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未來產業的科幻狂想,還是矽谷巨頭的淘金熱?
最近,宁波具身智能产业基地在象山敲鑼打鼓地開幕,號稱要年產1000台具身智能機器人。這玩意兒聽起來就像科幻電影裡的情節,但實際上,它已經悄悄地滲入我們的生活。所謂具身智能,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人像人一樣,能感知周圍環境,做出判斷,然後自己動手完成任務。想像一下,未來的工廠裡,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臂,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誤)的機器人,它們可以像人類工人一樣,搬運貨物、組裝零件,甚至還能跟你聊聊天!
當然,這一切還處於早期階段。但矽谷的那些科技巨頭們,可不是傻子。像是京东,最近就一口氣砸錢投資了三家具身智能公司,生怕錯過了下一個風口。美團、阿里、騰訊、百度這些大佬,也都磨刀霍霍,準備在這個新興領域大展拳腳。這場競賽,就像一場淘金熱,每個人都想挖到屬於自己的那塊金子。
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先別急著上車,等等你的錢包!
你可能會想,人形機器人離我們還有多遠?會不會很快就能買一台回家,幫忙做家務、照顧小孩?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埃斯頓酷卓發布了第二代人形機器人Codroid 02,聽起來很酷炫,但價格肯定不便宜。而且,這些機器人的能力還遠遠不如人類。讓它們搬搬磚、擰擰螺絲還行,要是指望它們像保姆一樣照顧你的孩子,恐怕還得等上幾十年。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形機器人的背後,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從硬件的設計製造,到軟件的算法開發,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頂尖的人才和大量的資金。這也意味著,只有那些有錢有技術的大公司,才能在這個領域玩得轉。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還是先看看熱鬧就好,等技術成熟了,價格下來了,再考慮入手也不遲。
從實驗室到工廠:具身智能的最後一哩路,是技術還是炒作?
具身智能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是技術上的難題。如何讓機器人更好地感知環境,如何讓它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如何讓它們更靈活地行動,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智微智能、天奇股份、埃斯頓這些公司,都在努力攻克這些技術難關。智微智能推出了大小腦控制器產品線,天奇股份則建了個具身智能機器人工業數據采集與實訓中心,想要通過真實環境模擬和訓練,提升AI系統的適應能力。但這些努力,能否真正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和應用,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更讓人擔憂的是,具身智能領域存在著過度炒作的風險。一些公司為了吸引投資,過度宣傳自己的技術和產品,甚至誇大其詞。這種炒作,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陷入泡沫,最終損害的是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所以,我們在看待具身智能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那些華麗的辭藻所迷惑。要看清技術的本質,了解產品的實際應用,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
AI Agent:解放打工人的救星,還是取代人類的末日?
第七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剛剛在上海落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AI Agent(人工智能體)的概念。想像一下,未來你不再需要每天加班到深夜,處理那些繁瑣重複的工作,而是把這些任務交給一個AI Agent,它會像一個不知疲倦的助手一樣,自動完成各種任務。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但等等,別高興得太早。AI Agent的出現,也引發了人們對未來就業的擔憂。如果AI Agent真的能取代人類完成大部分工作,那會不會有大量的人因此失業?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應對。
大模型退燒?AI Agent 才是王道?科技巨頭的豪賭,你跟不跟?
今年年初,OpenAI的ChatGPT橫空出世,引發了全球對大模型的狂熱。但現在,人們開始意識到,大模型雖然厲害,但還需要一個更聰明的大腦來指揮它們。這個大腦,就是AI Agent。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就說,人工智能將從生成式大模型向AI Agent發展,互聯網將進入智能體時代。
科銳國際就已經推出了禾蛙AI2.0生態,打造了9大智能體產品,想要構建招聘行業的智能體聚合平台。光云科技也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應用在他們的客服機器人產品快麥小智、深繪美工機器人等產品中。這些公司都在豪賭AI Agent的未來,你敢不敢跟他們一起賭一把?
智能體平台化元年?2025 年的 AI 世界,你準備好了嗎?
中航證券預測,2025年將是AI Agent能力平台化元年。這意味著,在2025年,AI Agent將不再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工具,而是一個個可以互相協作的平台。就像現在的App Store一樣,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各種各樣的AI Agent,它們可以幫助你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
賽意信息在2023年就推出了AI智能體中台“善謀GPT”,並持續迭代更新版本。他們還將AI能力嵌入善為·LCDP低代碼流程引擎,打造了流程AIAgent,可以根據企業業務需求和歷史數據,自動推薦最佳的流程設計方案。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AI Agent的時代已經來臨,你準備好迎接這個全新的世界了嗎?
價格法重修:國家出手「反內卷」,光伏產業的春天要來了?
中國光伏產業的內卷程度,簡直可以用「慘烈」來形容。各家企業為了搶奪市場,不斷壓低價格,導致整個產業鏈都苦不堪言。這種惡性競爭,不僅損害了企業的利潤,也阻礙了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現在,國家終於看不下去了,決定出手「反內卷」,修改已經實施了27年的價格法。
國家發改委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見稿)》,核心目標就是遏制破壞性的低價競爭,為數字經濟時代下的市場行為設立新的「遊戲規則」。這意味著,光伏企業再也不能隨意打價格戰了,必須遵守市場規則,進行公平競爭。
多晶矽價格大反彈?這次是真的,還是狼來了的故事?
在「反內卷」的背景下,國盛證券的楊潤思認為,光伏產業鏈的價格修復是必然趨勢,預計多晶矽價格有望回歸到行業成本價之上。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問題是,多晶矽價格已經跌了好幾年了,每次說要漲價,結果都是「狼來了」的故事。這次會是真的嗎?
要判斷這次漲價是否可靠,需要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供給側的改革。如果國家能夠出台政策,淘汰落後產能,減少市場上的多晶矽供應量,那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是需求側的增長。如果光伏市場的需求能夠持續增長,消化掉多餘的產能,那價格上漲也會更有底氣。
從價格戰到價值戰:光伏企業的生死時速,誰能笑到最後?
價格法重修,意味著光伏產業的競爭,將從單純的價格戰,轉向綜合實力的比拼。橫店東磁重點通過開發相關技術,並逐步技改產線以提升電池效率、組件功率。通威股份則在TOPcon、HJT、背接觸(BC)電池、鈣鈦礦/硅疊層電池等技術路線上全面布局。只有那些擁有技術優勢、成本控制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甚至脫穎而出。
對於那些規模小、技術落後的企業來說,這將是一場生死時速。如果他們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那最終的命運,可能就是被市場淘汰。所以,光伏企業現在需要做的,不是繼續打價格戰,而是靜下心來,苦練內功,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醫保集採新政:告別「地板價」,藥企的好日子要來了?
國家醫保局最近宣布,在藥品集中採購(簡稱「集採」)中,不再簡單地以最低報價作為參考標準。這消息一出,醫藥圈簡直炸開了鍋。要知道,過去的集採,就是一場殘酷的「價格戰」,藥企為了中標,不斷壓低價格,甚至出現了「地板價」的情況。現在,國家要改變這種局面,難道藥企的好日子真的要來了嗎?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施子海表示,第十一批集採工作已經啟動,他們將優化價差的計算「錨點」,不再簡單地以最低報價作為參考,同時,對於報價最低的中選企業,要公開說明報價的合理性,並承諾不低於成本價。這意味著,國家要遏制惡性價格競爭,引導藥企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
不再唯低價是從?集採規則微調,藥品市場迎來新秩序?
過去的集採,唯低價是從,導致一些藥企為了中標,不惜降低藥品質量,甚至出現了偷工減料的情況。這不僅損害了患者的利益,也影響了整個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現在,國家要改變這種局面,不僅要考慮價格,還要考慮藥品的質量、療效、供應能力等因素,這無疑是對藥品市場的一次重大改革。
但問題是,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價值戰」?如何才能確保藥企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同時,還有合理的利潤空間?這需要國家、藥企、醫院、患者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藥品採購體系。
價值戰開打!醫藥巨頭的生存遊戲,誰能笑傲江湖?
集採規則的改變,將對醫藥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光大證券的王明瑞認為,集採「反內卷」將價格戰升級為價值戰,具備穩定生產能力、質量控制體系完善、成本控制能力強的頭部企業將持續受益。這意味著,那些規模小、技術落後的藥企,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鍵凱科技深耕醫用藥用聚乙二醇,並自主開發創新的聚乙二醇化藥物和第三類醫療器械,填補了國內長期缺乏規模化生產高品質醫用聚乙二醇的空白。漢商集團則擁有以生物活性創面修復、微創及介入治療器械為特點的產品體系。這些企業,都將在未來的「價值戰」中佔據有利地位。但最終誰能笑傲江湖,還需要看各家企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運作能力。
固態電池:下一個電池革命?還是又一個PPT神話?
最近,固態電池的概念又火了起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仿佛固態電池即將取代鋰電池,成為下一個電池霸主。但作為一個見過太多科技泡沫的老司機,我必須提醒大家,固態電池很可能只是又一個PPT神話,離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差得很遠。
媒體報導稱,多家企業披露了其在固態電池領域的最新進展,產業化進程明顯提速。但仔細一看,所謂的「最新進展」,大多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離大規模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固態電池的成本非常高昂,短期內很難降下來。這意味著,即使固態電池真的能夠商業化,也只能應用於高端市場,難以普及到普通消費者手中。
全固態電池量產倒計時?政策東風猛吹,誰是下一個寧德時代?
興業證券表示,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背景下,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相繼發布全固態電池技術解決方案,同時低空經濟、機器人等新興應用場景的需求催化持續釋放,多重利好疊加下,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有望提前加速。這聽起來很振奮人心,但我們也要看到,固態電池的技術難度非常高,涉及到材料、設備、工藝等多個方面,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項目失敗。
而且,固態電池的產業鏈還不完善,很多關鍵材料和設備都依賴進口。這也意味著,即使我們能夠自主研發出固態電池,也可能被國外企業卡脖子。所以,我們在發展固態電池的同時,也要加強自主創新,建立完善的產業鏈,才能真正掌握主動權。
搶灘固態電池:材料、設備廠商的軍備競賽,誰能贏得未來?
固態電池的火熱,也帶動了相關材料和設備廠商的發展。金銀河近期與客戶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是在固態電池領域展開深度合作。英聯股份則重視技術研發和客戶的需求,開發滿足於各類電池(包括固態電池、液態電池等)的材料。宏工科技表示,固態電池相關產線方面,公司去年向客戶交付的試驗線,各項性能指標驗證已達到了客戶的要求。這些公司都在積極布局固態電池領域,希望能在這個新興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但固態電池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技術路線的選擇、成本的控制、產業鏈的完善,都將決定著誰能最終勝出。這場軍備競賽,註定充滿了風險和挑戰,只有那些擁有雄厚實力、敏銳洞察力和堅定決心的企業,才能贏得未來。
農藥行業:全球去庫存見底,漲價潮要來了?
最近,農藥行業傳來一個消息:全球最大的百草枯供應商紅太陽發布調價函,宣布將42%百草枯母藥價格上漲至1.4萬/噸,制劑同步調價。這消息一出,不少人開始猜測,農藥行業是不是要迎來一波漲價潮了?畢竟,過去兩年,農藥行業一直處於去庫存的階段,價格也跌到了谷底。現在,庫存見底了,價格是不是該反彈了?
紅太陽的調價函顯示,由於當前國際市場環境複雜多變,原材料價格持續波動,百草枯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訂單排產日益緊張。這意味著,百草枯的供需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但問題是,百草枯只是農藥行業的一個小品種,它的漲價能否帶動整個行業的價格上漲?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百草枯漲價:農藥市場觸底反彈?還是曇花一現?
申萬宏源證券指出,23-24年農藥市場採購需求疲軟,去庫存成為行業主旋律。25年以來全球市場及企業庫存均回歸至22年之前正常乃至低位水平。產品價格方面,多數品種已跌無可跌,部分品種出現階段性供需錯配行情,行業觸底回暖信號明確。這意味著,農藥行業的確已經觸底,但能否反彈,還需要看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情況。
如果全球經濟能夠復甦,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種植意願提高,那農藥的需求就會增加,價格也會隨之上漲。但如果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種植意願降低,那農藥的需求就會減少,價格也很難上漲。所以,百草枯的漲價,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無法改變整個農藥行業的頹勢。
從「去庫存」到「去產能」:農藥行業洗牌加速,誰將稱霸全球?
申萬宏源證券預計,25年市場將從「去庫存」轉入「去產能」階段,行業將經歷一定時期的優化整合,具有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以及擁有市場渠道和品牌知名度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主導者將會越來越強,市場份額及影響力將持續提升。這意味著,農藥行業的洗牌將會加速,只有那些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生存下來,甚至稱霸全球。
江山股份有60多年的農藥生產歷史,是國內四大草甘膦生產企業之一。中旗股份產品已出口到歐洲、北美、南美等高端國際市場。安道麥A表示,作為作物保護領域的全球領軍企業,集團主要以非專利原藥為基礎,從事作物保護產品的開發、生產及銷售。這些企業,都有望在未來的洗牌中脫穎而出。但最終誰能勝出,還需要看各家企業的戰略布局和市場運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