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筑股份再融资:豪賭AI还是困兽之斗?

这波操作,看不懂!

中国经济网那篇关于全筑股份(603030.SH)要用简易程序再融资的报道,看得我一头雾水。说白了,就是要再圈一笔钱,这次的目标是1.8亿人民币,号称要搞什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建筑行业设计与产品生态平台项目”和“营销展示中心及品牌推广建设项目”。

说实话,全筑股份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嗯…传统。现在突然要拥抱AI,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而且,还是在公司业绩连年亏损的情况下。这到底是看到了未来,要弯道超车,还是病急乱投医,想靠个“AI”概念来续命?

全筑股份再融资豪賭AI:转型升级还是困兽之斗?

要知道,现在A股市场上,只要沾上“AI”两个字,股价就像坐了火箭,蹭蹭往上涨。全筑股份是不是也想借着这股东风,把股价炒上去,好让大股东们套现走人?毕竟,在商言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当然,我也不是说AI就一定是骗人的。只是,建筑行业这个领域,要真正实现AI化,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筑股份有没有这个技术实力,有没有这个决心,有没有这个资金实力,都是个大大的问号。

更何况,前几年全筑股份也融了不少钱,结果呢?钱都花到哪里去了?有没有产生实际的效益?这些问题,投资者心里恐怕都要打个问号。现在又要再融资,难道是想把之前的坑填上?

所以,我说这波操作看不懂。到底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还是虚晃一枪的炒作?是困兽之斗,还是凤凰涅槃?咱们就拭目以待吧。反正我的钱是不会轻易投进去的,毕竟,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啊!

1.8亿豪赌AI,全筑股份的底气从何而来?

建筑行业AI平台:看上去很美,实际上…

全筑股份这次声势浩大地宣称要搞什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建筑行业设计与产品生态平台”,听起来就高大上,仿佛一夜之间就能把整个建筑行业都给颠覆了。但仔细想想,这真的靠谱吗?

AI在建筑行业应用,理论上来说,前景无限。可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甚至还能预测建筑物的潜在风险。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实现这些,需要大量的数据、算法和人才,而这些,全筑股份真的准备好了吗?

要知道,建筑行业的设计流程极其复杂,涉及的专业领域也非常广泛。一个AI平台,要能够理解建筑师的意图,能够分析结构工程师的图纸,能够协调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更何况,中国的建筑行业,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信息不对称等等。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个AI平台就能解决的。

而且,就算全筑股份真的开发出了一个强大的AI平台,谁会用呢?建筑师们会愿意放弃自己多年的经验,把设计工作交给AI吗?开发商们会相信AI的预测,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吗?恐怕很难。毕竟,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安全和可靠才是最重要的,而AI的风险,谁也说不准。

所以,这个“建筑行业AI平台”,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个噱头,一个用来吸引眼球的概念。至于它能不能真正落地,能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恐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营销展示中心:烧钱机器还是业绩发动机?

除了AI平台,全筑股份还计划用一部分资金来建设“营销展示中心及品牌推广建设项目”。说白了,就是要盖几个漂亮的展厅,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宣传活动,以此来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

这种做法,在很多行业都很常见,但在建筑行业,效果真的好吗?要知道,建筑行业的客户,都是非常理性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公司的实力,是公司的信誉,是公司的案例,而不是你展厅有多豪华,宣传有多厉害。

而且,建设营销展示中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建筑、装修、运营等等。这些钱,如果用来提升设计水平,提高施工质量,恐怕会更有价值。把钱花在表面功夫上,真的能带来实际的收益吗?

更何况,现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筑股份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大张旗鼓地搞营销,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难道是想逆势而上,一举成名?

全筑股份再融资豪賭AI:转型升级还是困兽之斗?

所以,这个“营销展示中心”,在我看来,很可能就是一个烧钱的机器。能不能为全筑股份带来实际的业绩增长,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谁在掏钱?韭菜还是贵人?

35个冤大头?还是资本大佬的盛宴?

全筑股份这次定向增发,要找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这35个人会是谁?是真金白银看好全筑股份的未来,愿意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者?还是想趁机捞一笔,炒高股价后套现走人的投机者?亦或是被“忽悠”进来的韭菜?

根据公告,这些投资者可以是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机构,也可以是其他法人、自然人。但不管是谁,都要符合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换句话说,都不是一般人能参与的。这背后,会不会有某些利益输送?会不会有某些内幕交易?谁也说不准。

而且,这次增发的价格,肯定会低于市场价。也就是说,这些投资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全筑股份的股票。这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于那些已经持有全筑股份的散户来说,就不是那么愉快了。自己的股票被稀释了,价值贬值了,心里肯定不好受。

更重要的是,这些投资者认购的股票,有6个月的限售期。也就是说,在6个月内,他们不能卖出这些股票。这期间,全筑股份的股价如果下跌,他们就要承担损失。如果上涨,他们就可以赚一笔。但问题是,全筑股份的股价,真的能涨上去吗?

全筑股份再融资豪賭AI:转型升级还是困兽之斗?

所以,这35个投资者,到底是冤大头,还是资本大佬?是来拯救全筑股份的贵人,还是来趁火打劫的恶狼?咱们就等着看戏吧。

散户:只能看看,摸摸口袋还是算了

对于我们这些小散户来说,全筑股份的这次再融资,基本上跟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既没有资格参与定向增发,也没有能力影响公司的决策。我们能做的,就是看看热闹,然后默默承受。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买入全筑股份的股票,赌一把它的未来。但问题是,全筑股份的未来,真的值得我们去赌吗?它的业绩连年亏损,它的管理层似乎也不太靠谱,它的融资记录也让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的要拿自己的血汗钱去冒险吗?

所以,我劝各位散户朋友,还是谨慎一点。不要被全筑股份的“AI”概念所迷惑,不要被某些机构的“推荐”所忽悠。要理性分析,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实在看不懂,那就干脆不要碰。毕竟,保住本金才是最重要的。

朱老板的算盘:控制权稳如泰山?

左手倒右手:实际控制人稳坐钓鱼台

公告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这次增发之后,朱斌仍然是全筑股份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也就是说,不管公司怎么折腾,不管股价怎么波动,朱老板的位子是稳如泰山,雷打不动。

朱斌直接持有公司10.9%的股份,再加上他的一致行动人,大有科融,总共控制着公司超过18%的股份。这已经足够保证他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了。就算这次增发稀释了一部分股权,也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这次增发,对于朱斌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市场上再圈一笔钱,用来发展他的“AI”帝国。而他自己,却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毕竟,就算AI平台搞砸了,钱亏光了,他还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依然可以继续他的“资本运作”。

这种操作,在A股市场上屡见不鲜。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喜欢玩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游戏。他们利用自己的控制权,不断地融资,不断地扩张,但最终受益的,往往只有他们自己,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血汗钱被掏空。

小股东:敢怒不敢言,默默承受

对于全筑股份的小股东来说,这次增发,无疑又是一次打击。自己的股票被稀释了,价值贬值了,但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股东们在台上表演,自己默默地承受着损失。

当然,小股东也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卖掉手中的股票,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但问题是,全筑股份的股价,现在已经跌到了谷底。如果现在卖掉,岂不是要血本无归?

所以,很多小股东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继续持有,期待着全筑股份能够有一天能够咸鱼翻身。但这种希望,实在太渺茫了。毕竟,一个公司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小股东,只能扮演着被动的角色。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在A股市场上非常普遍。很多小股东都深受其害。但我们又能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呼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但这种呼吁,往往是徒劳的。

往日荣光不再:全筑股份的“黑历史”

5.24亿打了水漂?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别看全筑股份现在描绘的AI蓝图多么美好,翻开它的“黑历史”,你就会发现,这家公司可不是第一次融资了。早在2020年和2021年,它就通过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非公开发行股票,总共募集了5.24亿元的巨额资金。

这么多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公告里说,一部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一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还有一部分用于项目建设。但问题是,这些钱花出去之后,全筑股份的业绩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每况愈下。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钱是不是被管理层挥霍掉了?或者被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更重要的是,全筑股份之前的融资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说明,这家公司的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现在又要再融资,难道就能保证这次一定能成功吗?

所以,全筑股份的“黑历史”,是我们判断它未来前景的重要依据。如果它不能从之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能改变之前的运营模式,那么,这次融资,很可能又是一次“竹篮打水一场空”。

年年亏损:全筑股份的财务泥潭

判断一家公司好不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它的财务报表。而全筑股份的财务报表,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从2021年到2024年,全筑股份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2.93亿元、-11.97亿元、9488.57万元和-1.10亿元。虽然2023年勉强盈利,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然是巨额亏损。这说明,全筑股份的主营业务,根本就没有盈利能力。

而且,全筑股份的扣非后净利润,从2021年的-13.11亿元,一路下滑到2024年的-8765.80万元。这说明,它的亏损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相反,它还在财务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种财务状况,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全筑股份不能尽快扭亏为盈,那么,它很可能会面临退市的风险。

全筑股份再融资豪賭AI:转型升级还是困兽之斗?

半年又亏七千万:何时是个头?

更让人担忧的是,全筑股份的亏损还在继续。根据它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7,500万元至-6,000万元。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它又要亏掉七八千万。

这种亏损速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如果全筑股份不能尽快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那么,它的财务状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到时候,就算它再融资,也无济于事。

所以,全筑股份的财务状况,是悬在投资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它不能尽快摆脱亏损的泥潭,那么,它的未来,将会非常黯淡。

是转型升级,还是饮鸩止渴?

AI概念:救命稻草还是海市蜃楼?

全筑股份这次押宝AI,无疑是想给自己贴上一个“高科技”的标签,从而吸引投资者的目光。毕竟,现在市场上,只要跟AI沾边的公司,股价都能水涨船高。但是,这种靠概念炒作起来的股价,往往是不牢固的。一旦AI概念褪色,股价就会被打回原形。

而且,AI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优秀的人才团队,需要不断的研发创新。全筑股份有没有这个实力,有没有这个决心,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它只是把AI当成一个炒作的工具,而不是真正地投入研发,那么,它的AI之路,注定是走不远的。

更重要的是,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它对AI的接受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全筑股份的AI平台,不能真正地解决建筑行业的痛点,不能为客户带来实际的价值,那么,它就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

所以,全筑股份的AI概念,是救命稻草,还是海市蜃楼,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真正地把AI技术应用到建筑行业中去,能否为客户创造价值。

全筑股份:在悬崖边跳舞

总的来说,全筑股份的这次再融资,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它试图通过拥抱AI,实现转型升级,摆脱亏损的困境。但问题是,它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它的管理能力也存在着问题,它的AI战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全筑股份就像一个在悬崖边跳舞的人,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它能否成功地完成这次转型,能否摆脱亏损的泥潭,最终还是要看它自己的努力和运气。

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保持谨慎,不要被全筑股份的“AI”概念所迷惑,不要盲目地跟风。我们要理性分析,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毕竟,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