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交所IPO加速:華大海天能否乘風破浪?
北交所最近的IPO審批速度,簡直像是開了渦輪增壓,快到讓人懷疑人生。6月25日,新三板公司華大海天(874709.NQ)遞交了招股書,雄心勃勃地計劃在北交所搞個大新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上市。你以為這就完了?
華大海天的IPO之路:速度與激情
不到一個月,7月18日,北交所就毫不客氣地丟出了對華大海天的IPO審核問詢函,裡面滿滿噹噹地列了11個問題,個個都像麻辣燙一樣,夠味!問題涵蓋了實際控制人認定、創新性特征、業績真實性、募投項目合理性等等。這效率,簡直比我搶演唱會門票還快!
現在,華大海天還沒公佈對這些問題的回覆。能不能成功從新三板「轉板」到A股,這還真得好好觀察。這就像一場速度與激情的比賽,華大海天能不能衝過終點線,還真不好說。
大學教授創業:情懷還是生意?
華大海天的發家史,絕對和浙大脫不了干係。根據浙江大學化學系官網的報導,這家公司可是從「老和山腳下」走出來的科技企業,2001年成立於浙江大學科技園,由林賢福和呂德水等人發起創立。這年頭,大學教授創業已經不稀奇,但能把公司做到IPO,那可真得有點真本事。
據說,林賢福從1989年到2023年在浙江大學化學系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等職務。這位林教授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國內水性功能材料領域的知名專家,發表了超過220篇SCI學術論文,還拿過國家發明獎等多項榮譽。厲害了我的教授!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呂德水,也是1991年至2023年在浙江大學擔任老師。股權信息顯示,林賢福和呂德水共同控制著華大海天73.79%的股份,是公司的共同實際控制人。這倆人,簡直就是浙大的「黃金搭檔」。
家族企業的影子:左手 коллеги,右手親情
更逗的是,華大海天的其他高管中,陳志春、張大同、吳起在公司任職期間,也在高校任職。這就好玩了,一群高校老師組團創業?對此,北交所當然要問個清楚:這種情況「是否符合國家、地方及相關高校關於教職工兼職和對外投資的相關規定,是否需要獲得相關高校的批准」?這問題問的,簡直一針見血!
除了高校同事集體創業,華大海天還有一些家族企業的影子。《招股書》顯示,林賢福的妹妹林春梅及其配偶吳雄彪、呂德水的配偶蔡碧瑜也在華大海天持有股份。對此,北交所再次發問:為啥沒把林春梅、吳雄彪、蔡碧瑜認定為共同實際控制人?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貓膩?
當然,華大海天也不是完全靠「關係」,他們也有外部投資者。包括荷塘創投、浙富資本、長江國弘等機構都對華大海天進行了投資。企查查股權穿透信息顯示,這些投資機構的背後,還有杭州銀行、桐廬縣國資委的身影。看來,華大海天的故事,還真有點意思。
營收的迷霧:華大海天的業績真實現狀?
華大海天號稱專注於水性功能材料的研究、開發和應用。聽到「水性」兩個字,是不是覺得很環保?沒錯,這就是他們的主打牌。但實際上,這水性功能材料到底是什麼鬼?
水性功能材料:環保概念下的掘金故事
簡單來說,水性功能材料就是以水作為溶劑,通過各種作用後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這種材料有環保、安全、高效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塗料、電子、醫療保健等領域。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但實際上,這門生意真的那麼好做嗎?
目前,華大海天的產品主要分為數碼紙基新材料、水性墨材料、食品包裝材料三大類。2024年,華大海天的營收達5.37億元,其中,數碼紙基新材料的營收占比為48%、水性墨材料的營收占比為33%、食品包裝材料約19%。看起來產品線還挺豐富,但仔細一研究,問題就來了。
產量與銷售額的背離:數據會說謊?
主要產品中,數碼紙基新材料(機外塗布與機內塗布)的產量合計增長1.51億平方米,增長率達53%,同期銷售額增長率只有19%。這就奇怪了,產量增加了這麼多,銷售額卻沒跟上,這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是產品賣不出去了,還是數據有問題?監管部門當然不會放過這個疑點。
更讓人疑惑的是,華大海天的採購額與銷售額變動差異巨大,部分原材料(鈦白粉)的採購均價竟然高於國內市場價格。難道他們進貨渠道有什麼特殊之處?還是其中存在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盈利能力的考驗:增收不增利的尷尬
華大海天的盈利能力也讓人捏一把冷汗。2022年至2024年(下稱「報告期內」),華大海天的營收從4.46億元增至5.37億元,各期淨利潤卻出現了波動,分別為5153萬元、8534萬元、6347萬元。2024年淨利潤同比下降超過25%。這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啊!營收是上去了,但賺的錢反而少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於上述種種情形,北交所毫不客氣地要求華大海天對其業績真實性及持續性、採購及生產真實性等問題進行說明。看來,華大海天的業績,還真有點霧裡看花,讓人看不清楚。
募資5億:豪賭未來還是飲鴆止渴?
華大海天這次IPO,計劃募資5億元,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他們的計劃是:用這筆錢來擴大生產、搞研發、建大樓、提升智能化水平,當然,還有補充流動資金。但問題是,這些錢真的能用在刀刃上嗎?
擴產的野心:新增產能真的有必要?
募資用途顯示,華大海天這次IPO擬募資的5億元,主要用於年產10億平方米數碼熱升華轉印紙項目(一期)(下稱「項目1」)、年產2.5萬噸高檔食品包裝原紙(下稱「項目2」)、技術創新中心及總部大樓建設項目(一期)(下稱「項目3」)、生產平台的數字化提升與智能化建設項目(下稱「項目4」)、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下稱「項目5」)。
簡單來說,項目1、項目2主要就是擴大產能。但這兩個項目的合理性,受到了監管的質疑。華大海天表示,項目1建成後,將新增4億平方米數碼紙基新材料的產能。2024年,華大海天數碼紙基新材料的產量為3.02億平方米,產能利用率為86%。也就是說,項目1建成後,較現有產能(3.02億平方米)將新增超過1倍的產能。這野心也太大了吧?現在的產能都還沒完全利用起來,就急著擴張,是不是有點操之過急?
再看項目2,這部分的募投項目主要為年產2.5萬噸高檔食品包裝原紙。據《招股書》披露,該項目的實施主體衢州東大於2024年9月新投建的SPS產線當年毛利率為負,且產能利用率只有59%。這就更讓人看不懂了,新產線的毛利率是負的,產能利用率也不高,還要繼續擴大生產?這不是明擺著要虧錢嗎?
補流的玄機:不差錢為何還要募資?
截至2024年末,華大海天的貨幣資金為1.05億元,短期借款3403萬元,無長期借款。按理說,負債壓力並不大。但華大海天還是要募資9000萬元,進行「補流」及償還銀行貸款。這就讓人納悶了,賬上不是還有一個多億的現金嗎?為什麼還要募資來補充流動資金?難道是為了應付一些不可告人的開支?
北交所的拷問:合理性與必要性的辯論
可以看到,華大海天的5個募投項目中,有3個被北交所要求解釋其合理性及必要性。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如果不能充分說服監管部門,這些募投項目很可能會被擱置,甚至會影響到公司的IPO進程。看來,華大海天這次募資,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成功的。
華大海天的前路:是金子總會發光?
華大海天能否成功上市,現在看來還是個未知數。畢竟,監管的審查可不是鬧著玩的。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家從浙大走出來的公司,都已經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從新三板到北交所:一次豪賭?
從新三板到北交所,這對華大海天來說,無疑是一次豪賭。如果成功,他們將獲得更多的資金、更高的知名度,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如果失敗,他們可能會錯失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甚至會影響到公司的長期發展。這場賭局,華大海天能否笑到最後?
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3月末,華大海天的總資產為7.43億元,總負債為2.41億元,公司淨資產為5.02億元,與IPO募資金額相當。這意味著,如果IPO成功,華大海天的資產規模將擴大一倍。這對一家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飛躍。最終,華大海天能否通過上市募資再造一個「華大海天」,讓我們拭目以待。
監管的目光:IPO之路的荊棘與鮮花
IPO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監管的審查,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公司存在的問題。對於華大海天來說,這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如果他們能夠正視問題、積極解決,就有機會贏得監管的信任,最終成功上市。但如果他們選擇逃避、隱瞞,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無論如何,華大海天的IPO之路,都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它不僅關乎一家公司的命運,也反映了當前資本市場的監管趨勢。讓我們一起關注,這家從「老和山腳下」走出來的公司,能否在資本市場上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