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龙微纳路演纪要背后的隐忧:一场粉饰太平的自述?
建龙微纳在2025年3月10日发布的路演公告,看似例行公事,实则暗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信息。透过西南证券、红杉资本中国等一众机构的提问,以及建龙微纳的回应,我们或许能窥见这家分子筛企业的真实处境,以及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潜在风险。
2024年业绩断崖式下跌:外部环境背锅的无奈
公司在路演中坦承,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其中净利润更是腰斩过半。给出的解释是“整体经济环境和下游客户行业的影响,部分工业气体行业需求放缓”、“消费观念变化,家庭用氧需求恢复到平缓增长的趋势”。
这些原因看似客观,但仔细推敲却显得苍白无力。难道所有分子筛企业都在2024年遭遇了如此惨烈的业绩下滑?显然不是。更可能的原因是,建龙微纳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其在市场波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例如,其产品结构是否过于单一,客户集中度是否过高,亦或者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都可能导致其业绩受到冲击。
要知道,分子筛行业并非完全没有增长点。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工业废气治理、水处理等领域对高性能分子筛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果建龙微纳能够抓住这些新的市场机遇,或许就能抵消部分传统业务的下滑。但从财报数据来看,该公司似乎并未能有效把握住这些机会。
海外市场:增长引擎还是空中楼阁?
路演中,建龙微纳大肆宣扬其海外市场的增长,称境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43%,占总营收的比例提升至25.12%。并将海外业务视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但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一下,11.43%的增长率,真的能称得上是“增长极”吗?考虑到2024年公司整体营收下滑了19.9%,海外市场的这点增长,似乎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更何况,海外市场的开拓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成本和风险,例如汇率波动、贸易壁垒、以及与当地企业的竞争等等。
建龙微纳在泰国建设海外分子筛生产基地,无疑是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然而,海外建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当地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以及政策法规等都可能影响项目的盈利能力。此外,海外市场对于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建龙微纳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可能会面临产品滞销的风险。
更有甚者,如果海外市场仅仅依赖于与林德气体、法液空等国际巨头的合作,那么其议价能力将受到严重限制。一旦这些巨头调整采购策略,建龙微纳的海外业务可能会遭受重大打击。
吸附压缩气储能:画饼充饥还是未来趋势?
建龙微纳在路演中重点介绍了其在吸附压缩气储能领域的布局,并宣称成功中标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相关项目。这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丝希望,似乎预示着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然而,吸附压缩气储能技术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项技术的成本、效率、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挑战。即使建龙微纳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也未必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盈利。
更值得关注的是,建龙微纳在吸附压缩气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中,仅仅是十家单位之一。其在整个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能获得的收益,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这项技术最终未能实现商业化,那么建龙微纳在该领域的投入,可能会化为泡影。
可持续航空燃料:蹭热点还是战略布局?
近年来,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成为了航空业的热门话题。建龙微纳也紧跟潮流,声称已在SAF领域布局多年,并申请了多项专利。这似乎暗示着该公司有望在未来的SAF市场中分一杯羹。
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SAF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非常有限。而且,SAF的生产成本非常高昂,远高于传统的航空燃料。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SAF很难与传统航空燃料竞争。
此外,SAF的技术路线也非常多样,包括生物质路线、费托合成路线、以及醇类路线等等。建龙微纳所掌握的技术,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SAF市场对技术壁垒要求极高,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建龙微纳作为一家分子筛企业,是否具备在该领域长期竞争的实力,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