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誠諮詢上市:北交所新秀光環下的業績隱憂與挑戰

北交所新秀中誠諮詢:上市光環下的隱憂?

北交所,這塊曾經被戲稱為「小三板」的市場,近來可謂熱鬧非凡。成交量蹭蹭往上冒,彷彿一夕之間,麻雀變鳳凰。當然,水漲船高,雞犬升天,不少企業也跟著沾光。中誠諮詢,這家工程諮詢公司,也在這波浪潮中,搭上了北交所的列車,準備敲響上市的鐘聲。然而,在這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卻隱藏著不少讓人捏一把冷汗的隱憂。

北交所的熱鬧與喧囂:誰在裸泳?

市場交投的確是熱絡了,北證指數也確實漲了不少,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北交所的上市公司都具備了真材實料。就像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中誠諮詢,這家公司到底成色如何?它真的是一顆被埋沒的珍珠,還是只是一塊被炒作的石頭?

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工程諮詢需求波動的大背景下,中誠諮詢的上市之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它的業績表現、業務布局、潛在風險,都將被放在放大鏡下檢視。要知道,資本市場是很殘酷的,它只相信真金白銀,不相信眼淚。如果中誠諮詢無法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績單,那麼等待它的,恐怕就不是掌聲,而是質疑與拋售。

上市即「變臉」:業績承諾的蒼白與現實的骨感

一家公司上市,原本應該是意氣風發,展望未來,但中誠諮詢卻有點不一樣。招股書還沒捂熱,就迫不及待地告訴投資者:對不起,各位,明年的業績可能要下滑了。這簡直就像新娘在婚禮上就開始抱怨婆家,讓人不禁想問:你確定要結婚嗎?

成長的幻覺:週期性波動下的脆弱性

過去三年,中誠諮詢的營收和淨利潤確實呈現增長態勢,複合增長率分別為 14.19% 和 27.97%。但這些數字,在 2025 年的業績預期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原本市場還對這家公司抱有一些期望,認為它能在工程諮詢領域有所作為。但現在看來,它似乎也難逃行業週期的魔爪。

根據招股書披露,中誠諮詢預計 2025 年的營收將較上年同期下降 3.0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也將下降 2.15%。這意味著,這家公司在上市的第一年,就要面對業績下滑的尷尬局面。這不僅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也會讓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問題的根源,在於中誠諮詢的盈利模式太過脆弱。工程諮詢行業,本質上就是靠固定資產投資吃飯的。現在房價持續下跌,各地的基建投資增速都在放緩,中誠諮詢的新增訂單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數據顯示,2025 年 1-7 月,該公司新增訂單(合同金額超過 10 萬元以上,不含框架性合同)為 12,886.98 萬元,較 2024 年同期減少了 32.15%。訂單都沒了,還談什麼增長?

屋漏偏逢連夜雨,人力成本和採購成本還在上漲。在營收下滑的情況下,中誠諮詢的利潤空間,很可能會被進一步擠壓。這就像一個人在跑步機上拼命奔跑,但速度卻越來越慢,最終只能被無情地淘汰。

應收帳款的雷區:房地產陰影下的壞帳風險

更讓人擔心的是,中誠諮詢的應收帳款規模正在持續攀升。報告期各期末,該公司的應收帳款帳面價值分別為 14,108.15 萬元、17,505.64 萬元和 20,901.24 萬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46.50%、47.52% 和 52.83%。這意味著,中誠諮詢的錢,越來越多地被客戶欠著。

在這些應收帳款中,房地產客戶的應收帳款尤其值得關注。報告期內,房地產客戶應收帳款帳面價值分別為 4,061.01 萬元、4,130.18 萬元及 4,509.49 萬元。現在房地產市場這麼差,很多房地產公司都自身難保,中誠諮詢的這些應收帳款,很可能變成一堆壞帳。這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給中誠諮詢的財務狀況帶來嚴重衝擊。

雖然中誠諮詢表示,他們的客戶主要都是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大型民營機構,而且他們也已經計提了壞帳準備。但誰又能保證這些客戶永遠不會出問題呢?如果這些客戶的財務狀況惡化,中誠諮詢的應收帳款就可能無法按期收回,甚至變成壞帳,進而對公司的現金流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這就像在懸崖邊行走,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房地產行業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回暖跡象。市場需求依然疲軟,企業投資意願不足。這也意味著,中誠諮詢的應收帳款回收和未來訂單獲取,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這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客戶結構的失衡:孤注一擲的豪賭?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成長性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指標。但對於那些過度依賴特定行業發展的上游企業來說,它們的成長穩定性往往會受到行業週期的影響,面臨嚴峻的考驗。中誠諮詢,顯然也逃不出這個魔咒。除了行業週期性下行壓力之外,它還面臨著另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區域性依賴。

大本營依賴症:舒適區的陷阱

報告期內,中誠諮詢來自江蘇大本營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高達 98.36%、96.85% 和 96.88%。這意味著,這家公司的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於江蘇省。這就像一棵大樹,根基都扎在同一個地方,一旦這個地方出現什麼風吹草動,整棵樹都可能受到影響。

截至招股書簽署之日,中誠諮詢共有 10 家子公司,以及 37 家分公司。但其中,8 家子公司和 33 家分公司,都位於江蘇省。這也進一步印證了該公司對江蘇市場的過度依賴。這種過度依賴,就像一個舒適區,讓中誠諮詢安於現狀,缺乏向外擴張的動力。

全國擴張的困境:水土不服與競爭短板

中誠諮詢並非沒有嘗試過走出江蘇,走向全國。但它的省外分支機構數量少、布局分散,而且缺乏本地化的核心團隊和客戶資源,導致省外業務拓展緩慢,難以形成有效的業績支撐。這就像一個外地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語言不通、人脈不廣,自然很難混得開。

中誠諮詢的訂單萎縮,既反映出其全國化布局的乏力,也暴露了其核心競爭力的不足。在跨區域項目競標中,由於品牌知名度低、本地化服務能力弱,它多次敗給地方龍頭企業。這就像一個小學生挑戰一個拳擊冠軍,結果可想而知。

服務同質化:難以擺脫的低端鎖定?

更令人擔憂的是,工程諮詢行業的服務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大多數企業都聚焦於傳統的工程造價諮詢業務,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這就像一個賣饅頭的,大家都賣一樣的饅頭,誰也沒法賣出高價。

更糟糕的是,一些低附加值的業務,還面臨著被數位化工具、大型綜合諮詢企業取代的風險。這就像一個手工作坊,面對現代化的生產線,毫無招架之力。

地方債與房地產:雙重夾擊下的生存挑戰

此外,隨著地方政府債務約束收緊,以及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相關項目的支付能力和建設進度都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這也將成為制約中誠諮詢業績穩定與增長的重要因素。這就像一艘小船,同時遭遇了風暴和暗礁,隨時可能沉沒。

內憂外患:中誠諮詢的上市考驗

如果說在外省業務布局遇阻是內功修煉不足的體現,那麼行業週期性下行壓力與競爭者增多的「外患」,則讓中誠諮詢的經營環境愈發嚴峻。簡而言之,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內外交困,四面楚歌。

房地產寒冬:需求斷崖式下跌的衝擊

2025年1-7月全國房地產市場數據顯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4.0%,住宅銷售面積下降4.1%,銷售額同比下降6.5%。這些冷冰冰的數字,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房地產行業真的進入了寒冬!而這場寒冬,也直接導致了工程諮詢訂單的大幅減少。這就像一場海嘯,無情地吞噬著沙灘上的城堡。

這些壓力最終傳導至中誠諮詢,導致其新增訂單規模同比大幅下滑,業績增長陷入停滯。原本指望著上市後能大展拳腳,現在看來,能保住現有的地盤,就已經相當不錯了。這就像一個長跑運動員,跑到一半突然被絆倒,想再追上去,談何容易?

行業競爭白熱化:紅海廝殺的生存法則

雪上加霜的是,工程諮詢行業的市場競爭也在不斷加劇。行業集中度偏低、中小企業數量眾多的格局尚未改變。這就像一個擁擠的池塘,擠滿了小魚小蝦,誰也別想獨占鰲頭。

根據住建部公布的2019—2023年《工程造價諮詢統計公報》,中國工程造價諮詢企業數量由8,194家增至15,284家,企業數量五年內持續增加。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了這場紅海廝殺,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中誠諮詢想要脫穎而出,難度可想而知。

上市前的大手筆分紅:圈錢還是回饋?

在這種情況下,中誠諮詢聲稱需要資金拓展業務,卻在上市前大手筆分紅,這操作就讓人有點看不懂了。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3年,公司分別現金分紅2500萬元和3042.86萬元,累計分紅5542.86萬元。按實際控制人許學雷持有86.98%的股權計算,約有4821萬元分紅款進入了實際控制人口袋。這到底是為了回饋股東,還是為了提前圈錢?難免讓人產生質疑。

募資縮水:被質疑的「補血」計劃

監管機構也重點關注了中誠諮詢「一邊大額分紅一邊募資補流」的合理性。在監管三番問詢後,中誠諮詢將募資總額從3.3億元調整為約2億元,EPC業務拓展和補充流動資金項目被取消。這意味著,中誠諮詢的「補血」計劃遭到了質疑,募投項目的可行性也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就像一個病人,本來指望著輸血救命,結果血袋卻被抽走了一部分,這還怎麼治病?

流動性溢價:曇花一現的美好?

隨著資本市場3萬億成交量的頻頻出現,漲幅居前北交所板塊也受到了市場更多關注。但對於中誠諮詢這種存在品牌知名度不足、客戶資源匱乏等問題的企業,恐怕難以持續享受流動性溢價紅利。畢竟,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投資者還需警惕表外負債風險與業績下滑的可能性,重點關注其真實盈利能力和現金流健康狀況。這就像一場煙花,雖然絢爛奪目,但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