我們的聽眾朋友們自我介紹。首先,有請周博士。

以太坊為何跑輸大盤?多重困境下的深度剖析

Layer2 戰略的迷思與激勵不相容

首先,我們要來探討以太坊在本輪週期大幅跑輸 BTC,甚至 Solana 的主要原因。周博士認為,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整個以太坊的路線圖,尤其是以 Layer2 為核心的戰略,似乎與以太坊的核心價值產生了偏差。這也是他上個月在 East Asia 與 Vitalik 會面時討論的議題,而 Vitalik 本人也深有同感。

回顧去年,在 EIP 4844 上線之前,以太坊尚能維持相對通縮的狀態。然而,4844 升級大幅降低了 L2 向以太坊提交數據的手續費,導致許多 L2 上的價值並未真正回饋到以太坊本身。舉例來說,Base 和 Arbitrum 等 L2 項目雖然收取了大量用戶手續費,但這些收益並未有效地反哺以太坊的價值。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激勵不相容問題,彷彿辛辛苦苦種田,收成卻都進了別人的口袋。

工程進展緩慢:錯失機遇與路線圖的滯後

除了 Layer2 戰略的迷思,以太坊本身的發展也面臨挑戰。由於上一輪週期的亮眼表現,以太坊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有些安逸,導致在工程進展方面顯得相對緩慢。在過去,以太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挑戰者,無論是比特幣還是 Solana。但在這波浪潮中,許多人抱怨以太坊的變化太慢,路線圖規劃了很久,卻遲遲沒有實際的工程落地成果。每一次升級往往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相應的功能。

相較於 Solana 一些激進的工程推進,以太坊一直偏向研究,將工程實踐放在較低的優先順序。這種方式對以太坊的整體發展和升級路線圖造成了嚴重的滯後。舉例來說,EthStorage 團隊在前幾年為以太坊貢獻了許多 EIP,但這些提案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獲得採用,甚至不了了之。這種緩慢的步調,讓以太坊錯失了不少發展機遇,也讓投資者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了疑慮。

結構性問題:技術瓶頸與決策偏差

Lawrence 指出,除了上述戰略性問題,以太坊還存在一些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他引用了前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Max Resnick 的觀點,認為以太坊在提升區塊鏈性能的判斷和研究上出現了偏差。Resnick 認為,Vitalik 等制定以太坊路線圖的人,專長在於區塊鏈和密碼學的研究,但在計算機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這導致以太坊長期以來將性能提升的瓶頸錯誤地定位在執行層,而忽略了共識層的重要性。

此外,Resnick 也批評 Vitalik 過於追求長期、虛無縹緲的方向,而忽略了當前用戶的需求。例如,Vitalik 經常在他的部落格上談論隱私應用和社交應用,但對 DeFi 的關注卻相對較少。然而,DeFi 始終是以太坊主網上最活躍、用戶最多的應用類型。這種決策偏差,導致以太坊的資源分配未能有效地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

去中心化迷思:新週期下的挑戰與反思

Alex 補充說,以太坊基金會對於去中心化的高度堅持,在過去被視為區塊鏈正統性的要素之一。但在本輪週期中,隨著美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態度轉趨友善,對抗審查的需求似乎變得不再那麼迫切。以太坊對去中心化的過度執著,反而使其在效率和性能方面落後於 Solana、Sui 等新興公鏈。

此外,本輪週期中出現的許多新項目,例如 Ethena 和 RWA,都是 CeFi 與 DeFi 結合的產物。這種混合模式的興起,也削弱了以太坊在敘事上的優勢。許多投資者開始質疑,過度強調去中心化是否還符合當前市場的需求,以及以太坊是否需要重新評估其發展策略。

共識與分歧:以太坊的自我認知與改革方向

去中心化的重新定義:實用主義的抬頭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挑戰和反思後,以太坊社群對於「去中心化」的定義產生了顯著的轉變。周博士觀察到,幾年前的以太坊抱持著一種近乎宗教狂熱的態度,極度追求去中心化,甚至希望以太坊 L1 成為一個最小的信任層,讓手機或嵌入式設備都能運行驗證節點。然而,在 Solana 等新興公鏈的競爭壓力下,以太坊開始以更務實的態度,尋找去中心化與執行效率之間的平衡。

這種轉變體現在以太坊 L1 擴容的升級路線圖中,例如不斷提升 Gas Limit,以及引入 Block-Level Access List 等技術手段,旨在加速執行層的交易速度。這些舉措意味著,以太坊不再執著於讓低階設備運行驗證節點,而是願意接受更高效能的硬體,以換取更高的吞吐量和更快的交易速度。這是一種務實的調整,反映出以太坊正在重新評估其核心價值觀。

未竟之業:技術債、認知債與品牌債

儘管以太坊在去中心化方面展現出更為務實的態度,但周博士認為,以太坊仍然背負著許多「債務」,包括技術債、認知債,甚至是品牌債。這些債務阻礙了以太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其在轉型的過程中難以徹底否定自己。

舉例來說,以太坊目前採用多客戶端路線圖,在執行層和共識層都有四、五種不同語言編寫的客戶端。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降低單一客戶端出現漏洞導致宕機的風險,但也大幅增加了工程量和協調成本。相較之下,Solana、Linux 等成功的基础設施軟體,大多採用一套語言、一套測試框架來實現,追求的是工程效率。以太坊為了預防風險,寧願付出十倍的工程量,才能勉強跟上 Solana 的節奏。這種權衡取捨,反映出以太坊在技術發展上的保守態度。

社群的聲音:迷霧中的真相與誤解

以太坊的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社群內部的聲音也存在著分歧。周博士提到,許多人質疑 Vitalik 周圍充斥著「小人」,利用他的影響力來謀取私利,導致社群新生覺得 Vitalik 脫離群眾,資訊不對稱。這種情況凸顯了一個客觀事實:任何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必然會面臨溝通和資訊傳遞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個更好的團隊,傾聽社群的聲音,識別優秀的人才,是以太坊必須面對的挑戰。

此外,社群對於以太坊的發展方向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以太坊應該更加關注 DeFi 等現有應用,有些人則認為應該將資源投入到隱私應用和社交應用等新領域。這些不同的聲音,反映出社群對於以太坊的未來發展路徑存在著不同的期望。如何平衡這些不同的期望,找到一個能凝聚共識的發展方向,是以太坊領導者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以太坊的改革時間表:務實的藍圖與挑戰

L1 擴容:從 3000 萬到星辰大海

面對性能瓶頸,以太坊正積極規劃 L1 擴容。Vitalik 提出在今年底前實現以太坊擴容達到十倍的目標,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有著清晰路線圖的計畫。以太坊計畫將目前的 Gas Limit 從約 3000 萬逐步提高到 6000 萬,並持續提升,同時透過一系列 EIP 進行相關改進。這個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有具體步驟和可行的技術方案支持的。

效能提升:壓力下的技術躍進

除了 Gas Limit 的提升,以太坊的各個客戶端也在積極優化代碼,提升效能。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以太坊的所有客戶端都開始注重數據緩存的實現。過去,Geth 在緩存方面的效率並不特別突出,導致交易執行速度較慢。然而,在 Nethermind 實現了高效的緩存優化技術後,Geth 也開始發力,迅速將效能提升了 4 到 5 倍,達到 4 到 5 億 gas per second 的水平。這種壓力下的進步,證明了競爭對於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

這也意味著,透過數據驗證,以太坊有可能提前實現 3 到 4 倍,甚至是 10 倍的效能提升。原本大家認為 1 億 gas per second 的提升會導致區塊超時,但現在看來這已經不是大問題了。Solana 的競爭,雖然讓以太坊在本輪週期中表現不佳,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以太坊因為競爭而不斷改進,這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是好的進步。

組織重組與裁員:壯士斷腕的決心

除了技術層面的改革,以太坊也在進行組織重組和裁員,展現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以太坊官方項目 Portal Network,主要解決以太坊擴容後的數據儲存問題。然而,在與以太坊緊密合作了一年半到兩年後,該項目突然被取消,所有全職成員都失業。這表明,以太坊內部已經下定決心,所有不能直接解決擴容的方案,都不是他們目前的頭等問題。這種決心,反映出以太坊對於改革的迫切需求。

以太坊基金會近期也進行了重組和裁員,將資源集中到核心項目上。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 L1 擴容的目標。雖然裁員可能會帶來一些陣痛,但從長遠來看,這有助於以太坊更有效率地分配資源,提升競爭力。新任執行董事的加入,也為以太坊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動力。王筱維和 Tomasz kajetan Stanczak 都是在以太坊擴容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專家,他們的加入將有助於加速以太坊的技術發展。

以太坊的投資前景:謹慎樂觀下的深度解讀

社群與生態:難以撼動的基礎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兩位專家對於以太坊的投資前景仍抱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周博士認為,以太坊最寶貴的資產,莫過於其龐大且活躍的開發者社群。這個社群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他們共同為以太坊生態貢獻,使其成為 Web3 領域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成果。以太坊的社群和生態,就像一個強大的引擎,不斷推動其發展。

以太坊的網路效應也十分顯著。它已經成為許多項目的首選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和資金。這種網路效應,使得以太坊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即使面臨競爭,也能保持其領先地位。許多對加密貨幣不太熟悉的投資者,也會將以太坊與英偉達、蘋果、特斯拉等高科技公司相提並論,這反映出以太坊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歷史包袱:理想主義與現實的碰撞

然而,周博士也指出,以太坊的歷史包袱使其在改革的過程中面臨許多阻礙。以太坊最初由一群理想主義者驅動,他們抱持著崇高的願景,希望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然而,在與現實問題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的一些過於理想化的想法開始顯露出局限性。如果以太坊基金會不能進行徹底的改革,或者改革不夠堅決,可能會引發一些反彈。

人性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對於那些已經達到一定高度的領導者來說,保持初心,不斷努力,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因此,周博士對於以太坊的未來發展,仍然保持謹慎的態度。他認為,以太坊需要在理想主義和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被忽略的價值:金融應用的潛力與監管鬆綁的契機

Lawrence 則認為,儘管本輪週期中,許多新的應用都率先在 Solana 等公鏈上出現,但偏金融類的應用,包括 RWA、Ethena 等,仍然在以太坊生態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隨著監管的逐步鬆綁,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的金融類應用選擇以太坊,這將為其帶來新的增長動力。他認為,市場可能低估了以太坊在金融應用方面的潛力。

此外,Lawrence 認為,以太坊在中短期內有望實現效能的提升和費用的降低。這可能會引發一波強勁的反彈行情,改變市場對其短期前景的看法。如果以太坊能夠在技術上取得突破,並在金融應用方面持續發力,其投資價值將會得到顯著提升。

何時增持以太坊?關鍵信號與風險評估

決策層的轉變:激進與務實的平衡

在做出買入或加倉以太坊的決定時,Lawrence 強調,過度依賴數據可能會導致錯失良機,因為價格往往會在數據改善之前就已經上漲。他更期待看到 Vitalik 本人能夠展現出更加激進的態度,承認過去的錯誤,並採取更加果斷的行動。Lawrence 直言,Vitalik 對於以太坊的整體影響力無人能及,即使新任執行董事的加入可能會削弱其影響力,但目前他仍然是以太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希望看到 Vitalik 變得更加激進,或者像 Tomasz 這樣相對激進的人在以太坊內部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擁抱錯誤:從過度謹慎到勇於嘗試

Lawrence 認為,過去以太坊過於追求不犯錯,過於追求打造一個能夠運行十年、一百年的產品。這種過度謹慎的態度,反而阻礙了其發展。他希望看到以太坊能夠打破過去的束縛,變得更加激進,勇於嘗試新的事物。他提到,Solana 過去多次宕機,但以太坊卻一直過於謹慎。他希望看到以太坊能夠接受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快速迭代。

估值與時機:大行情的機遇與實用主義的態度

從估值方面來看,周博士認為加密貨幣行業的估值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問題。因此,在決定買入以太坊時,他會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大行情,二是以太坊是否能夠保持更加實用的態度來做接下來的各種決策。他認為,以太坊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大的網路效應,只要其發展路徑是朝著實用方向前進,並且不是在市場過度炒作的時候買入,就能獲得非常不錯的投資機會。

社群的共鳴:傾聽與團結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以太坊需要建立一個更好的團隊,傾聽社群的聲音,識別優秀的人才。周博士提到,許多人批評 Vitalik 周圍充斥著「小人」,利用他的影響力來謀取私利,導致社群新生覺得 Vitalik 脫離群眾,資訊不對稱。他認為,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任何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都必然會面臨這個問題。關鍵在於,Vitalik 如何建立一個更好的團隊,傾聽社群的聲音,去面對可能已經犯下的錯誤。

擁抱多元:與主權的互動與地方社群的支持

最後,周博士強調,以太坊的生態演進離不開地方社群的支持,包括普通大眾、上層,以及制定監管的各方。他認為,Vitalik 應該更加積極地與各方互動,建立更廣泛的合作關係。他提到,Vitalik 過去可能因為一些意識形態的原因,對與主權的互動抱持著遠距離的態度,但這種態度並不實用。他建議 Vitalik 應該學習中國的「把朋友做得多多的,把敵人做得少少的」策略,為以太坊的發展創造更多的空間。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