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特朗普的“解放日”与全球股市的黑色四月
从“科技牛,港股强”到全球恐慌:三月股海的平静与暗流
三月的中国股市,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万得全A、恒生科技指数微弱的涨幅,掩盖不了冲高震荡、横盘调整的疲态。年初以来“科技牛,港股强”的基调,在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面前,显得有些脆弱。与美股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股,尤其是其中的科技和创新药板块,展现出难得的韧性。然而,这种相对强势,能否抵挡住即将到来的全球性风暴?我个人对此持谨慎态度。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一纸行政令引发的全球经济地震
4月2日,特朗普所谓的“美国解放日”如期而至。两项“对等关税”行政法令的签署,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全球资本市场。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以及针对贸易逆差国征收更高“对等关税”的策略,看似霸气十足,实则充满了短视和傲慢。对欧盟20%、对中国34%、对越南46%……这哪里是对等,分明就是赤裸裸的贸易霸凌!即使市场早有预期,但最终方案的严厉程度,还是超出了大多数投资者的想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贸易战争的开端。
中国反制与欧盟的怒吼:贸易战火蔓延全球
面对美国的挑衅,中国没有选择沉默。4月4日,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商品征收34%的进口关税,没有丝毫妥协。欧盟也紧随其后,公布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这无疑是对特朗普政府的当头棒喝,也预示着全球贸易战将愈演愈烈。我坚信,以牙还牙是应对贸易霸凌的唯一有效方式。
股灾重现?资本市场的恐慌性抛售
全球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4月3日、4日两天,纳斯达克指数连续暴跌,欧洲股市和亚洲股市也未能幸免。原油价格大幅跳水,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哀鸿遍野。“解放日”转眼变成“末日”,投资者们纷纷抛售各类资产,试图在风暴中自保。2008年金融海啸的阴影,再次笼罩在市场之上。
基金经理的拷问:贸易摩擦升级下的投资迷局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税摩擦升级和全球股市的暴跌,贸易环境、经济和股市将如何发展,这成为每一个基金经理都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贸易摩擦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路径,以及各种路径下适合的应对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这不仅是对我们投资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们风险管理能力的挑战。
休克疗法还是饮鸩止渴?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十字路口
路径一:重蹈胡佛覆辙?历史的轮回与警示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让我不禁联想到上世纪30年代的胡佛政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绝不会简单重复。特朗普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解决贸易逆差和制造业外流的问题,这与当年胡佛总统的思路如出一辙。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单边保护主义只会导致全球贸易萎缩,最终损害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美股暴跌的真相:资本的理性与恐慌
美股在特朗普宣布关税新政后的大幅跳水,并非偶然。除了长期牛市积累的泡沫之外,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如果美国一意孤行,采取单方面提高关税的策略,最终只会导致全球贸易量大幅下降,企业收入和盈利下滑,失业率上升,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抛售美股,无疑是理性的选择。
解决问题还是制造危机?特朗普团队的豪赌
特朗普团队想要改变美国贸易逆差和制造业外流的初衷或许没有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极其危险。在全球化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强行扭转贸易格局,无异于逆水行舟,事倍功半。发现问题是容易的,但解决问题却需要智慧和耐心。
80年生活方式的颠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已经走过了80年。在这80年里,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已经习惯了通过印美元、发美债的方式,过着舒适甚至奢侈的生活。突然间要大幅提高关税,要民众降低生活水准,开始从事利润微薄的制造业,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80年形成的生活方式和分工格局,要在几个月内彻底转变,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美元的宿命:储备货币的诅咒与贸易逆差的必然
美元作为全球第一储备货币,其地位决定了美元的需求除了贸易之外,还存在着强劲的储备需求。这种储备溢价必然会导致美元汇率高估,从而导致美国长期存在贸易逆差。这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并非简单通过提高关税就能解决。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跨国投资的风险教育:政策不确定性的昂贵代价
美国此次突然对东南亚国家收取高额关税,无疑给企业界上了一堂昂贵的风险教育课。贸易环境和政策的不稳定性,已经成为跨国投资不可低估的风险因素。虽然特朗普政府眼下极力欢迎和鼓励大家去美国投资,但谁又能保证下一任或下下任美国总统不会改变政策,重新调整关税呢?
胡佛时代的教训:贸易战的灾难性后果
胡佛政府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是导致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率大幅提高,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飙升,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美国进出口总额暴跌,企业倒闭和失业加剧,农业危机深化。全球贸易体系崩溃,国际关系紧张,大萧条被延长。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保护主义只会适得其反。
路径二:理性回归?谈判桌上的妥协与新平衡
当然,我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当特朗普探明中国和欧盟的决心和坚定立场后,各方恢复冷静与理性,通过谈判达成介于过往历史与4月2日极端方案之间的新方案。这个新方案可能对美国更有利一些,但仍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全球贸易新平衡制度。这或许是相对理想的结果,但实现起来难度极大。
2025 VS 1930:时代巨变下的历史变奏
虽然特朗普提高关税的做法与胡佛时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2025年与1930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人类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知,已经远非95年前可比。应对经济周期的理论与手段都非常丰富。即使短期内因为关税混乱导致外贸下降,各国也有足够的手段来启动内需,度过混沌期。
英国的智慧:放弃金本位后的经济自救
1930年代英国应对贸易大衰退和经济下行的做法堪称经典,很值得学习借鉴。面对巨额的贸易赤字和财政压力,英国宣布终止黄金承兑义务,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放弃金本位后,英国央行大幅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复苏。
不确定性的迷雾:短期经济环境的关键词
鉴于某些主要岗位人物的思想和言行每天都在变化,当下就断言未来会朝哪个路径演变,可能还为时尚早。短期经济环境与发展演变的关键词只有一个: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给投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十年资本市场的生存法则:危机与不确定性下的应对
在我三十多年的资本市场经历中,也面临过很多次类似的危机模式与不确定状态。对我们团队来说,这并非什么新鲜课题。在不确定性面前,保持冷静、理性分析、灵活应对,才是生存之道。
美股:一场酝酿已久的风暴?
海外基金的谨慎策略:高估值与潜在的衰退风险
由于我们也有管理海外基金,今年以来我们对于美股市场一直都保持比较谨慎的策略。我的理由很简单:这一轮从2009年开启的美股长牛市持续的时间太长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风险。
席勒市盈率的警示:历史高位的隐忧
美股标普500的席勒市盈率在2024年12月录得37.9倍,处于1981年以来98.3%的历史分位水平。历史上,仅有1999年12月的44.19和2022年1月的39更高。这个数据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美股的估值已经严重偏高,随时可能面临回调的风险。
大佬们的选择:减持美股,增持现金
包括巴菲特在内的美国投资界大佬都在大比例增持现金资产,减持美股头寸。这无疑是对美股未来走势投下了不信任票。大佬们的选择,往往预示着市场的方向。
熊市的必然性:周期规律的铁律
鉴于各种因素,我们海外基金目前没有美股多头敞口,持有少量美股空头敞口。如果特朗普的关税和紧缩政策没有调整,那美国经济衰退,美股进入熊市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月报提到的那样,没有哪一个经济体或股市会不再有周期性!美国经济与美股,也不可能没有衰退和熊市。
中国权益资产:东方不亮西方亮?
中美经济周期的错位:脱钩与分化
这一轮中国的经济周期与美国的经济周期是完全不同步的。从2021年开始,中国权益资产与美股股市也持续脱钩了好几年。这种脱钩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港股的强势:基本面与估值的支撑
今年以来以港股为代表的中国资产一路强于美股,这种分化是有经济基本面与估值支撑的。虽然不能说港股绝对安全,但相较于高高在上的美股,港股的投资价值更加凸显。
短期冲击与长期机遇:恐慌性抛售后的价值回归
虽然在全球投资者短期恐慌性抛售资产降低风险敞口的抛售潮中,中国资产可能也会受到一些短期的影响,但是随着恐慌情绪稍微平复下来,我相信中国资产大概率会率先企稳上行。短期下跌,反而提供了逢低买入的机会。
房地产与股市的低位:调整后的曙光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过几年调整,已经处于低位。股市经过几年熊市也在低位。我相信,经过充分的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滞涨困境与应对空间:中美经济政策的对比
与美国经济面临滞涨,政策两难相比,中国经济的当下稍微过冷的症状,还是有更多的药方和应对手段的!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工具来刺激经济增长。
东升西降的大格局:短期扰动下的长期趋势
东升西降的大格局,还是没有改变,只是节奏上被外部的恐慌情绪有所扰动。不要被短期的波动所迷惑,要坚定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
牛市的洗礼:调整是健康的,绝望是没必要的
调整是牛市过程中必须存在的。就像天气过热了要下几场雨一样,夏天里雨后气温微降是合理的。保持耐心!不激进。更不必要悲观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