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財庫易主:華爾街 BitMine 如何奪權?

導火線:BitMine 如何篡位以太坊財庫之王?

35 天的華麗轉身:從無名小卒到 ETH 巨鯨

原本加密貨幣的世界,就像是一群 OG(Original Gangster)的地盤,他們早期屯幣,信仰滿滿,坐等發財。誰也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BitMine,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居然在短短 35 天內,把以太坊(ETH)的持倉量從零拉升到 150 萬枚,總價值高達 66 億美元!這簡直是搶錢的速度,讓人瞠目結舌!

更讓人震驚的是,BitMine 直接把原本的 ETH 持倉冠軍 SharpLink 幹翻在地,自己坐上了全球最大 ETH 財庫的寶座。SharpLink 那些老牌玩家,像是 Consensys、Pantera Capital,經營多年,慢慢積累,結果被 BitMine 這麼一攪局,顏面掃地。這場財庫之爭,已經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像是一場華爾街資本對幣圈 OG 的公開挑釁。

BitMine 的掌舵人 Tom Lee,更是個狠角色。他可不是什麼技術宅男,而是華爾街的老油條,深諳市場炒作之道。他先是預測 ETH 價格會先跌到 4,075 美元,然後再反彈到 5,100 美元。這番言論一出,市場更是風聲鶴唳。韭菜們心想,這到底是專家分析,還是莊家喊單?但不管怎麼說,Tom Lee 的一句話,就能讓 ETH 的價格上下波動,這影響力,簡直比 V 神(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還大!

問題來了,原本去中心化的以太坊,怎麼突然被華爾街資本掌控了定價權?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陰謀?難道加密貨幣的未來,注定要被這些西裝革履的金融大鱷們玩弄於股掌之間嗎?這恐怕才是最讓人擔憂的地方。

OG 的黃昏:SharpLink 為何慢了半拍?

加密世界的老錢:囤幣、人脈與遲緩的敘事

SharpLink,這家公司背後站著的,幾乎是整個以太坊生態的「老錢」。你看看它的股東名單,Consensys(MetaMask 和 Infura 的幕後大佬),Pantera、Arrington、Primitive(深耕 Layer2 和 DeFi),Galaxy Digital、GSR、Ondo Finance(玩轉 ETH 機構化和衍生品),簡直就是一本以太坊名人錄。他們早期就開始囤幣,相信以太坊的未來,也確實賺了不少。但問題是,這些 OG 們,似乎太過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了。

他們买幣的方式,也充滿了「老錢」的氣息:來源於團隊錢包內部轉帳,而不是在公開市場上大張旗鼓地掃貨;單次买入的規模不大,但分布的周期極長,就像是老農慢慢耕耘自己的田地;而且特別強調安全性、流動性管理,恨不得把每一個環節都審計個底朝天。說白了,就是「穩」字當頭,生怕出什麼岔子。

據說 SharpLink 的 ETH 建倉成本主要集中在 \(1,500 – \)1,800 之間,有些早期持倉甚至低於 \(1,000。這價格,簡直讓人羨慕嫉妒恨!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股東結構中,「囤幣派」佔了絕大多數。幣價漲到 \)4,000 附近時,如果他們想獲利了結,拋售壓力自然不小。

先天缺陷:OG 的基因限制了他們?

SharpLink 這種「囤幣」策略,不能說錯,但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首先,OG 團隊太過於注重成本收益比,一旦幣價大漲,減倉的衝動就會非常強烈。他們更關心帳面上的利潤,而不是以太坊的長期發展。

其次,OG 的人脈網絡雖然廣泛,但信息流卻相對閉環、謹慎。他們不喜歡主動去炒作,也不擅長講故事,總覺得「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問題是,在加密貨幣這個充滿噪音的市場裡,你不主動發聲,很容易就被淹沒了。

最後,SharpLink 更注重鏈上運行,反而在財報披露效率和資本市場運營等方面顯得有些遲緩。他們更關心技術的實現,而不是如何取悅華爾街的投資者。

這就導致了在 2025 年第三季度,當 BitMine 以一套節奏化的「披露—融資—加倉—漲價」策略橫掃市場時,SharpLink 顯得慢了半拍,完全失去了主動權。他們就像一位年邁的武林高手,空有一身內力,卻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後起之秀搶走自己的風頭。

華爾街的狼性:BitMine 的精準狙擊

PIPE 融資:金融工程的教科書式案例

BitMine 的出場方式,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的「華爾街資本入侵」。他們的第一步,就是搞了一筆 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融資。這種融資方式本身就充滿了金融工程的味道:現金 + 權證 + ETH 的組合認購結構,聽起來就很複雜,一般人根本搞不懂。

參與 PIPE 融資的機構,也都是華爾街的大佬:Galaxy Digital、ARK Invest、Founders Fund,個個都是在美股市場呼風喚雨的人物。而且,BitMine 還設置了鎖定期,保證籌碼的穩定性,這也讓他們的估值模型更加可靠。總之,BitMine 把華爾街那一套玩得爐火純青。

從 BitMine 的董事會成員背景也能看出端倪。他們當中,不少人出身於投行、私募、對沖基金,對 PIPE 融資、合規套利、再融資周期運作簡直是輕車熟路。在他們眼中,ETH 根本不是什麼「數字貨幣」,而是一種「可標價、可交易、可套現」的新型金融資產。他們的目的,就是把 ETH 變成他們在華爾街賺錢的工具。

動機衝突:當 ETH 變成「可交易的金融資產」

OG 和華爾街之間,不僅僅是節奏上的差異,更是動機上的衝突。OG 們信仰以太坊,相信它的長期價值,而華爾街資本只關心如何快速獲利。這種動機上的差異,直接決定了他們在 ETH 市場上的策略。

華爾街資本擅長利用各種金融工具,把 ETH 包裝成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然後賣給投資者。他們不在乎 ETH 的底層技術,也不關心以太坊的生態發展,他們只關心如何把 ETH 變成他們賺錢的機器。這種短視的行為,對以太坊的長期發展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權力交接:OG 的 ETH 不夠用了?

面對 BitMine 這種華爾街式的進攻,SharpLink 也開始反思:只有 OG 的 ETH 是不是真的不夠用了?他們似乎也意識到,在這個時代,光有技術和信仰是不夠的,還需要懂得如何講故事,如何與華爾街打交道。

所以,在 8 月 7 日,SharpLink 也開始引入新的華爾街機構投資者,參與其 2 億美元的定向增發。這意味著,以太坊敘事的權力,正在從 OG 手中,逐漸轉移到那些能講清財報、講好故事、跑通結構的資本手中。這對 OG 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

未來不一定是 BitMine 獨大,但可以預見的是:下一輪 ETH 的定價主導權,將不再由幣圈 OG 決定,而是由誰掌握 Narrative 結構、誰能更多獲得華爾街融資,誰就擁有更多「敘事的籌碼」。誰能把 ETH 變成華爾街最喜歡的「金融玩具」,誰就能掌握 ETH 的定價權。這場遊戲,已經徹底變了。

BitMine 的煉金術:結構性上漲的模板

節奏大師:公告、融資、加倉的完美協奏

BitMine 的出手節奏,簡直是踩著鼓點在跳舞。在他們 35 天的爆發期裡,幾乎每 7 天就有一次節奏性的公告披露,每一次都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劇本。第一周,PIPE 融資 2.5 億美元落地,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告訴全世界,他們已經買了約 15 萬枚 ETH。第二周,他們又宣佈新增採購 26.6 萬 ETH,總持倉突破 56 萬枚。第三周,他們再次追加購入 27.2 萬 ETH,累計持倉達到 83 萬枚以上。

這種披露方式,完全顛覆了以往財庫公司那種「等財報出結果」的傳統邏輯,而是轉向一種「Narrative 主導」的節奏化進攻。他們不是等著市場發現他們買了 ETH,而是主動告訴市場:「我們在持續大規模买入 ETH,而且我們就是機構持倉增長的領頭羊!」這種高調的姿態,簡直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他們的野心。

精准踩點:避開高點,搶占先機

BitMine 的买入均價並非盲目掃貨,而是利用市場調整窗口「踩節奏」低吸。根據 PIPE 文件披露,他們的 ETH 平均买入價為 3,491 美元,恰好避開了階段高點,同時又踩中了 ETH 進入新一輪上漲通道前的敏感區間。這種精準的布局,可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專業的團隊和精密的計算。

據說,BitMine 配合了 Galaxy Digital 提供的「OTC 結構設計 + 鏈上交割 + 托管結算」一整套工具鏈,這讓他們能夠在不引發價格劇烈波動的前提下,高效吸納大額 ETH。這種專業的操作,是 OG 們望塵莫及的。

市值重塑:從持幣企業到結構化中樞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 BitMine 發佈每一次持倉更新後,不僅他們的股價上漲,ETH 現貨市場也出現同步放量上漲。市場開始將「BitMine 买入—ETH 價格上漲」看作一組邏輯相關事件,從而進一步強化 Narrative 的閉環。這簡直就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BitMine 不再只是一個持幣企業,它正在成為「以太坊機構化結構」的關鍵中樞。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等市場給予認可,而是通過節奏、披露、話術、結構、定價模型,主動去「製造」認可。他們要讓全世界都相信,BitMine 就是 ETH 的未來!

逼漲,而非等漲:華爾街的陽謀

一句話總結:這不是一次「等漲」的建倉,而是一場「逼漲」的結構。BitMine 用 35 天,從無到有,從买幣到推高估值,從披露到主導定價,打出了一個「結構性上漲」的模板。他們不是在賭 ETH 會漲,而是在用華爾街的手段,逼迫 ETH 上漲!

而他們,也可能是下一個以太坊牛市敘事裡,最早出現的金融原型。BitMine 的成功,為華爾街資本進入加密貨幣市場提供了一個範本。他們證明了,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能在加密貨幣市場呼風喚雨,甚至改變整個市場的格局。

Tom Lee:華爾街的以太坊傳教士

結構化喊單:永遠給你一個上漲的理由

Tom Lee,這位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 的聯合創始人兼研究主管,簡直就是美股與加密市場之間最具傳播力的橋梁人物。他既懂宏觀數據,也懂輿論操作,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把「漲」這件事講得既合理又好聽。說白了,他就是個華爾街版的「以太坊傳教士」。

Tom Lee 的成名不是靠預測精準,而是靠高頻率、強敘事、強佔位。坊間流傳一句話:「Tom Lee 不一定說對,但他一定說早、說響、說得讓你記得。」他的目標不是讓你信服,而是讓你記住他,記住他的「以太坊必漲」論。

他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是 Bitcoin Misery Index(BMI)——一個他本人設計的「市場情緒指標」,通過綜合交易量、回報率、波動率等數據,把市場的「痛苦指數」量化打分。這個指數的最大意義並不在於預測漲跌,而是為他的喊多言論提供「數據背書」。無論漲跌,他都能用 BMI 解釋得頭頭是道,總之,最後的結論都是「以太坊必漲」。

洗腦大師:從預測到信仰的升級

Tom Lee 的「結構化喊單」風格還有幾個顯著特徵:永遠提供一個新的目標價,不斷提高你的期望值;平臺聯動 + 頻繁出鏡,恨不得讓你在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他;情緒帶動投資者,敘事帶動機構,讓不同的人都能從他的言論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他從來不只是說「會漲」,他會告訴你「漲的結構是合理的」,「ETH 將成為科技股的新錨」,「BTC 是新一代數字黃金」。他將「結果導向」的喊多,轉化為「信仰導向」的資產重估。他要讓你相信,投資以太坊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一種信仰的體現。

Narrative 之王:說得響,比看得准更重要

而在 2024–2025 年以太坊敘事的構建中,Tom Lee 再次成為重要推手。他不只說 ETH 會漲,而是說「ETH 將成為企業負債表的一部分」,這個觀點直接為像 BitMine 這樣的 Narrative 型操作提供了輿論護航。他的目標是讓華爾街相信,持有以太坊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持有黃金一樣。

在 BitMine 崛起的過程中,我們幾乎可以看到 Tom Lee 那套話術邏輯的深度影子:用「結構指標」如 ETH-per-share 衡量基本面;用「周期邏輯」解釋快速上漲的合理性;用「機構入場」掩蓋高成本买入背後的激進策略。

Tom Lee 絕對是 Narrative 之王,他不靠看對,而是靠說響。在華爾街,名聲比能力更重要。只要你能把故事講得足夠動聽,就能吸引到足夠多的投資者,就能實現你的目標。

誰掌握了以太坊的定價權?

敘事即權力:華爾街如何重構 ETH 的價值

在傳統金融市場裡,決定資產價格的是盈利能力與現金流。但在當下的加密資產世界裡,價格往往先於價值而存在,敘事常常主導估值的生成。換句話說,誰的故事講得好,誰就能掌握定價權。

BitMine 的崛起,不只是企業資產負債表中一欄 ETH 數字的變化,而是一次圍繞「如何讓機構聽懂 ETH」的 Narrative 重構。SharpLink 固守舊邏輯,在鏈上緩慢囤幣;BitMine 則踩着結構與情緒的鼓點,快速完成一次「共識換手」。

這不是誰更誠實的問題,而是誰能更快、更清晰、更結構化地,把「加密資產」講成「金融資產」的問題。華爾街擅長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把風險包裝成機會。他們不在乎以太坊的本質,只在乎如何把它變成自己賺錢的工具。

下一輪競速:誰能成為 ETH 的長期估值錨?

而在這背後,還有更大一輪 Narrative 競速正在悄然酝釀:誰會是 ETH 在華爾街的「長期估值錨」?誰會構建下一個「ETH-per-share」的主流模型?誰能把流動性敘事做成結構性收入?誰,最終會成為機構定價話語權的下一輪主導者?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市場會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輪以太坊財庫之战,已經不只是鏈上信仰的接力棒。它是一場關於話語權的爭奪,一場關於誰能更好地將以太坊「金融化」的競賽。誰能贏得這場競賽,誰就能掌握以太坊的未來。

以太坊天花板的定價,已經不屬於最早喊多的 OG,而屬於最會講故事的華爾街資本。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但這也是市場的規律。在這個時代,光有信仰是不夠的,還需要懂得如何利用資本的力量,才能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生存下去。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