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元年?飞行汽车的泡沫与芯片的焦虑
“低空经济”这四个字,最近出现的频率高的让人有些反感。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谈论飞行汽车,将其奉为下一个科技奇点。2024年更是被冠以“低空经济元年”的头衔,听起来就让人觉得过于乐观,甚至有些虚假繁荣的味道。
“陆地航母”与“空中出租车”:概念炒作下的现实困境
不可否认,飞行汽车确实足够吸引眼球。小鹏汇天在CES上展示的“陆地航母”,广汽发布的AirJet,吉利收购Terrafugia,都让人觉得未来触手可及。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3000台预订订单,听起来很诱人,但又有多少是真正落地的?这种预订更像是一种市场试探,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押注,而非实际需求驱动。所谓的“陆地航母”,更像是一个噱头,一个为了吸引投资和眼球的概念。实用性?安全性?成本?这些才是决定飞行汽车能否真正普及的关键因素。
更重要的是,我们真的需要飞行汽车吗?缓解交通拥堵?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想想看,如果每个人都开着飞行汽车在城市上空穿梭,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混乱的景象?噪音污染、安全事故、空域管理等等问题,都会变得异常复杂。
芯片:飞行汽车的心脏,也是国产厂商的痛点
飞行汽车的核心技术,归根结底还是芯片。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自动驾驶和飞行控制都无从谈起。英伟达、英特尔、高通等国际巨头,早已在这方面布局多年,拥有着绝对的优势。
小鹏汽车自主研发图灵AI芯片,的确值得肯定。但与英伟达等巨头相比,在技术积累、生态构建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产芯片厂商想要在飞行汽车领域有所作为,绝非易事。
以纳芯微为例,在汽车电子领域有所积累,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轻松进入飞行汽车领域。SerDes芯片完成研发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测试验证、量产爬坡、市场推广,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飞行汽车对芯片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远高于传统汽车,国产芯片厂商能否满足这些要求,仍然是个未知数。
“9万亿美元”的市场:谁在画饼充饥?
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9万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为2.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诱人,但有多少可信度?这种预测往往是基于过于乐观的假设,而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和挑战。
与其沉迷于这种虚无缥缈的数字,不如脚踏实地,解决飞行汽车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技术瓶颈、安全隐患、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
飞行汽车的未来,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过于乐观的预期,只会掩盖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泡沫破裂。 “低空经济元年”的说法,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一种为了吸引投资和炒作概念的工具。 只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飞行汽车才能飞得更高、更远。