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爆火背后:TCL华星的“隐秘”崛起与国产供应链之殇

小米近期可谓风头正劲,小米15 Ultra 和 Su7 Ultra 两款旗舰产品双双引爆市场,股价也跟着一路高歌猛进,市值成功突破万亿大关。一时间,与小米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投资者们纷纷试图从中挖掘下一个“暴富密码”。其中,TCL科技(000100)凭借其控股子公司TCL华星,成功搭上了小米这趟高速列车,成为了聚光灯下的焦点。

国产屏的“逆袭”?

TCL华星是小米15 Ultra和SU7系列屏幕的供应商,这并非什么秘密。小米15 Ultra搭载的6.73英寸AMOLED屏,凭借其2K分辨率和120Hz刷新率,确实在显示效果上可圈可点。官方宣传中,TCL华星C9发光材料和双微腔发光结构设计被大肆渲染,似乎预示着国产屏幕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然而,我们真的应该为此欢呼雀跃吗?诚然,TCL华星在技术上的进步值得肯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三星、LG等国际巨头相比,国产屏幕在色彩还原、亮度、功耗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例如,在色彩准确度方面,根据DisplayMate的测试数据,三星Galaxy S系列手机的屏幕在色彩还原度方面仍然领先于大多数国产手机。我们不能满足于“能用”,更要追求“好用”。

“最佳合作伙伴”的背后

TCL华星近年来一直是小米多款旗舰产品的屏幕供应商,从小米14到最新的小米15系列、Redmi K80系列,甚至是小米SU7车载生态屏,都有它的身影。凭借着“优秀的服务表现和卓越的产品质量”,TCL华星还获得了小米颁发的“最佳合作伙伴奖”和“小米质量奖”等荣誉。

但这份“最佳合作伙伴”的关系,真的仅仅是因为TCL华星的技术实力过硬吗?不可否认,技术是基础,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小米对国产供应链的扶持,以及TCL华星愿意为小米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依赖关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小米转向其他供应商,或者TCL华星自身出现问题,都会对双方的合作产生影响。

小尺寸业务的崛起与隐忧

TCL华星过去在大尺寸面板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如今,其小尺寸业务也借力小米等合作伙伴实现了快速增长。TCL科技三季报显示,TCL华星在LTPS智能机面板和柔性OLED手机面板领域的出货量均实现了增长。群智咨询的数据也显示,TCL华星全年手机面板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小尺寸面板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相对较小。TCL华星虽然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增长,但盈利能力是否能够同步提升,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此外,过度依赖小米等单一客户,也会增加经营风险。

此外,在高端OLED屏幕领域,三星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根据Omdia的数据,2023年三星在智能手机OLED面板市场的份额超过50%,远超其他竞争对手。国产屏幕厂商想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仍然任重道远。

警惕“国产替代”的盲目乐观

小米选择TCL华星作为屏幕供应商,无疑是对国产供应链的肯定和支持。然而,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国产替代”就意味着万事大吉。

“国产替代”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提升中国科技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不是简单地将国外品牌替换为国内品牌。如果国产产品在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无法与国外产品相媲美,那么“国产替代”就只是一种“虚假繁荣”。

例如,在芯片领域,尽管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仍然与美国、韩国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我们在技术上无法真正实现“自主可控”,那么“国产替代”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此,在欢呼小米爆火、TCL华星崛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国产替代”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 Ludwi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